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九 章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第 十 章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勿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shí)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shí)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第十一章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第十二章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yuǎn)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第十三章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yǎng)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養(yǎng)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第十四章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yǎng)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yǎng)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yǎng)其小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槚,養(yǎng)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養(yǎng)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yǎng)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第十五章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yàn)榇笕耍驗(yàn)樾∪耍我玻俊泵献釉唬骸皬钠浯篌w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第十六章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第十七章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今聞廣譽(yù)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也。”
第十八章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第十九章
孟子曰:“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第二十章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學(xué)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學(xué)者亦必以規(guī)矩。”
〔注釋〕 或:同“惑”。王:這里指齊宣王。 暴(pù):同“曝”,曬。 見:指見齊王的機(jī)會(huì)。 寒之者:指給齊王施加壞影響的人。 弈:圍棋。數(shù):技術(shù),技巧。 鴻鵠(hú):天鵝。 繳(zhuó):系在箭上的繩,代指箭。 患:災(zāi)難。辟:同“避”。 簞(dān):古代盛飯的竹器。 豆:古代盛食物之器。 嘑(hù):同“呼”。嘑爾:粗魯輕蔑地吆喝。 行道之人:路上的普通人。 蹴(cù):用腳踏。 不屑:以為不潔而不愿接受。 鐘:古代量器名,六斛四斗為一鐘。萬鐘:指很優(yōu)厚的俸祿。 所識(shí)貧乏者:所認(rèn)識(shí)的窮苦人。得:同“德”,回報(bào)恩德。 鄉(xiāng):同“向”,向來,從前。 放:放任其逃逸。 信:同“伸”。 害事:妨礙做事情。 不知類:不知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舍本逐末。 拱把:兩手合圍,形容樹木還小,不粗壯。桐梓:桐樹與梓樹,都是優(yōu)良木材。 兼所愛:各部分都愛護(hù)。 這句意為用以考察他保養(yǎng)得好不好的辦法。 取之:指注重身體哪部分。 場師:園藝師。 梧:梧桐。槚(jià):即梓樹,木理細(xì)密。 樲(èr):酸棗。棘:荊棘。 狼疾:同“狼藉”,昏亂,糊涂。 適:通“啻”(chì),僅僅,只。 鈞:同“均”。 大人:指君子。 大體:指人的心。 物交物:指耳目器官接觸到外物。 引之:指耳目被外物引入歧途。 我:指人類。 天爵:天生的爵位,指德性。 人爵:指人世間的爵位。 要(yāo):同“邀”,追求。 良貴:的確值得尊貴的東西。 趙孟:春秋時(shí)晉國正卿趙盾字孟。其子孫如趙文子趙武、趙簡子趙鞅、趙襄子趙無恤等都因襲而稱趙孟。這里以趙孟代指有權(quán)勢的人物。 引自《詩經(jīng)·大雅·既醉》。 愿:羨慕。膏:肥肉。粱:精細(xì)色白的小米。 文繡: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彩色花紋的衣服。 與于:等同于。 荑稗(tì bài):即稊稗,農(nóng)田里的雜草,形似稻,結(jié)子很小。 羿:古有窮國國君,傳說中的射箭高手。 彀(ɡòu):拉滿弓。
〔鑒賞〕 東漢時(shí)候?yàn)椤睹献印窌髯⒌内w歧,在其《孟子題辭》中說:“孟子長于譬喻。”善于用形象性的譬喻來幫助說理,的確是孟子的一大特長。有人統(tǒng)計(jì),《孟子》全書261章,有93章總共使用了159種譬喻。此外,孟子還善于運(yùn)用生動(dòng)幽默的寓言故事深入淺出地闡明他的思想,這些小故事情節(jié)生動(dòng),幽默風(fēng)趣,寓意深刻,耐人尋味,不少也具有比喻的功能,用來說明一些抽象的道理。這些手法的運(yùn)用,使得《孟子》的文章非常富有形象性。本章所選各段,就包含了不少生動(dòng)的比喻和寓言故事。
孟子與齊王見了幾次面,試圖勸說他接受仁政主張,但沒有取得預(yù)期的效果。他對弟子們解釋其原因,用了“一暴十寒”的比喻和“弈秋誨二人弈”的寓言,說明要使齊王發(fā)生變化,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更需要齊王專心致志地用心。這些比喻對于有志于學(xué)習(xí)的人,具有普遍的啟發(fā)意義:每個(gè)人的天生材質(zhì)都差不多,都有可能學(xué)好;但不論是誰,要想學(xué)到真正的知識(shí),三心二意總是不行的。
“魚我所欲也”章,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則舍魚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義”,非常形象而又深刻地闡發(fā)了道德理性對于人的重要性,說明了人在面臨價(jià)值沖突和犧牲生命的危險(xiǎn)時(shí),要作出抉擇,毅然獻(xiàn)身正義。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他不僅關(guān)注自己肉體的生存本身,他更有對人格尊嚴(yán)的需要,對生存意義的尋求,對道德理性的追求。這種追求有時(shí)竟會(huì)超越對生的渴望和對死的恐懼。
孟子認(rèn)為“仁”是“人心”;“義”是“人路”。把不講“義”比作丟開正路不走,把不講“仁”比作心丟失了不知尋找。雞、狗走失了,人們都知道要去尋找,自己的心丟失了,卻不知道尋找,這不是很可笑嗎?這樣通俗形象的比喻,給人的印象和觸動(dòng)都非常深刻。
“無名之指”章和“拱把之桐梓”章,都用了反比的手法。前者以人有無名指患了小毛病到處尋醫(yī)問藥,反比有人心性有問題卻不知道要治療;后者以人對樹木知道要護(hù)養(yǎng),反比有人對身心道德卻不知道要修養(yǎng)。這都屬于“不知類”,不知事情的輕重緩急。“不知類”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不明白自己身上什么重要什么次要。孟子認(rèn)為體有貴賤大小,只知口腹之養(yǎng)而不知心性之養(yǎng),就是因小失大,甚至是以小害大。孟子在這里又用了一個(gè)生動(dòng)的比喻:這就好比園藝師丟下梧桐、梓樹等珍貴樹木不管,只知道去侍弄那些雜木荊棘,這樣的人一定是個(gè)蹩腳的園藝師。
同樣都是人,可是后來有的成了君子,有的卻成了小人,這原因就在于有的人注意保養(yǎng)“大體”,有的人卻只知道保養(yǎng)“小體”。耳目器官不會(huì)思考,不會(huì)思考就容易被外在的事物蒙蔽。而“心之官則思”,心是“大體”中的“大體”。先要把心這個(gè)“大體”養(yǎng)好,心體澄明,就不至于耳鳴眼花,遭受蒙蔽。這樣才可能成為大人君子。
孟子又把仁、義、忠、信的美德比作“天爵”,用來與世俗社會(huì)上體現(xiàn)尊貴地位的“人爵”作對比,這其實(shí)也是一種比喻。這個(gè)比喻鮮明地提醒世上那些兩眼只知盯住高官厚祿、職務(wù)頭銜的利祿之徒,人身上還有比他們所追求的那些東西更尊貴的東西。古代君子不求“人爵”,只是一心修養(yǎng)“天爵”。“天爵”修養(yǎng)到家,“人爵”自然隨之而來。后來的人卻搞反了,把修養(yǎng)“天爵”變成了手段,把得到“人爵”當(dāng)成最終目的。一旦“人爵”到手,“天爵”也就丟棄不修了。而實(shí)際上與“天爵”不相配的“人爵”,又有什么意義呢?
希望獲得尊貴,也是人之常情。但千萬不要忘記人人自己身上本來都有一些尊貴的東西,不要把它搞丟了。自己身上尊貴的東西,就是“天爵”。其實(shí)“天爵”本來是人人都有的,為什么有人找不到了呢?那是因?yàn)樗麤]有用心思,或是早已給弄丟了。找不到“天爵”,只好崇拜“人爵”,其實(shí)“人爵”并非真正值得尊貴,把人生價(jià)值完全依托在“人爵”上也是靠不住的。授予你“人爵”的人也可以罷免你的“人爵”;而屬于自己的“天爵”卻是誰也罷免不了的。
最后幾章,孟子又用了“杯水車薪”、“五谷不熟不如荑稗”、“羿之教人射”等比喻。在這些比喻中,用來打比方的事物或事情,往往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到的,具有鮮明的可感受性。這就把那些本是非常抽象而復(fù)雜的道理,以極其具體而簡單的語言形式表達(dá)出來,能給人以直觀而深刻的印象,使人容易接受。
上一篇:《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