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
曰:“禮重?!?/p>
“色與禮孰重?”
曰:“禮重。”
曰:“以禮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
屋廬子不能對。
明日之鄒,以告孟子。
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金重于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應(yīng)之曰:‘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則不得食,則將之乎?逾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第 二 章
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孟子曰:“然?!?/p>
“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
曰:“奚有于是?亦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勝一匹雛,則為無力人矣。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然則舉烏獲之任,是亦為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徐行后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p>
曰:“交得見于鄒君,可以假館,愿留而受業(yè)于門?!?/p>
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余師?!?/p>
第 四 章
宋將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gòu)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p>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愿聞其指。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仁義也。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第 六 章
淳于髡曰:“先名實(shí)者,為人也;后名實(shí)者,自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shí)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污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p>
“一者何也?”
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魯繆公之時,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于國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歟?”
曰:“昔者王豹處于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于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有諸內(nèi)必形諸外,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p>
曰:“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茍去。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p>
第 七 章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春省耕而補(bǔ)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養(yǎng)老尊賢,俊杰在位,則有慶,慶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有讓。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是故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為盛??鹬畷T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倜唬骸鹳t育才,以彰有德?!唬骸蠢洗扔祝瑹o忘賓旅?!拿唬骸繜o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51〕大夫。’五命曰:‘無曲防〔52〕,無遏糴〔53〕,無有封〔54〕而不告?!唬骸参彝酥?,既盟之后,言歸于好。’今之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長〔55〕君之惡其罪小,逢〔56〕君之惡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注釋〕 任:春秋時國名,故址在今山東濟(jì)寧。屋廬子:孟子的弟子。 親迎:按照古代婚禮,自諸侯到百姓都有新郎親迎新娘的禮節(jié)。 於(wū):語氣詞。何有:有什么難?!?揣:度量?!?岑(cén)樓:尖頂高樓?!?鉤:衣帶鉤。一鉤金:即一衣帶鉤那樣一點(diǎn)點(diǎn)金?!?翅:同“啻”,只。奚翅:豈止?!?(zhěn):折,扭轉(zhuǎn)?!?處子:處女?!?曹交:趙岐注為曹國君主的弟弟,名交?!?一匹雛:一只雞。 烏獲:傳說中古代有大力氣的人。任:負(fù)擔(dān),這里指重量?!?弟:通“悌”,悌的基本精神是敬長?!?假館:借住處?!?宋(kēnɡ):戰(zhàn)國時宋國著名學(xué)者,一作宋钘,反對戰(zhàn)爭,主張“見侮不辱”,“使人不斗”?!?石丘:地名,所在不詳?!?構(gòu)兵:交兵,作戰(zhàn)?!?說(shuì):勸說。 遇:說而相合。 指:同“旨”,大概,大意?!?號:提法,名義。 淳于髡(kūn):復(fù)姓淳于,名髡,戰(zhàn)國時齊國著名辯士?!?先:注重。名:名聲。實(shí):指功業(yè)。 三卿:指上卿、亞卿、下卿。一說指相、將和客卿。 公儀子:即公儀休,曾任魯國相?!?子柳:即泄柳,魯繆公時曾任卿?!?百里奚:秦穆公時為大夫。傳說曾以五張羊皮的身價賣身為奴,后被秦穆公重用。 王豹:衛(wèi)國人,一說齊國人,善于唱歌。淇:水名,源于河南林縣,向東南流入衛(wèi)河。 河西:黃河之西,指衛(wèi)國境內(nèi)。謳:唱歌?!?綿駒:齊國人,也善于唱歌。高唐:齊國西部城邑,今山東禹城西南。 齊右:齊國西部?!?華周、杞梁:都是齊國人,據(jù)《說苑·善說》二人作戰(zhàn)而死,其妻向城而哭之,城為之崩塌?!?司寇:司法官?!?燔(fán)肉:祭肉。按照古禮,宗廟社稷等祭祀結(jié)束后,須將祭肉賜給大夫?!?稅(tuō):同“脫”。不稅冕:形容匆忙,連祭祀時戴的帽子都等不及脫,這是夸張的說法?!?以微罪行:找個較小的錯誤為借口離開魯國(隱藏真正的原因)?!?五霸:有好幾種說法,除齊桓公、晉文公二人通常都被列入外,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人亦曾被列入其中。 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 省:視察?!?慶:獎賞?!?掊(pǒu)克:聚斂,這里指善于聚斂的人?!?讓:批評,處罰。 六師移之:出兵討伐?!?摟:挾持?!?葵丘:地名,在今河南考城東三十里?!?束牲載書而不歃(shà)血:捆縛了祭品,把盟書放在上面,但沒有歃血?!?無易樹子:不要改換已經(jīng)確立的太子?!?士無世官:士人不能世襲官職?!?攝:兼職。 得:得當(dāng)?! ?1〕 專殺:專斷擅殺。 〔52〕 曲防:到處筑堤防。 〔53〕 遏糴(dí):阻礙別國來采購糧食?! ?4〕 封:把土地封賞給人。 〔55〕 長:助長?! ?6〕 逢:逢迎。
〔鑒賞〕 倫理學(xué)中一個至關(guān)緊要的大問題是如何把道德的純潔性和可行性結(jié)合起來,就是說既要保持道德的高尚,又不能使它高不可攀,讓人望而生畏,它應(yīng)當(dāng)為一般人愿意實(shí)行。儒家特別重視這個問題,以為圣人之道不遠(yuǎn)人,遠(yuǎn)人不可以為道?!吨杏埂诽岢鼍又廊缧羞h(yuǎn)路,要從近的地方開始,又如登高,必定從低處出發(fā);它能為普通百姓認(rèn)識和實(shí)行,但它的最高境界連圣人也有所不知,也難以達(dá)到。孟子在這里著力闡發(fā)這個道理。
首先,禮與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欲望和需要是一致的。在儒家看來,禮不抹殺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不僅如此,它使人的日常生活得到保證,保持和諧。儒家強(qiáng)調(diào)在精神性方面禮高于日常生活,但是他們竭力避免把禮同人的日常生活加以對立。在第一章中孟子反擊了那種有意把這兩方面加以對立來非難儒家禮學(xué)的做法。那位任人問禮與“食”、“色”相比,何者更重要,作為孟子弟子的屋廬子自然認(rèn)為禮更重要,因?yàn)樵谌寮铱磥砭裆系淖非笫歉哂谑成?。但是任人假設(shè)了一個在生活中極其少有的兩難處境來逼迫對方否定自己提出的一般觀點(diǎn):“以禮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屋廬子對這圈套束手無策。孟子成竹在胸,他對于道德上的兩難處境作過深入的思考,早就有相當(dāng)成熟的看法,所以他對屋廬子說回答這樣的問題沒有什么困難。問題的關(guān)鍵是抓住根本,不要以枝節(jié)問題否定根本原則。就像不度量基礎(chǔ)的高低,而只比較尖端,那么一寸厚的木塊也可以使它比摩天樓閣還要高。拿男女飲食的必不可少、至關(guān)重要的方面與禮的細(xì)微的方面相比較,前者的重要性和首要性當(dāng)然是一目了然的。然而如果從根本的方面來看,禮的重要性就非常明顯。孟子善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方使用特殊的事例,他如法炮制,同樣用請君入甕的手法迫使論敵就范,同樣使用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把對方引導(dǎo)到難堪的境地。他讓弟子轉(zhuǎn)問那個任人:扭折兄長的手臂,奪取他的食物,不然就得不到吃的;翻越東鄰的墻壁,摟抱他家的處女,強(qiáng)娶為妻,不然就得不到妻子,你會做那樣的事嗎?這就使對方陷于要么放棄自己的觀點(diǎn),承認(rèn)禮的重要;要么聲稱自己贊成那種違反禮制、不仁不義的丑惡行徑,從而為人們所不齒。其實(shí),孟子一貫重視個體生命的價值,在禮與生命不能兩全之時,他從來主張只要不損害人的尊嚴(yán)、社會正義,以及人民和國家的根本利益,生命的價值應(yīng)當(dāng)高于禮。例如在《離婁上》第十七章中孟子指出,男女授受不親是禮規(guī)定的,但是當(dāng)嫂子落水,不伸手去救援,“是豺狼也”。這一章清楚地表明了他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
其次,道德修養(yǎng)不是能不能,而是為不為的問題。在第二章中孟子針對曹交既想行善學(xué)圣人,又有畏難情緒,不知如何著手的心理狀態(tài),強(qiáng)調(diào)學(xué)習(xí)圣人只要按照他們的生活方式去做,有些事是不難的。他把堯舜之道歸結(jié)為孝悌,就像與長者同行,如果快步疾行,搶在前頭,就是不悌;相反,如果放慢腳步走在后面,就是尊重長者,這就是悌,就是照圣人的樣子做了。慢走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儒家道德隨處都可以入手,就看你是不是愿意去做。因此在曹交提出要拜他為師時,孟子回答說圣人之道像大路,并不難找,世人的通病是不愿去尋求,如果誠心學(xué)圣人之道,老師多得很。當(dāng)然,孟子在這里說的是儒家道德的初步,指明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學(xué)圣人,他并沒有把儒家的道德修養(yǎng)降低到慢步走這類簡單的行為模仿。
再次,盡管道德法則不應(yīng)當(dāng)違背人的性情,要能為普通人所接受,但是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不應(yīng)當(dāng)以世人所向往的功利目的來迎合他們,而要以高尚的精神來引導(dǎo)整個國家和社會,孟子在第四章中說明了這個思想。宋打算到楚、秦兩國去,以戰(zhàn)爭不利于其本身來說服他們罷兵。孟子從他一貫的立場出發(fā),指明一個國家君臣上下、整個社會都只知追逐利益,將禍患無窮,只有以仁義為指導(dǎo),才會無敵于天下。應(yīng)當(dāng)指出,宋以利害關(guān)系說服罷兵并不等于要整個國家追逐利益,在這里孟子顯然悄悄地轉(zhuǎn)換了討論的論題;而且以利害關(guān)系說服統(tǒng)治者停戰(zhàn)也最易見效,是可以一試的辦法,如果完全撇開利害關(guān)系不談,就過分理想主義了,在現(xiàn)實(shí)社會難以行得通。然而就以什么樣的觀念引導(dǎo)社會而言,孟子在這里所說包含了真理,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
對于保持道德的崇高與主張道德的可行、合乎人情這兩方面,墨家偏重于前者,他們講兼愛,要求像愛己父那樣愛別人之父,還主張“非樂”、“節(jié)用”,他們?yōu)榱藢?shí)行自己的主張,不辭勞苦,摩頂放踵,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容易為一般的民眾所接受,所以后來影響逐漸衰退。道家則偏向于后者,他們要求順應(yīng)人的自然本性,主張“貴己”、“貴生”。他們的思想雖然重視生命的價值、有利于維護(hù)人們的精神自由,但是其流弊是玩世不恭,放浪形骸,不愿承擔(dān)社會責(zé)任,也無家庭責(zé)任意識,所以既不為統(tǒng)治者所重視和提倡,對普通百姓的精神生活也不能產(chǎn)生重大作用。儒家實(shí)行中庸之道,力求把這兩方面統(tǒng)一起來,這是它成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主流的一個重要原因。
上一篇:《告子上:舍生取義》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告子下:天將降大任于是人》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