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倉公列傳》鑒賞
導語:
紀傳體史書通常以記述人物生平的正文為主,史家的評論為輔,然而《伯夷列傳》是特別的一篇。雖說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但同其他的本紀、世家、列傳的撰寫手法不同,太史公的評論遠多于敘事。與其說這是篇傳記,不如說是借歷史提出自己的困惑,其中一個疑問就是關于“名”。有的人幸運,可以在生命終結后被懂得欣賞的人推崇,昭著歷史;有的人卻不那么幸運,他們本該被傳頌,卻最終還是埋沒在了歷史長河中。那么什么人應該被傳頌,又如何聲名遠播,從而留下歷史的印跡?這是史學家選擇的職責,也是《伯夷列傳》試圖探討的問題。可見作為列傳之首,《伯夷列傳》頗有高屋建瓴之深意,司馬遷正是用他的標準選擇了三十篇列傳的傳主。
不過,“名”既有光鮮亮麗的一面,又有令人苦惱的一面,而在古代往往又和“命”有所牽連,選錄的《扁鵲倉公列傳》則又牽扯到另一個與之相關的話題:對于那些無心于“名”,卻在生前就被名聲推到世人眼前的人,他們成名后面臨的困擾,成了出“名”的代價。人類的思想是相通的,希望通過解讀歷史人物關于“名”和“命”的取舍來展現他們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而反觀各人不同的抉擇及其最終的命運,其間不無發人深省之處。
上一篇:《史記·驪姬毒計殺申生》鑒賞
下一篇:《史記·名和命的取舍·伯夷列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