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二)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果臝之實,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三)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鸛鳴于垤,婦嘆于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于今三年。”
(四)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倉庚于飛,熠耀其羽。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注釋〕 徂(cú):往,到……去。 慆(tāo)慆:長久。 零雨:小雨。 士:通“事”,做。 行枚:裹腿,或作行軍時銜在口中以保證不出聲的竹棍。這里泛指士兵的行裝。 蜎(xuān)蜎:幼蟲蜷曲的樣子。 蠋(zhú):一種野蠶。 烝(zhēnɡ):乃。 敦:蜷縮獨處的樣子。 果臝(luǒ):葫蘆科植物,一名栝樓。臝,裸的異體字。 施(yí):移。宇:屋檐。 伊威:一種小蟲,俗稱土虱。 蟏蛸(xiāo shāo):一種蜘蛛。 町畽(tuǎn):屋邊的空地。 熠耀(yì yào):螢光。 宵行:磷火,俗稱鬼火。 垤(dié):小土丘。 聿:語氣詞,將要。 有敦:孤獨的樣子。 瓜苦:猶言瓜瓠,瓠瓜,一種葫蘆。古俗在婚禮上剖瓠瓜成兩張瓢,夫婦各執一瓢盛酒漱口。 栗薪:蓼薪,束薪。 倉庚:黃鶯。 皇:指馬毛色黃白相雜。駁:指馬毛色不純。 親:此指女方的母親。結縭(lí):將佩巾結在帶子上,古代婚儀。 九十:泛指多。 儀:禮節。 新:新娘。嘉:美。
〔鑒賞〕 思婦和征夫是中國古代戰爭詩歌的基本主題之一,它們表現了在戰爭的狀態下,人們豐富的情感世界,這兩者在《詩經》中都可以找到原型。《君子于役》是典型的思婦詩,講述的是妻子對于遠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東山》則是典型的征夫詩,描寫在外征戰者返家途中的心理活動。從《東山》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真切地體驗到戰爭結束后戰士回鄉時既興奮又傷感;既喜悅又擔憂的復雜的思想感情。此詩把近鄉情更怯的精神現象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了。
思鄉之情是該詩所要反映的基調,全詩共四章,每章前四句完全相同,以反復的方式對這一主題加以強化。在一個細雨迷蒙的日子,經過了長年征戰、飽嘗了思鄉之苦的詩人終于得以解甲歸田,踏上了回鄉之途。蒙蒙的細雨則更加使人心緒煩亂,思鄉之情益覺迫切。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人間詞話》)全詩開頭部分“零雨其濛”一句正是如此。“零雨其濛”這一自然景色的沉陰、朦朧、莽蒼,最容易引發返鄉征夫回憶軍旅生活的艱辛的思潮。這四個字有力地渲染了此時此地詩人的悲涼之情,滄桑之感,使思鄉之情顯得十分深沉而感人。
第一章描寫詩人終于脫去了戎裝,踏上了返鄉之路,此時詩人回想起了既往在軍營中度過的風餐露宿、曉行夜住的艱苦生活,緊張激烈、殘酷悲壯的戰斗情景,戰斗之余感到非常的孤獨、凄苦,有家不能回,只能一個人默默地承受著思家的苦楚。“敦彼獨宿,亦在車下”,在他鄉的這種孤獨感和辛勞的體驗,更加激發了詩人對于家的渴望。在游子的眼中,家始終是溫暖的象征,是精神和情感的歸宿,對于戰士而言也是如此,此章以對軍旅生活的回憶,烘托出詩人返家的熱切之情。
第二章是詩人在回家的途中對于家鄉狀況的想像。在經歷了這樣長久的離別之后的家鄉會是怎樣的景象呢?或許家鄉早已變得荒涼不堪:到處雜草叢生,甚至爬上了屋頂;屋里則是布滿灰塵,蟲子遍地,蜘蛛網掛滿四處;屋外的空地成了野獸出沒的場所,四處磷光閃閃。可謂是家園殘破、滿目瘡痍,但是即便是這樣,在詩人的眼里,家還是家,還是其精神和情感的歸依,“不可畏也,伊可懷也”,荒涼并不可怕,因為那是家,那里有著情感的牽掛。
思家更思人,因為思家本身就是對于人的牽掛,在詩的第三、第四章,詩人表現了對于獨守家中的妻子的想念。歸家途中,妻子是詩人最為掛念的。在第三章中,詩人想起了自己三年征戍在外,妻子一個人孤單地在家,其凄苦、孤獨的情形也是可以想見的,“婦嘆于室”,想必也是和自己一樣飽受相思的痛苦。這里詩人特別提到瓜瓠,按照古代的婚俗:夫婦合巹時須剖瓠為瓢,彼此各執一瓢,盛酒漱口以成禮。對于瓜瓠的描寫寄托著對于妻子的深厚情感。思物更思人,返家情更切。最后一章,詩人則回憶起了自己和妻子結婚時的情形,彼時種種此刻皆歷歷在目,當初自己新婚別新婦,如今一晃已是三年。“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當初恩愛難舍,如今相見時又將會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會有“久別勝新婚”的那種欣喜之情么?于是,在如此種種對于妻子的想念中,詩人的思鄉之情再一次得到了加強。
就詩歌藝術創作而言,本詩最大的特色就是廣泛運用聯想。在所有的《國風》類(甚至是整本《詩經》中),《東山》是想像力表達得最為豐富的一首。詩中有往事的再現(對于軍營生活的回憶)、追憶式的想像(如對新婚的回憶),也有幻想(設想妻子的想念和嘆詞)、推理式的想像(如對家園殘破的想像),而正是在這種想象之中,詩人強烈的思鄉情感得到了很好的表達,同時,也正是因為這種想象,使得詩歌能夠給人以審美上的享受。
作為一種類型的代表,《東山》對于后世描寫戰士思鄉情感的詩歌具有著比較大的影響,在后世的詩歌,諸如漢樂府的《十五從軍征》、曹操的《蒿里行》之中,都隱約可以看到《東山》的影子。明朝王士禎說“《豳風·七月·東山》諸篇,述情賦景如化工之肖物”(《池北偶談》),“寫閨閣之致,遠歸之情,遂為六朝唐人之祖”(《漁洋詩話》)。這一評價非常公允。
上一篇:《萬章下:孔子為圣之時者》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東方未明》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