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楹聯·隸書
繼小篆之后通行的漢字書體。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隸”,指徒隸;“隸書”,用于隸人佐書。所以隸書也稱為“佐書”。隸書跟其他書體一樣,有其自身的發展演變過程,從而表現為不同時期的隸體風格。隸體的歷史演變,一般按時間性分為秦隸、漢隸兩種;另一種按隸體的典型化程度來分,把波挑不鮮明的秦隸和西漢時期的一部分隸書稱為古隸,把波挑鮮明的西漢隸書,特別是東漢隸書,稱為漢隸或八分。
隸書是今體書的鼻祖,它之后產生的草書、行書、楷書均源于隸書。它同時也是對篆書的改造,是大篆捷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書體,正如晉衛恒在《四體書勢》中所說:“隸書者,篆之捷也。”隸書的隸化方法有變圓為方,變曲為直,調正筆畫斷連,省減筆畫結構等等。但隸書文化個性中最突出的兩點是取橫勢和保留毛筆書寫的自然形態。
東漢是隸書鼎盛時期,魏、晉后被楷書替代,僅用于書法。漢碑中《禮器》、《華山》、《乙瑛》、《孔廟》、《石門頌》、《史晨》、《張遷》、《曹全》、《衡方》、《西狹》等皆是漢隸名品。
上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陶淵明
下一篇:圖書編輯出版·雕版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