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渚志馀雪窗談異
明代文言短篇傳奇志怪小說集。一名《志馀談異》。兩卷三十篇,存二十八篇。題“釣鴛湖客評述,臥云幽士批句,奇奇狂叟賞閱”,其真實姓名不詳。成書于明萬歷初年。萬歷十年(1582)前后流傳于世。
現僅存孤本,藏吉林大學圖書館。1995年吉林大學出版社“明清稀見珍本小說名著叢書”排印本。
油印本《鴛渚志馀雪窗談異》正文書影
作者署名“釣鴛湖客”,從書中內容分析,可知他是浙江嘉興鴛鴦湖(即南湖)畔的文人。“雪窗”乃嘉興城北一處風景的名稱,全書所敘都是發生在嘉興境內的故事。作者生平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加之本來無意做官,其不滿現實的思想在作品中多處流露出來。因而,作品中揭露和抨擊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比較犀利。《德政感禽錄》通過楊公幾則軼事,刻畫了一個愛民如子、受萬民愛戴的清官形象,反襯出明王朝的黑暗和腐敗,正走向衰亡的歷史趨勢。《三異傳》抨擊了地方豪強、惡棍勾結官府,欺壓百姓的囂張氣焰。《錄事化犬記》明寫果報,實際影射官吏殘暴,百姓受苦,欲訴無門的現實。用怪異的筆法來宣泄作者的愛憎感情。
作者寫人情世態的作品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當時的時代特色。《俠客傳》敘宋朝時,奸臣派刺客殺害忠臣。不料這個刺客能辨識忠奸,仗義懷忠,披肝瀝膽,反而保護了忠臣。《鬻柑老人傳》記一個賣柑子的老人,身有異術,他的柑子鮮紅美潔,每日不帶自來,夜夜在香爐中累累結果。可惜旅店老板貪心甚熾,欲學其術以致富,致使老人逸去。《羞墓亭記》敘漢朝朱買臣休妻,馬前潑水,覆水難收的故事。與《王翠珠傳》均為譴責婦人,貪富不貞之作。而《甘節樓記》與《名閨貞烈傳》則是贊美烈夫節女,維護封建正統的說教。《佞人傳》寫嘉興登海門外保正施八耆,吞并人業,攘奪人財,貪得無厭,家遂大富。終受一道士(仙人)儆戒,受了報應。反映了底層百姓遭受的盤剝之苦。
全書有些篇幅也寫了幾則怪異故事。《朱氏遇仙記》敘嘉興朱姓書生,受到仙女垂青,曲盡魚水之歡后,還贈以錦軸,上面題詩十絕。結尾時還說:“此生尚存,猶能與人道其事云。”這個神話頗有“阮肇到天臺,春至人間花弄色”的韻味。后人據此改寫成傳奇小說《海月樓記》,流傳很廣。(見《廣艷異編》、《續艷異編》)《大士誅邪記》寫猴子成精,攝民間女子進洞,割人夫婦之情,離人母子之愛。幸觀音大士下凡,收服妖魅。本篇后被凌濛初改編為話本小說,收入《初刻拍案驚奇》內。《敝帚惑僧傳》寫掃帚成精,幻化成美女,出來迷人。和尚迷于美色,與掃帚精歡愛無間,差點送掉了小命。《賣婦化蛇記》寫嘉興人張鑒,不事生產,沉迷酒色,家計為之一空。又賣妻于江南人,其妻受盡折磨而死。死后化作巨蛇,終于咬死負心人張鑒。
全書文筆流暢通俗,行文駢散相間,好用典故及詩詞文賦,故事情節結構明朗。部分作品仿《剪燈新話》,但更富有地方特色。不少作品,為《萬錦情林》、《國色天香》、《燕居筆記》、《情史》等書所收錄。至清代,仍以各種形式廣泛流傳。
德政感禽錄
嘉興太守楊繼宗,進士出身,生平慕包拯風節。上任之始就用自己的俸銀聘二儒生為社學教長,合郡行尊師之風。有張姓父子作惡,因搶劫罪收捕論死。張以金銀行賄當路(明代閹黨)。當路示意于楊公,公不為權勢所動,竟按律斬之,大快民心。楊公又拒絕中貴張慶的拉攏,被張兄司禮太監張敏在皇帝面前進譖言。皇帝卻聞知他是“不要錢楊繼宗”,不聽讒言。又孔御史巡按來郡,貪酷濫殺,勸之不從。楊公備下車馬,稟曰:“小府時困民窮,不足久供巡駕,請速行。”孔某怒,欲上章彈劾。但楊公清貧,家徒四壁,連門也不鎖,無奈而罷休。某富戶嫌婿貧,欲賴婚,挽權宦求楊公照準。楊公令富戶先支付給貧婿二百兩銀子,再行發落,富戶立即照辦。楊公把銀子給了貧婿,命他速備花燭,親自為他主婚完姻。事成,合城哄動。不久,嘉興鬧災荒,死者甚眾,楊公未經上報就開倉賑民。中侍汪直與張敏合謀,派韓某補浙江督參,要伺機陷害他。韓某按察嘉興,才下舟船,忽有群鷹圍攻,怒睛奮翅,馳逐飛鳴,弓弩驅趕不退,竟抓韓某紗帽而去。韓某駭異返駕,其事遂寢。楊公任滿離郡,七邑男女攀車挽留而哭。
招提琴精記
書生金鶴云,風流倜儻,善琴書。宋嘉熙間游學嘉興,館富室教讀,臥室緊貼招提寺。每晚,聞隔墻有女子歌聲。一夕,月白風清,人靜更深,歌聲近至窗外,乃起身觀望,見少女風鬟霧鬢,豐姿綽約。女子再三敲門求進。入室,二人歡愛,直至鄰寺鐘鳴,女子攬衣而去。自是無夕不至,轉眼已是半年,無人知曉。忽一夜,女子至而泣下,金生驚問。女曰:“奴本曹刺史女,優游洞天,凡心未除,感君夙契,久奉歡娛。今宵數盡,后會有日耳。”言罷大哭。金生贈女以金,四更別去,遂不至。未幾,大雨傾盆,窗外古墻震塌。兩年后,富家筑墻,掘得一石匣,獲古琴及金生贈女之金。當時金生已任金陵太守,富戶知其愛琴,就派人送去。金太守得琴,置石床上,遠望則見前女子宛然在矣,近而撫之,依然琴也。方悟女子為古琴之精,乃珍藏之。后太守病危,命家人以琴從葬。
賣婦化蛇記
無賴張鑒,不事生產,家產蕩盡后,就將妻子賣給江南人販子。其妻號泣不食,但求速死。守望者怒而問之,她說:“有金飾一盒,乃母家帶來,因丈夫不肖,寄在舅家。我不舍金飾,所以啼哭。”守者中計,帶她回嘉興取回金飾。一到家鄉,張妻大叫喊冤,驚動官府,但張鑒逃匿,無法結案。人販子惱羞成怒,不惜重金贖出張妻,鎖以鐵鏈,朝夕拷打,要把她賣進妓院去。張妻受盡折磨,又絕食已久,臥病不起而死。死時,黑氣彌漫,口中有巨蛇竄出而去。當地有一醫生,經過她埋葬之處,看見一條蛇蛻,就收入藥箱以備藥用。走到城東,在白蓮寺前河邊休息,藥箱中咯咯作響,開箱一看,見蛇蛻已化為白蛇,直竄河對岸而去,咬住一個男子咽喉,人蛇絞結,無法解脫。不久,人蛇俱死,死者即是負心人張鑒。
景德幽瀾傳
宋雍熙間,嘉興府的屬邑嘉善有一景德寺。殿后僧房,常見一絕色女子,于月白風清之夜,行吟庭中。驅之,飄然而逝;避之,隔日又來。行蹤恍惚,眾僧人對她無可奈何。后來,來了一個胡僧,身長力勇,自言能降妖伏魔。寺里和尚大喜,請他捉怪。當夜正是個晴朗月夜,女子果然出現,胡僧大聲喝問:“窗外誰家女?”女子應聲而答:“堂中何處僧?”胡僧脫口而贊:“好敏捷佳人。”女子即應:“真風流長老。”胡僧發怒,開窗追趕,以錫杖擊中女子肩頭,女子仆地就不見了。次日,就地挖掘尋視,無所得。掘至五、六尺深時,涌出一泓清泉,涓潔可愛。寺里和尚就在泉水四周砌石筑亭加以保護,亭子上掛匾一塊,題名“幽瀾”。如今寺廟雖在,泉水卻已湮沒。
敝帚惑僧傳
明洪武年間,本覺寺有一個少年和尚,法名湛然,住在殿后,僧房僻寂。暑天之夜,他獨坐庭院中,見一美女,瘦腰長裙,豐姿嫣然,正要起身動問,忽然不見,明晚她卻又來,幾次之后,湛然動了凡心,就上去牽住衣服。女子始佯作羞怯之態,繼則入室,遂相歡好。自此旦去暮來,無夕不會。日久,湛然不覺容體枯瘦,氣息懨懨,醫藥治療,百端無效。老和尚說:“你的病陰邪甚盛,若不明言,就危險了。”湛然懼,實告一切。老和尚叮囑他:“明夜女來,當待之如常。臨去時,密以一物置其身。”打算要尾隨女子,尋她蹤跡。湛然依言,次夜把一朵絨花插在女子鬢發上而去。眾僧尾隨女子至方丈后一小室,當下開門而入,室內空空,只有墻角豎著一把敝帚,而絨花正插在這把掃帚之上。才知女子乃掃帚成精,就把它燒掉了。湛然醫藥調治而愈。
上一篇:《鬼神傳終須報》介紹|賞析
下一篇:《鴛鴦針》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