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二)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三)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注釋〕 衿(jīn):衣領。 嗣音:寄音訊。 挑:挑逗。達:放恣不羈。 城闕:城樓。
〔鑒賞〕 古往今來,一個“情”字,多少人拿得起,卻放不下,從而為后人留下了幾多風流佳話;多少青春女子,為一個“情”字,在史書上譜寫了幾多剛烈多情的篇章。《子衿》出自《鄭風》,詩中表達的正是多情少女對戀人的深深思念。所以朱熹這位老學究看不慣,斥之為“淫奔之詩”。在他看來,似乎女人要自由表達自己的愛情,就是神經不正常,不過這從反面承認了詩中女子所具有的大膽、潑辣,遠遠超出了一般男子的想像。對這首詩,《毛詩序》還有不同的說法,認為這首詩是“刺學校廢也”。另外《詩經正義》也記載說“鄭國衰亂不修,校學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陳其留者恨者去者之辭”。但聯系詩句中流露出的熱烈情感,應該說這首詩更應當是表達愛情的作品。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第一句就點明了詩的主旨。“悠悠我心”即“我心悠悠”,“悠悠”,“思之長也”,用白話說就是牽腸掛肚。牽掛的人是誰呢?“青青子衿”作了巧妙的交代。“青青”,“純綠之色”,“衿”,衣領,詩人以純綠衣領借代書生,四個字不但告訴了她所牽掛的對象,而且也說明了人物的身份。在古代,穿什么衣服,衣服什么顏色,都有嚴格的規定。不但皇親國戚如此,大小官員如此,三教九流,憑衣著大致也可以作出判斷。“我”牽掛這青年書生,而此時此刻他卻不在我身邊,難道是他把我忘了?想到這里,心里不禁涌起陣陣惆悵和埋怨:“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人家女孩子害羞,不好意思親自去找你,你呢?虧你還是讀書人,識字明禮、處事練達,連個音訊也不給人家。這幾句詩,把一個感情細膩而又多情的熱戀中少女的心理寫活了。第二章,這種纏綿的思念與愁怨更加深沉與熱烈,少女不再羞澀地掩飾這種心理,一句“悠悠我思”,換用現在的流行歌曲,就是“我真的很想很想你”,可是“子寧不來”?!“你為什么不來看望我?!”或者“你卻不來看望我!?”少女滿腹愁怨,習慣性地慢慢走向與意中人經常相會的城樓旁。看到城樓,萬般思念在心頭,往日的嬉笑玩耍與山盟海誓仿佛就在眼前。可是心中的那個他在哪兒呢?你何時才來與我相會?這漫長的等待何時才是盡頭?“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把這種思念之情推到了極致。
這種把人物的內心世界活生生地剖開給讀者、聽眾看,在《詩經》中是不多見的,我們似乎也希望詩中少女期待的心中的那個他快些與之相會。這就是此詩最大的特色,即采用賦的寫法,毫無虛飾,極有層次地展現了熱戀中的少女對意中人的思念之情。開始是盼望他的音訊;時間長一分,思念之情就增強一分,然后是希冀心中的讀書郎能來與自己會面;最后終于忍不住,不由自主去城樓與他相會。這種直接解剖人物心理的寫法,對后世各種體裁的文學創作影響很大,可以說是比較早地運用意識流手法進行詩歌創作的成功典范。其次,本詩句短情長,委婉雋永,這是與詩人善用問句、疊字分不開的。尤其是一些看似平淡的經典詞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運用,可謂畫龍點睛的妙筆,今天人們常說的“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就是化用于此。千百年來,人們還是不斷地襲用它表達對情人、對戀人、乃至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
上一篇:《子罕》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子路》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