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二)交交黃鳥,止于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三)交交黃鳥,止于楚。誰從穆公?子車鍼虎。維此鍼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注釋〕 交交:黃鳥鳴聲。黃鳥:鳥名,黃鶯,一說是黃雀。 棘:棗樹。 從:從死。穆公:秦穆公(?—前621年),即嬴任好。春秋時秦國國君,前659—前621年在位。 子車奄息:姓子車,名奄息,秦國杰出人物,從葬穆公。以下子車仲行、子車鍼(qián)虎皆其兄弟。 特:杰出?!?穴:墓穴?!?惴惴(zhuì):恐懼的樣子。慄:發抖?!?良人:善人。 人百:一百人。其身:子車奄息的身體、生命?!?桑:落葉喬木。我國有白桑、雞桑、華桑等九種?!?防:抵擋。百夫之防,一可敵百的勇士?!?楚:荊條?!?御:抵擋。
〔鑒賞〕 《黃鳥》取自《秦風》,是秦國百姓控訴殘忍的殉葬制、悼念慘死的秦國壯士子車三兄弟的詩歌。全詩三章,每章十二句,分別敘述其中一人的殉葬過程,表達百姓對統治者的殘暴罪行的無比憤慨的情感。每章先描繪殉葬者生前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他們為國家所立下的赫赫戰功。這就表明三壯士實為國家之干城,民族之精英,連這樣的豪杰之士也要他們陪葬,足見統治者傷天害理,喪盡天良?!芭R其穴,惴惴其慄”一句揭露了活埋的事實,如實地寫出了子車氏兄弟面臨死亡的戰栗恐懼之態,景象慘不忍睹,由此更加顯示了殉葬的慘無人道?!氨松n者天,殲我良人”是百姓在悲痛至極的狀態下的呼天搶地,他們無比絕望,怨恨的情緒達到頂點,以至于什么都不顧了,憤怒地聲討天的不公?!叭缈哨H兮,人百其身”二句說明三壯士在秦國享有很高的聲譽,受到廣泛的尊敬,以至于百姓愿以一百個人來贖其一條性命。這就告訴人們秦王以子車三兄弟陪葬是無視輿情,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是與天下人的良知為敵。讀《黃鳥》就好像來到了殉人的現場,看到慘絕人寰的殺人活埋的景象、殉葬者嚇得渾身顫抖的樣子,聽到現場慟哭、呼救、哀號的聲音。全詩聲聲淚,字字血,深深地震撼著讀者和聽眾的心靈。司馬遷在《秦本紀》中特意記錄了這首詩,就是此詩在歷史上掀起巨大情感波瀾、影響深廣的表現。
《黃鳥》顯示了中國古人人權意識的覺醒,是他們反對野蠻的殉葬制度的激昂之聲的實錄。人權思想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們對于其生存的權利和人身自由的意識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認識到生命的寶貴、生的權利不可剝奪,到當代的人權觀念,經歷了一個極其漫長的漸進過程。
殉葬惡俗始于原始社會,在奴隸社會十分盛行。這種制度的蔓延是同奴隸主階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相聯系的。在他們看來,在這個宇宙中有生活于其中的人世,還有神靈的世界。人、動物死后其不滅的靈魂就進入那個世界。奴隸主認為自己死亡之后和早已死亡的祖先,在另一個世界仍需吃、喝、住、行、用、玩,仍需有人侍奉。根據考古發掘,我們得悉原始社會后期,以人為殉的葬俗在相當于夏文化的二里頭文化中已十分顯著。至商代中期,大型墓都有大批殉葬人,多者在百人以上;中型墓則有殉葬人數人至二三十人。殷周鼎革,小邦周替代大邑商,周統治集團在繼承商代文化的基礎上,成為統治天下的天子。由于奴隸和下層平民在王朝興亡中的作用,周統治集團產生了民本意識,他們舍棄商代“殘民事神”的意識與行為,敬鬼神而遠之,表現在殉葬上很少有以人為葬的意識與行為。這在考古發掘中得到了證實。
古代中國在地域上已是泱泱大國。幅員廣大的周代,各地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制度上的不一。秦國所在地區,長時期經濟文化落后,在商鞅變法前發展遲緩。秦國實行殉人制度,陜西戶縣出土的春秋早期秦貴族五鼎墓有殉人。這與文獻記載可相互參證?!妒酚洝で乇炯o》說:“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死者六十六人?!蹦鹿篮?,康公強迫子車氏兄弟等一百七十七人殉葬,激起秦國人民的抗議和批判?!蹲髠鳌纷髡哂浧涫抡f:“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少數杰出之士的殉葬促進了社會的覺醒,越來越多的人對野蠻的殉葬制度開始懷疑、不滿、抨擊和否定。三良死后,《黃鳥》詩遍傳秦國上下,加速了殉葬制度的廢除。
上一篇:《鹿鳴》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黍離》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