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二)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
(三)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猶來無死!”
〔注釋〕 陟(zhì):登。岵(hù):長草木的山。 上:借為“尚”,希望。旃(zhān):之焉二字的連讀,語助詞。 猶:還是。止:停留,指長留他鄉。 屺(qǐ):無草木的山。 季:兄弟中年齡最小者。 偕:與人一起行動。
〔鑒賞〕 《陟岵》出自《魏風》,共三章,每章六句。《詩序》認為詩主要內容是“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國破而數侵削,役乎大國,父母兄弟離散,而作是詩也”。實際上這只揭示了詩人意旨的一個方面,即在外服役的征人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另一個方面此詩還表達了對戰爭的恐懼、憎惡和對善良人性的呼喚。這一點在朱熹的《詩集傳》也未敢明言。因為不論在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戰爭常常是少數人爭權奪利的手段,同時也是普通百姓擺脫不掉的可怕的夢魘。
關于戰爭的詩,《詩經》中有二十余首,所表現的既有《小雅·六月》式的“以匡王國”的斗志激昂,也有《秦風·無衣》式的同仇敵愾,本詩則不然,詩中對戰爭的描寫帶有深深的無奈和厭惡,飽蘸深情的筆墨所吟唱的只有濃濃的鄉愁和縈繞整個身心的親情。當然《詩經》中也有《小雅·采薇》式的久戍思歸,但后者還帶有對抗擊異族侵犯的正義戰爭的某種程度的肯定。而在《陟岵》中,不管是在蒼松翠柏掩蓋下的高山,還是遠行到寸草不生的峭壁、連綿起伏的丘陵,響在耳邊的只有父母兄弟殷殷的叮嚀:“孩子呀,行軍打仗要照顧好自己,千萬要活著回來呀!”響在耳邊的只有親人急切的呼喚:“孩子呀,回家吧,快平平安安地回家吧!”戰爭使多少平民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想到這一幕幕催人淚下的景象,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要打仗?為誰打仗?可悲的是詩中的反戰意識幾千年來并未能喚起所有人的良知與人性,自從人類產生以來,戰爭的硝煙從未在天空消失過。
詩的開始,也許剛剛離開家鄉,征人站在樹木濃郁的山頂,回頭望望家鄉的方向,父親的面龐浮現在眼前,仿佛又看見他那緊蹙的眉頭和焦灼的目光,聽見他那語重心長的話語。第二章,征人越走離家鄉越遠,也許來到了狂風暴雪的邊塞,但離家愈遠思鄉之情愈切,記憶中常常浮現的是母親哽咽著拉著自己的手臂和早早回家的叮嚀。最末一章,隨著戰場的轉移,也許在殘酷的戰斗間隙,他躺在一個光禿禿的山丘上,空中似乎可以看到兄長焦慮的眼神,聽到他那殷切的囑咐。從征人的行走路線看,經過了岵、屺、岡,就魏國的地理位置來說,應該是跋涉到了邊界地帶,形勢越來越緊張,戰斗越來越激烈。與這個行軍路程相應的,征人所回憶、想像的對象的變換,也很符合常人的心理。先是對男子最有影響力的父親,接下來是生活上最關心自己的母親,最后是朝夕相處的兄長。而人物的語言也很符合人物的身份,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有些故作鎮靜,言辭還不是那么感情外露,只是淡淡的“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也許他也親身經歷過戰場的殘酷,對于即將出征的兒子能給予的只有心理上的安慰;母親則毫無掩飾,“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季”本義是小兒子,這兒很可能是對牽腸掛肚、即將出征不知能否活著回來的親人的昵稱。“棄”本意指拋棄、不顧,表面聽來是囑咐兒子不要拋棄父母、家鄉,實則是怎忍得兒子離去,兒子怎忍得離開這生養之地;當兄長的則不知忌諱,“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猶來無死!”一個“死”字怎忍得出口,可戰場上,每時每刻都有喪命的危險。
行文上本詩最大的特色就是復沓的方法,重章疊句中又有細微的變化。句式上三章是一致的,以四字句為主,但又帶有日常口語,用字上岵、屺、岡,父、母、兄,子、季、弟,以及已、寐、偕與止、棄、死的變化,既表明征人的活動以及思想的演進,也加強了詩歌音韻上的節奏,為后代類似的邊塞詩、愁怨詩開了先河。
上一篇:《陽貨》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隱公元年:論大一統》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