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簡介|介紹|概況
儒家經典之一,亦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晉杜預把它和孔子的《春秋》合在一起,用它來解釋《春秋》,稱《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省稱《左傳》。作者相傳是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是孔子同時或稍后人,生平事跡不詳。漢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說:“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丘左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說:“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圣之業……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而立功,,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歷數,借朝聘以正禮樂,所有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唐以后學者始有認為《左傳》非左丘明所作者。唐趙匡以為作《左傳》的左氏與《論語》上所說的左丘明是兩人,左丘明是孔子以前的賢人,如史佚、遲任等見稱于當時;左氏蓋與公羊氏、谷梁氏相似,都是孔門以后的門人。(見陸淳《春秋啖趙集傳纂例趙氏損義益章》)宋王安石曾撰《春秋解》一卷,證明左氏非左丘明凡十一事。宋鄭樵《六經奧論·左氏非丘明辨》更設八驗,以為左氏非丘明,而是六國時楚人。清康有為《新學偽經考》以為系漢劉歆由《國語》篡改而成。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自劉向、劉歆、桓譚、班固皆以《春秋》傳出左丘明,左丘明受經于孔子,魏晉以來儒者,更無異議。至唐趙匡始謂左氏非丘明,蓋欲攻傳之不合經,必先攻作傳之人,非受經于孔子,與王柏欲攻毛詩,先攻毛詩不傳于子夏,其智一也。宋元諸儒,相繼并起。王安石有《春秋解》一卷,證左氏非丘明者十一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謂出依托,今未見其書,不知十一事者何據?其余辨論,惟朱子謂‘虞不臘矣’為秦人之語。葉夢得謂紀事終于智伯,當為六國時人,似為近理。然考《史記·秦本紀》稱惠文君十二年始臘。張守節《正義》稱秦惠文王始效中國為之,明古有臘祭,秦至是始用,非至是始創。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亦駁此說曰:‘史稱“秦文公始有史以記事,秦宣公初志閏月。”豈亦中國所無,待秦獨創哉?’則臘為秦禮之說,未可據也。《左傳》載預斷禍福,無不征驗,蓋不免從后傅合之。惟哀公九年,稱趙氏‘其世有亂’,后竟不然,是未見后事之證也。《經》止獲麟,而弟子續至孔子卒;《傳》載智伯之亡,殆亦后人所續。《史記·司馬相如傳》中有揚雄之語,不能執是一事指司馬遷為后漢人也。則載及智伯之說,不足疑也。今仍定為左丘明作以祛眾惑。”近代研究者多認為此書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書中記事用夏歷,以《春秋》為記事提綱,順著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個魯君的世次來記載。始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悼公四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它是一部內容十分豐富的史書,又是一部杰出的歷史散文。在思想內容上,它表現了初期的民本思想,其次是愛國思想;它對宗法制度的逐漸解體、領主統治階級的尖銳對立,作了有力的揭露;對暴君的兇殘和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以及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進行了無情的抨擊;對當時一些為人民作了一定貢獻的政治家、社會活動家,作了盡情熱烈的歌頌。對勞動人民的反抗和斗爭,也作了一定的記載。但書中也有嚴重的缺點,主要表現是對于宗法倫理思想、正統等級觀念及宗教迷信的宣揚。其主要藝術成就表現在:創造了多樣的精密的篇章結構和富有魅力的文學語言,文辭生動優美,議論精辟深刻,而且描繪了一系列生動的人物形象;善于用委曲盡致的筆調描寫復雜的戰爭事件和娓娓動聽的外交辭令。唐劉知幾盛譽道:“左氏之敘事也,述行事則簿領盈視,哤聒沸騰;論備火則區分在目,修飾峻整;言勝捷則收獲都盡;記奔敗則披靡橫前;申盟誓則慷慨有余;稱譎詐則欺誣可見;談恩惠則煦如春日;紀嚴切則凜若秋霜;敘興邦則滋味無量;陳亡國則凄涼可憫。或腴辭潤簡牘,或美句入詠歌,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將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聞,古今卓絕。”(《史通·雜說上》)對它的注釋,著名的有:晉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唐孔穎達的《春秋左傳正義》、清洪亮吉的《春秋左傳詁》、清劉文淇的《春秋左傳舊注疏證》和今人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王伯祥的《左傳讀本》、朱東潤的《左傳選》等。
上一篇:《岳陽樓記》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席方平》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