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自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宏篇《喪鐘為誰而鳴》在1940年出版后,1952年問世的《老人與海》是他最成功的創作。此書使海明威獲1953年度普利策獎及195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中篇小說《老人與海》講述了一個根據真人真事改寫的故事:老漁夫桑提亞哥在連續84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于捕到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大,它把小船在海上拖了3天,才筋疲力盡被捕獲。老人殺死大魚綁在小船一邊,歸途中又一再遭鯊魚的襲擊,回港時只剩下魚的頭尾和一條脊骨。作品莊嚴悲壯地表現了老人與大魚周旋,與鯊魚搏斗的場面。書中老人的話道出本書主旨:“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作品歌頌了老人非凡的毅力和堅韌的決心,肯定了不以苦樂為意的忍耐和容忍的道德理想。面臨最古老的文學主題——人和自然的關系,此書用了大量象征手法,以幾次夢見獅子作為精神力量和人的旺盛生命力的象征,以大魚在與老人長時間搏斗后死去,代表一種光榮,死去的大魚又被代表破壞者的鯊魚所毀——光榮喪失在卑鄙之下。《老人與海》展示了海明威精于心理描寫,敘述簡潔凝練的高超創作才能。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批評家安東尼·伯吉斯評價《老人與海》時說:“這個樸素的故事里充滿了并非故意賣弄的寓意……作為一篇干凈利落的‘陳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無與倫比的。”
上一篇:《美國是如何治理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背德者》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