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國破句:國破,指安史之亂起,長安淪陷。山河在:山河依舊。
草木深:人煙稀少,一到春天,更是雜草叢生。
感時二句:交義互見,指由于感時恨別,而對花濺淚,聽鳥驚心。
烽火句:入春以來,三個月戰火沒有間斷。
短:少。
渾:簡直。
勝:承受。
簪:把頭發聚總別在冠上的一種長針。
鑒賞導示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抒發了詩人對國破家亡的悲憤心情。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在長安,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詩中即景生情,抒寫了憂時傷亂的感慨。
鑒賞
我們仔細地咀嚼起首兩句,它表達出詩人對祖國山河草木的熱愛。長安淪陷了,滿眼山河依舊,而人事全非。正是春暖花開的日子,可因為戰亂,荒城草木叢生,一片凄涼。一個“深”字點明了草木的茂密,也傾吐出自己的深情;一個“在”字,表明了物是人非之感,也肯定地說出對祖國的信念與自己的凜然正氣。
三、四句承接著“國破”“城春”而來。長安淪陷了,美好的景物反而結成了深愁的種子。感念時世無常,悲恨離別,而對花濺淚,聽鳥驚心。
五、六句詩人將意思更加深入了一層,既描寫了國事,又寫到了家愁。春來三個月,一直烽火相連;一封家信,真抵得萬兩黃金!這樣的國難家愁,攪得人心都要碎了。
詩的最后,寫出了自己因焦慮憂愁而未老先衰的形象:一頭的白發越抓越少,簡直連發簪都戴不上去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料峭的春風中,詩人登高望遠,只覺得兩鬢的絲發垂垂的,蕭疏的,看到人事全非,詩人喃喃自語:“長安淪陷了……”
杜詩的風格,多種多樣。但最具有特征性,為杜甫所自道且為歷來所公認的風格是“沉郁頓挫”,這首詩就體現了這一風格。
鑒賞要點
[1]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觸景生情,情景交融。
[3]風格沉郁頓挫。
上一篇:(唐)杜甫《春夜喜雨》小學生古詩鑒賞
下一篇:(唐)杜甫《登高》小學生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