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庵*》簡介|鑒賞
傳奇小說。見于鑄雪齋本《聊齋志異》卷十二。
世家子弟王桂庵,于江岸邂逅美貌的船家女蕓娘,一見鐘情。船行后喪魂落魄,沿江尋訪半年不得。情牽夢繞,竟據(jù)夢境找到意中人喜結(jié)良緣。婚后因一句戲言致女投江。后以其子寄生為媒介,二人又得重圓。作品男女主人公盡管門第不相當,由于有情終成眷屬,作家對這種自由美滿的婚姻予以肯定和贊頌,具有理想主義色彩。
本篇藝術(shù)上的突出成就是情節(jié)技巧。清代《聊齋志異》評點家但明倫稱之為“蓄字訣”,即在情節(jié)進展之中,用伸縮相間的方法,增加文勢的起伏變化。二人船中相遇,蕓娘收下王生的金釧,這是一伸;船家解纜而去,王生遍尋不得,一縮;借夢境尋得佳人,親迎成禮,又一伸;因誤會蕓娘投江,又一縮……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忽而大弦嘈嘈,忽而小弦切切,有時峰回路轉(zhuǎn),有時柳暗花明,這樣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自然有令人屏息諦聽、欲罷不能的藝術(shù)魅力。
蒲松齡并不一味追求情節(jié)的離奇曲折,他很注意情節(jié)與人物的關(guān)系,盡力把曲折的情節(jié)乃至細節(jié)與人物的身份、性格相吻合。請看本篇舟中初遇的場面描寫:“王窺既久,女若不覺。王朗吟‘洛陽兒女對門居’,故使女聞。女似解其為己者,略舉首一斜瞬之,俯首繡如故。王神志益馳,以金一錠投之,墮女襟上。女拾棄之,金落岸邊。王拾歸,益怪之,又以金釧擲之,墮足下;女操業(yè)不顧。無何,榜人自他歸。王恐其見釧研詰,心急甚;女從容以雙鉤覆蔽之。”王生是世家子弟,傾慕船家女的美貌,先窺視,略有幾分輕浮;女“若不覺”,要拭目以待這位不速之客的下一步行動。王再吟詩,符合讀書人的身分;女“略一舉首斜瞬之,俯首繡如故”,多情卻似總無情,憐才之意已分寸恰當?shù)乇砺冻鰜恚跬督穑泻鲜兰易拥艿某錾?女“拾棄之”,決不為利所誘。王再擲金釧,此乃定情之物,非同小可;恰船家歸來,女于惶急之中,“從容以雙鉤覆蔽之”,一個特定情境中的動作,這位深情少女、機智、沉靜的性格就被凸現(xiàn)出來。王生“恐其見釧研詰,心甚急,”也恰切地說明他還不是那種玩弄女性的“儇薄子”。
這篇作品被后人改編為《金鐲記》、 《王少安趕船》、 《孟蕓娘》等各個劇種的戲曲,一直活躍在舞臺上,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
上一篇:《玉蟾緣》簡介|鑒賞
下一篇:《珍珠舶》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