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二)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三)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注釋〕 碩:大。 貫:侍奉。女:通“汝”。 逝:通“誓”。 爰(yuán):何處,哪里,一說于是,乃。 直:通“值”,代價,一說通“職”,處所。 永號:長聲哀號。
〔鑒賞〕 魏國本是舜禹故都,在“冀州雷首之北,忻城之西,南枕河曲,北涉汾水。其地狹隘,而民貧俗儉,蓋有圣賢之遺風焉”。收入《國風》的魏國七篇民歌中有四篇即《園有桃》、《陟岵》、《伐檀》和《碩鼠》,展現的或是當時平常百姓被頻繁的徭役和兵役以及苛捐雜稅折磨得筋疲力盡、性命難保的狀況,或是有識之士得不到重用、漂泊異鄉的情景。在這種外有強敵壓境、蠶食領土,內不修德政、選賢任能的雙重摧殘下,魏國很快“為晉獻公所滅而取其地”也就不奇怪了。
《碩鼠》共三章,每章八句。正如《毛詩序》指出的,“碩鼠,刺重斂也。國人刺其君重斂,蠶食于民,不修其政,貪而畏人,若大鼠也”,可見這一比喻十分貼切而生動。這首詩表達了人民對貪得無厭、橫征暴斂而又不關心百姓死活的統治者的強烈抗議和無比憤怒,同時也表達了廣大人民對沒有賦稅、沒有戰爭的美好生活的向往。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采用比的手法,以“碩鼠”比擬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統治者,這是因為二者有著驚人的相似。首先,他們都具有貪婪、兇殘的本性,為了奪取勞動者的勞動果實,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其次,二者外形也有類似之處,尖嘴猴腮、大腹便便、腸滿腦肥,形象丑惡;三是他們都怕見人,這既因為他們偷偷摸摸,行事齷齪見不得人,再就是他們總是與百姓有著水火不容的矛盾,隨時都有被人民包圍、消滅的可能;最后,就像朱熹所說,“民困于貪殘之政,故托言大鼠害己而去之也”(《詩集傳》),勞苦大眾有著強烈的“去之”愿望,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必欲除盡而后快。這也就是數千年來百姓總是把貪官污吏比作碩鼠的原因所在。比如晚唐曹鄴的《官倉鼠》就借鑒了《碩鼠》的手法,寫道:“官倉老鼠大如斗,見人開倉亦不走。健兒無糧百姓饑,誰遣朝朝入君口?”
本詩一開始,詩人就對貪得無厭的碩鼠發出呵斥,“無食我黍”表面上是說老鼠,實際上說的是欺壓人民的統治者。之所以敢于這樣聲色俱厲地斥責他們,是因為這些當權者對人民敲骨吸髓,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這種狀況實在無法再忍耐下去了。什么原因呢?“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這兒的“三”泛指多,多年來對你精心侍奉,任勞任怨,可你呢?一點也不體諒民生的艱辛,百姓的苦難。當說這番話的時候,詩人心里充滿的是憂郁、悲涼與絕望,壓抑不住的憤怒似乎要迸發而出。但中國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此時他們選擇的不是拔劍而起,而是“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理想社會的代稱,在那里所有的人都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沒有貪官污吏的盤剝,沒有無休無止的戰爭。當平民百姓對現實人生、對腐朽的社會絕望的時候,無一例外都要去尋找“樂土”。可是這只是理想,此岸世界根本沒有什么世外桃源、皇天樂土,有的是隨處可見的碩鼠們作威作福的黑暗現實。最后,只能對天長嘆“樂土樂土,爰得我所”,哪兒才是勞苦大眾安身立命之處呢?這不是什么浪漫主義的遐想,而是對現實社會的絕望情緒的真實寫照,同時也吐露了貧苦百姓對造成人民赤貧的剝削制度的強烈不滿。
后兩章在句子結構上和第一章相同,都采用了《詩經》中常見的四字句,運用了比的手法,但用詞上也有變化。從碩鼠所食的對象看,從“我黍”到“我麥”、“我苗”,可謂變本加厲,不但索要糧食的種類繁多,而且連幼苗也不放過,這種貪得無厭的行徑遠甚于老鼠。后面還有“樂土”、“樂國”、“樂郊”與“我所”、“我直”和“誰之永號”的變化。這些詞語音韻上的變化使得全詩歌唱起來聲音更加清晰、響亮,更能把勞動者憤怒的激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強烈地表現出來。
《碩鼠》在《詩經》乃至中國詩歌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具有極其鮮明的社會意義,是辛辣地嘲諷貪官污吏和表達對現實制度強烈不滿的優秀代表作。現在讀來,它仍能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
上一篇:《碩人》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禮器》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