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總集· 御定四朝詩》新詩鑒賞
詩總集,三百一十二卷,清張豫章等奉康熙皇帝旨編纂。豫章名翼,以字行,康熙二十七年(1688)以一甲三名進士及第,授編修,曾官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編修,卒于國子司業。
康熙皇帝令儒臣編纂刊布《全唐詩》之后,又遂命“博采宋、金、元、明之詩,每代分體各編”,“用以標詩人之極致,擴后進之見聞”。此書雖然是四朝詩歌的選本,但卷帙浩繁,搜集面廣,在“澄汰河礫,披撿精英”(皆見《御制四朝詩選序》)的同時,意在向讀者展示四朝詩歌的概貌及各朝詩歌發展的源流正變。編者對四朝詩歌演變的看法基本合乎實際,例如論及宋詩肯定了“歐陽修、梅堯臣始變舊格,蘇軾、黃庭堅始出新意,宋詩于時為極盛”。對于金詩言其“體格多沿元祐,迨其末造,國運與宋同衰,詩道乃較宋為獨盛。元好問自題《中州集》后詩曰:‘鄴下曹劉氣盡豪,江東諸謝韻尤高。若從華實評詩品,未便吳儂得錦袍。’豈虛語哉!”“有元一代,作者云興,虞楊范揭以下,指不勝屈。而末葉爭趨綺麗,乃類小詞”,對于明則認為“高啟諸人為極盛”(皆見《四庫總目提要》)。
書中選宋詩七十八卷,作者凡八百十二人,金詩十五卷,三百二十一人,元詩八十一卷,作者一千一百九十七人,明詩一百二十八卷,作者三千四百人,每代之前詳述作者爵里字號。大體以元代部分為最佳,因為此部分是由元詩專家顧嗣立主持編選的。從選詩量上即可見編選者對宋詩不甚在行。
有內府刊本,常見有臺灣商務印書館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上一篇:《詩詞曲論·詩論·石園詩話》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詩論·臨漢隱居詩話》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