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艮上巽)
《漸》:女歸吉。利貞。
《彖》曰:“《漸》之進也,‘女歸吉’也。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止而巽,動不窮也。”
《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無咎。
《象》曰:“‘小子之厲’,義無咎也。”
六二: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
《象》曰:“ ‘飲食衎衎’,不素飽也。”
九三: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兇。利御寇。
《象》曰:“ ‘夫征不復’,離群丑也。‘婦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御寇’,順相保也。”
六四:鴻漸于木,或得其桷,無咎。
《象》曰:“ ‘或得其桷’,順以巽也。”
九五: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象》曰:“ ‘終莫之勝吉’,得所愿也。”
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象》曰:“ ‘其羽可用為儀,吉’,不可亂也。”
〔注釋〕 漸:卦名,象征漸進。 歸:出嫁。 進:從卦象看,陰爻由下進至第二、第四爻。得位:第二、四位為陰位,陰爻居之,為“得位”。從卦義上說,進得位指女子出嫁,進主婦之位。 剛得中:指第五根陽爻居上卦之中位。 止:指下卦艮,艮為山,又為止。巽:比喻謙遜。 窮:盡。 山:指下卦艮。木:指上卦巽。 居:據有、自居。善俗:改善風俗。 鴻:雁。漸:進。干:借為岸,水涯邊。 小子:兒童。厲:危險。 言:責備,有言就是批評孩子不該到水邊,怕他落水。 義:宜也,應該是。 磐:當借為“般”,水涯堆。 衎(kàn)衎:喜樂之貌。 素:白色。素飽:白吃飽飯,不素飽意即自飲自樂,不靠他人。 陸:高平之地。 丑:當借為“儔”,同類,離群丑就是離開同伴而掉隊。 桷(jué):方塊木條,大雁腳有蹼,不能棲于木枝,站在方塊木條上才安穩。 陵:嶺,比平地要有所突起。 三歲:三年。 勝:這里是欺凌之義,“之勝”是“勝之”的倒置。 陸:此處當作陂,形似而誤,水池。 儀:用鳥羽編成的舞具。
〔鑒賞〕 漸卦是《易經》中的第五十三卦,表漸進。第五十二卦為止卦,根據《周易》的世界觀,“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序卦》)。這就是說事物決不會永遠停留于一種狀態,在經歷了一段靜止過程后,必然又要有所行動。但這種行動是在靜止后初步發動,帶有一定的嘗試性,要逐步實行。從卦象看,漸卦下艮上巽,艮為山,巽為順,象征柔順地前進,走走停停,逐步前進。此外,巽為木,木在山上,有不知不覺地逐漸成長之義。卦象同爻辭中描繪的事物和情景完全一致。六條爻辭都寫大雁,先在水邊,后轉移到山陵上活動,逐步由低到高,也是有意表述漸進之義。
《周易》是一部論述變易之道的著作,它對事物運動變化的觀察和研究已經達到相當深入的地步。它發現運動變化有三種形態:一是“幾”,此時變化才起,只有細微難辨的征兆,一般人注意不到;二是“漸”,變化的跡象已能覺察到,但仍然屬于量變,事物整體還沒有改變;三是“革”,物極必反,事物的根本性質發生了變化,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漸卦就是專門講述變化的第二種形態。由這種形態產生的漸進的觀念對于人們的實踐活動具有多方面的指導意義。
首先,在行動的初期,力量不足,人們必須穩步前進,切不可急躁冒進,這是求得成功必須具備的智慧。漸卦爻辭中大雁的隱喻就是表達這樣的智慧。大雁作為一種在水陸邊際生活的水鳥,經常活動于水面,要飛到山陵之上也是不難的。但是“初六”寫大雁先是降落在水邊,可見它們不敢貿然停在陸地。只是在發現沒有危險的時候,它們經過一番躊躇才走上水邊沙洲,自由自在地啄食。后來它們又看到這里確實是鳥類的一片樂園,才大膽地上了陸地,并進而站在樹上,最后飛到山嶺之上。這整個過程都是徐步緩行,逐步登上高位,毫無好高騖遠、浮躁亢進之態。大雁的隱喻有助于克服人性的弱點,人們大都缺乏耐性和堅韌精神,有了一個理想或目標,恨不得明天就能實現。但是,欲速則不達,大雁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是,在情況不明、經驗缺乏時,必須經歷摸索的過程,要作一些試探和試驗,常常要采取迂回的辦法,準備走一些彎路,決不能因求勝心切而草率行事,更不能孤注一擲,冒險盲動。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全軍覆沒,從而喪失所有成功的機會。
其次,以君子的進身之道而言,漸的觀念表達守正漸進的理念,這是《彖傳》和《象傳》發明的意義。《彖傳》對卦象和卦辭的解釋是:“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很明顯它是把卦辭中“利貞”解讀為“利于正”,用以規定君子對待升遷應有的正確態度。這是針對官場中的鉆營逢迎、不擇手段向上爬的丑惡現象提出來的。《彖傳》認為“止而巽,動不窮也”。它以漸卦山上之巽的卦象說明君子應當堅守正道,謙遜謹慎,不驕不躁,更不至于弄虛作假,爭功邀賞,終日夢想飛黃騰達。這樣做雖然不能平步青云,但是不會遇到大麻煩。《象傳》也講述了同樣的意思,它解釋爻辭“飲食衎衎”,為“不素飽也”,就是不吃白食,是說為官一方,不能終日飽食,無所事事,徒費國家俸祿。在注解第四根爻辭時說“‘或得其桷’,順以巽也”,認為宦海風云詭譎,為官者只有遵循中正之道,為人謙遜,才會有安全的棲身之處。總之,漸的觀念教人身在官場要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進。
再次,在糾正國家政治弊端的方法上,漸卦告訴人們要以和平的手段,有條不紊地逐步改進。《彖傳》說“其位,剛得中也”,從象數學上說是指第五根陽爻居上卦之中位,而從政治學上看這是要求執政者治國要行中庸之道,如此方能“正邦”,即匡正過去政事上的失誤。這就是說,不能用過于激烈的手段猛然廢止過去所有的做法,也不要采取極端的手段對付政敵,避免造成政局的不穩,防止引發社會動亂。最后一段《象傳》因此特地點出“不可亂”的意思。漸的觀念實際上是要求在社會上不造成巨大的損失和痛苦的條件下,以高超的政治藝術逐漸完善國家政治,改造社會。
最后,《象傳》提出:“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它的意思是,對于社會負有責任的人應當像春風化雨養育草木那樣,逐步改變人們的低下的品性,造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習俗。因此國家不能全靠刑法來消除罪惡,教育人也不能總是采用說教、禁止、斥責、懲罰的方式,而是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化活動、深入細致的說服教育、真誠的關心和幫助、模范行為的感化作用來增強人們完善自我的自覺性,培養人的道德品質,使整個社會的精神素質逐步提高。
盡管漸卦這些意義沒有充分地展開,但是由于被《彖傳》和《象傳》點明,千百年來被人們反復咀嚼品味,滋養了各個時代人們的政治智慧和生活智慧。
上一篇:《洪范》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滕文公上:取民有制》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