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梅西安
法國作曲家、管風琴家。7歲時開始學習作曲,10歲時學基礎和聲。期間,因為聆聽了對德彪西的《佩里亞斯與梅里桑德》總譜的分析,觸動極深,立志要成為作曲家。1919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從迪普雷學管風琴,從杜卡習作曲。1930年畢業后即擔任巴黎圣三一大教堂管風琴師 (直至70年代末)。1936年與音樂家勒絮、博德里埃、約里維組成“青年法蘭西”集團,致力于探討現代作曲技術。1939年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服役,1940年被俘,關押在西里西亞戰俘集中營。期間為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單簧管寫一作品 《末日四重奏》 (1941),并在5000名戰俘面前演奏。1942年獲釋,任巴黎音樂學院和聲學教授。1944年出版了理論著作《我的音樂語言的技術》,書中詳述了自己這一時期的音樂思想和寫作技術。1966年任作曲教授。其學生中多有成為著名作曲家者,如布列茲、斯托克豪森、諾諾等。1967年被選為法蘭西院士。1971年獲西貝柳斯獎。
梅西安極重視各種自然音響,對鳥鳴聲尤為偏好。常出沒于叢林山野,傾聽、分辯、記錄各種鳥的鳴叫聲,而后運用到音樂創作之中。1941年寫的 《四重奏》 中就已有鳥鳴式的裝飾音型。在中、晚期作品中,鳥鳴聲已成為主要的音響資源,如交響詩《百鳥的蘇醒》、鋼琴套曲《百鳥圖》、《異國的鳥》、《花園里的鶯》等。節奏的豐富是其音樂的一大特色。對貝多芬、肖邦至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等人音樂中的節奏結構,以及古希臘、印度13世紀的“塔拉”節奏和東方打擊樂等有著深入的研究,綜合、吸收多種不同節奏特點為己所用,形成了既能嚴格控制又豐富多變的對位化節奏結構。附加音值法是常用的重要節奏手法之一。和聲語言結合了調式、調性、無調性及序列法等多種因素。和聲的基礎是自創的“有限移位調式”,和弦由調式構成音縱化而成,以調式控制縱橫音高結構的運動方式。使其成為不可分的統一體,從而摒棄了多聲寫作中的二元化思維方式。1950年以鋼琴短曲《時值與力度的列式》而成為法國用整體序列主義方式寫作的第一人。其音樂具有廣闊的情感表現,生動的自然描繪和深沉的宗教氣氛。常將音響與色彩作主觀類比,喜歡把某種音響和某種色彩對應起來,晚期某些作品中有高度理性化思維特點。主要作品還有: 交響樂《圖朗加利拉》、管弦樂音詩《阿拉維》、《被遺忘的祭品》、《我主耶穌基督的化身》、《耶穌誕生節》、鋼琴套曲《二十次朝見圣嬰耶穌》、《阿門的幻影》、《期望死者復生》及聲樂曲《獻給Mi的詩》等。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普羅科菲耶夫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布列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