《史記·諸侯的生存與稱霸謀略·鄭世家》鑒賞
選文:
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鄭。封三十三歲,百姓皆便①愛之。
……
莊公元年,封弟段于京,號太叔。祭仲曰:“京大于國②,非所以封庶也?!鼻f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奪③也。”段至京,繕④治甲兵,與其母武姜謀襲鄭。二十二年,段果襲鄭,武姜為內應。莊公發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⑤段,段出走鄢。鄢潰⑥,段出奔共。于是莊公遷其母武姜于城潁,誓言曰:“不至黃泉,毋相見也?!本?sup>⑦歲馀,已悔思母。潁谷之考叔有獻于公,公賜食??际逶唬骸俺加心?,請君食賜臣母?!鼻f公曰:“我甚思母,惡⑧負⑨盟,柰何?”考叔曰:“穿地至黃泉,則相見矣。”于是遂從之,見母。
二十四年,宋繆公卒,公子馮奔鄭。鄭侵周地,取禾。二十五年,衛州吁弒其君桓公自立,與宋伐鄭,以馮故⑩也。二十七年,始朝(11)周桓王。桓王怒其取禾,弗禮也。二十九年,莊公怒周弗禮,與魯易(12)祊、許田。三十三年,宋殺孔父。三十七年,莊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陳、蔡、虢、衛伐鄭。莊公與祭仲、高渠彌發兵自救,王師大敗。祝聸射中王臂。祝聸請從(13)之,鄭伯止之,曰:“犯(14)長且難(15)之,況敢陵(16)天子乎?”乃止。夜令祭仲問王疾。
三十八年,北戎伐齊,齊使求救,鄭遣太子忽將(17)兵救齊。齊釐公欲妻(18)之,忽謝曰:“我小國,非齊敵(19)也?!睍r祭仲與俱,勸使取(20)之,曰:“君多內寵,太子無大援將不立,三公子皆君也。”所謂三公子者,太子忽,其弟突,次弟子亹也。
……
簡公元年,諸公子謀欲誅相子駟,子駟覺之,反盡誅諸公子。二年,晉伐鄭,鄭與盟,晉去。冬,又與楚盟。子駟畏誅,故兩親(21)晉、楚。三年,相子駟欲自立為君,公子子孔使尉止殺相子駟而代之。子孔又欲自立。子產曰:“子駟為不可,誅之,今又效(22)之,是亂無時息(23)也?!庇谑亲涌讖闹?sup>(24)鄭簡公。
四年,晉怒鄭與楚盟,伐鄭,鄭與盟。楚共王救鄭,敗晉兵。簡公欲與晉平,楚又囚鄭使者。
十二年,簡公怒相子孔專國權,誅之,而以子產為卿。十九年,簡公如(25)晉請衛君還,而封子產以六邑。子產讓(26),受其三邑。二十二年,吳使延陵季子于鄭,見子產如舊交,謂子產曰:“鄭之執政者侈,難(27)將至,政將及子。子為政,必以禮;不然,鄭將敗?!弊赢a厚遇季子。二十三年,諸公子爭寵相殺,又欲殺子產。公子或諫曰:“子產仁人,鄭所以存者子產也,勿殺!”乃止。
二十五年,鄭使子產于晉,問平公疾。平公曰:“卜(28)而曰實沈、臺駘為祟,史官莫知,敢問?”對曰:“高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曠林,不相能(29)也,日操干戈以相征伐。后帝弗臧(30),遷閼伯于商丘,主(31)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當武王邑姜方娠大叔,夢帝謂己:‘余命(32)而(33)子曰虞,乃與之唐,屬之參而蕃育其子孫?!吧形脑谄湔圃弧荨?,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國大叔焉。故參為晉星。由是觀之,則實沈,參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34)其官,宣(35)汾、洮,障(36)大澤,以處太原。帝用(37)嘉之,國之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川而滅之。由是觀之,則臺駘,汾、洮神也。然是二者不害君身。山川之神,則水旱之菑禜(38)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不時禜之;若君疾,飲食哀樂女色所生也?!逼焦笆逑蛟唬骸吧疲┪锞右?”厚(39)為之禮于子產。
二十七年夏,鄭簡公朝(40)晉。冬,畏楚靈王之強,又朝楚,子產從。二十八年,鄭君病,使子產會諸侯,與楚靈王盟于申,誅齊慶封。
三十六年,簡公卒,子定公寧立。秋,定公朝晉昭公。
定公元年,楚公子棄疾弒其君靈王而自立,為平王。欲行德諸侯。歸靈王所侵鄭地于鄭。
四年,晉昭公卒,其六卿強,公室卑。子產謂韓宣子曰:“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br>
六年,鄭火(41),公欲禳之。子產曰:“不如修德?!?br>
八年,楚太子建來奔(42)。十年,太子建與晉謀襲鄭。鄭殺建,建子勝奔吳。
十一年,定公如晉。晉與鄭謀,誅周亂臣,入(43)敬王于周。
十三年,定公卒,子獻公蠆立。獻公十三年卒,子聲公勝立。當是時,晉六卿強,侵奪鄭,鄭遂弱。
聲公五年,鄭相子產卒,鄭人皆哭泣,悲之如亡親戚。子產者,鄭成公少子也。為人仁愛人,事君忠厚。孔子嘗過鄭,與子產如兄弟云。及聞子產死,孔子為泣曰:“古之遺愛(44)也!”
……
太史公曰:語有之,“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甫瑕是也。甫瑕雖以劫殺鄭子內(45)厲公,厲公終背而殺之,此與晉之里克何異? 守節如荀息,身死而不能存(46)奚齊。變(47)所從來,亦多故(48)矣!
〔注釋〕 ①便:安適。②國:國都。③奪:消除。④繕:整備。⑤畔:通“叛”。⑥潰:潰敗。⑦居:經過(時間)。⑧惡:憎惡。⑨ 負:違背。⑩故:……的原因。(11)朝:朝見。(12)易:交換。(13)從:追擊。(14)犯:冒犯。(15)難:通“懦”,恐懼。(16)陵:欺侮。(17)將:率領。(18)妻:把(女兒)嫁給。(19)敵:相當。(20)?。和ā叭ⅰ薄?21)親:親近。(22)效:仿效。(23)息:停止。(24)相:拜相。(25)如:到。(26)讓:推辭。(27)難:災難。(28)卜:占卜。(29)能:和睦。(30)臧:滿意。(31)主:掌管。(32)命:命名。(33)而:通“爾”。(34)業:繼承。(35)宣:疏通。(36)障:阻塞。(37)用:因此。(38)禜:古代一種求神消災的祭祀。(39)厚:優待。(40)朝:朝見。(41)火:發生火災。(42)奔:逃亡。(43)入:使……入。(44)遺愛:古代留下的仁人。(45)內:接納。(46)存:保全。(47)變:變故。(48)故:原因。
鑒賞:
大變革大動蕩的春秋時代,諸侯列強稱霸天下。鄭國處在中原腹地,北達上黨,南可抵楚,是“咽喉九州”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軍事上把這個地帶叫做“衢地”。有這種軍事地理特征的國度,如果不能自身強大,便難免成為兵家必爭之“鄭道”。這似乎成為鄭國歷代君主難以逃避的宿命。因此,司馬遷不惜濃彩重墨地用近六千字的《鄭世家》,向后人講述了這個春秋初期最強盛的諸侯國如何淪為夾在大國之間的傀儡國的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
周厲王幼子友被封于鄭,是為鄭桓公。鄭桓公看出西周滅亡在即,于是在太史伯的建議下,遷移到東虢國和鄶之間,號稱“新鄭”。犬戎之亂中,鄭桓公為保護周幽王戰死。即位的鄭武公攻滅鄶和東虢國,建立了實際獨立的鄭國。
說起春秋五霸,就不得不說說五霸之前的鄭莊公,這位在毛澤東口中的“厲害人物”,雖未稱霸,卻為后世霸主打開了霸業之門。鄭莊公時期的鄭國成為春秋初年最強大活躍的諸侯國,史稱“春秋小霸”。
周平王東遷以后,周王朝與諸侯國之間的勢力均衡被打破。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然導致擴張與戰爭。定都新鄭(今屬河南)后的鄭國,處于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中原腹地位置,日漸強盛,逐漸成為春秋初期的主要強國之一。
鄭莊公是難得一見的霸主級國君,有著高超的政治策略和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用現代管理學的角度看,就是表現在戰略目標的設定明確且務實,具體的執行“有理、有利、有節”。
鄭莊公繼位后,在與其母和胞弟段的分裂勢力斗爭中隱忍不發,暗地里卻做好了充足準備,直到叛亂發動后,才將叛軍一舉殲滅。然后通過遠交近攻的戰略,與距離遠、威脅小的齊、魯二國進行聯合,一同打壓宋、衛等鄰國,二十余年中發動大小戰爭十余次。由于鄭國的崛起威脅到周王室的地位,周桓王大舉起兵征討,這就是著名的“繻葛之戰”。 鄭莊公用新陣法大敗周桓王所率聯軍并射傷桓王,將周天子射下神壇,也標志著周王朝對諸侯國實際控制權的喪失。第二年,鄭莊公又出兵援齊,大敗北戎,使他成為當時勢力最強大的統治者。
鄭國雖然曾經擁有成為一流大國的基本要素,但由于鄭處衢地,鄰國文化和實力都不弱,要辟土開疆,除了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堅定的決心外,靈活高超的外交技巧更加關鍵,而鄭莊公太過側重武力征服,忽視政治影響,尤其是直接對抗傳統的尊王思想及禮制觀念,使他與周王室及廣大諸侯國站在對立陣線。雖然在大敗周桓王后,他不顧部下請求,連夜派人前去慰問周桓王,但是這更是出于他的修養而不是戰略的考慮。
如果鄭莊公能預見性地利用當時鄭國強盛的國力,采用類似齊桓公“尊王攘夷”的策略走向稱霸,則春秋的歷史將呈現一個新的局面,可惜歷史往往不由后人的惋惜而改變。在不能獲得多數小國同情與支持的背景下,鄭莊公,這個第一位使周王朝威風掃地的諸侯霸主,將大國爭霸的大幕徐徐拉開,也為鄭國日后的風雨飄搖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莊公死后,權臣祭仲當道,六易其主,國力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而與此同時,齊、晉、秦、楚諸國逐漸強大起來。各國爭霸,使居于中央腹地的鄭國處在了火力交叉點上。
晉文公、楚莊王先后爭霸中原的過程,就是晉楚兩國輪番欺凌鄭國的過程。他們既不想吞并鄭國,以免直接與對手接壤,但又都決不讓鄭國被對方滅掉,這就造成了諸侯國多次攻鄭、多次救鄭的亂局。在這個背景下,鄭國兵連禍結,朝貢不歇,成為春秋列國中外部環境最惡劣的國家。鄭國歷代國君,為了本國的安全,不得不講究言辭,虛與周旋。但也正基于此,鄭國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來協調關系,從而避免沖突,保存實力的表現也是列國中最優異的。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子產。在《左傳》中,記錄了大量的“子產與范宣子書”、“子產弗與宣子環”、“子產對晉人征朝”等外交言論和典型例證。在“一言可以興國”、“一言可以喪邦”的復雜形勢下,如果沒有子產這位善于辭令的政治家、外交家與列強虛與周旋,鄭國早就滅亡了。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位死訊令孔子嚎哭的千古圣哲終其一生都不得不將其主要精力和智慧展示在外交和維穩領域,而不能同管仲一般盡展才華,輔佐桓公成就霸業。
以史為鑒,我們在感慨鄭國與近代波蘭在不同時空下相似的命運,同情他們在強鄰欺凌下求生存的艱難之余,也需要清醒地居安思危,認識到戰略部署的重要性。正如司馬遷最后總結的,如果僅僅用權勢和利害使關系密切,權勢利害終止了,關系就疏遠了,要想實現真正的長治久安,還是要依靠自己的實力。
上一篇:《史記·諸侯的生存與稱霸謀略·管晏列傳》鑒賞
下一篇:《伍子胥列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