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詩人·羅洛》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當我還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
曾幻想繆斯贈我一張豎琴
而今我已經兩鬢斑白
卻渴望傾聽你復活的歌聲
你曾詛咒過寒冬的夜
你曾贊美過初夏的星
你曾跋涉過坎坷的路
你曾叩響過光明的門
你曾采集過南海的珍珠
你曾放牧過天山的羊群
你曾翻耕過北大荒的黑土
你曾測量過珠穆朗瑪的云層
你和你的歌曾被拋進忘川的漩渦
你的名字象撒但一樣成為禁忌
大地醒來了,春風又傳播著你的歌
你的歌給世界顯示了一個奇跡
你可曾見過,一枝潔白的曇花
永不萎謝,晝夜吐出芳香
你可曾見過,成林的青松與翠柏
覆蓋著懸崖,高聳在雪線之上
你可曾見過,從受傷的心里
流出的不是呻吟,而是創造的歡樂
你可曾見過,在地獄的火里
煉出的不是厭燼,而是黃金的號角
時間在你額上刻下的每一道皺紋
都化作智慧:你的歌像大海一樣深沉
鐐銬在你手上留下的每一個印痕
都化作勇氣:你的歌像春雷一樣轟鳴
當嚴寒統治著黑暗的中國
你的歌是摧毀奴役的烽火
當陽春的曙光照暖萬里河山
你的歌是在藍空飛翔的白鴿
當你戴著用梨花織成的帽子
仰望著雪峰,歌聲在你的心里回旋
當你穿著用蒺藜編成的鞋子
凝視著曠野,你的歌把希望撒向人間
當叫春鳥的鳴聲又響徹群山和平原
你噙著淚歡唱著走進勞動者的行列
聽著你的歌,我又成了十七歲的少年
在我的心頭又不禁沸騰著青春的熱血……
1979年
這是一首內涵豐富而顯得氣象萬千的詩,它烙刻著時代的印痕,再現了初生的共和國的歡欣,響徹著日后發自煉獄的歌聲……不同的讀者都可以從這里得到啟迪,領悟到“詩人”之所以是“詩人”的根本之點。
據說,繆斯是鐘情于少年的,不少詩人都在少年時期開始握筆寫詩,并把它作為寶貴的人生一頁一頁地珍藏在心間。“當我還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曾幻想繆斯贈我一張豎琴”,詩篇一開頭就通過詩人特殊的經歷和感受,對這種普遍的現象和情緒作了典型的寫照。還是在抗日戰爭后期,年僅十七歲的羅洛就和好朋友梁南等人一起,在成都的一所中學里成立了詩社,創辦了詩刊《彼方》,寫著向往“光明的北國”(《贈梁南》)的詩篇。可是建國以后由于“左”的路線的干擾,詩人從1955年起就被迫中斷了歌唱,時間一晃就是二十幾年,“而今我已經兩鬢斑白/卻渴望傾聽你復活的歌聲”。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詩人?道路不同,回答殊異,不過最主要的是不變初衷,不管歷經多少磨難和考驗仍然保持對繆斯的一片真情,誠如王國維所說:“詞人者,不失為赤子之心者也。”(《人間詞話》)此詩通過“渴望傾聽”這樣的詩行,多么深刻典型地表達了無數真正詩人的操守和愿望!
底下,詩篇轉入了深情的回顧和詠嘆。第二和第三節,整飭的詩行飽含著優美的情思,絢麗的形象表現了火熱的生活。詩和美是不可分的,“南海的珍珠”、“天山的羊群”、“北大荒的黑土”、“珠穆朗瑪的云層”,既可以理解為建國初期建設者們的開拓壯舉,也可以看成是繆斯對現實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它們可睹可聞而又不板不滯,顯得優美、和諧。第四節寫詩人連同詩歌一起遭到了厄運,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無意于客觀地展示詩人所受到的苦難,他僅僅用“拋進漩渦”、“成為禁忌”作了最簡略的交代,轉而即矚目于詩人那顆九死不悔的愛國愛民之心。當然,這時的繆斯不再滿足于對單純的“美”的追求,她看得更多,想得更深,豎琴上彈撥的也遠非小夜曲一般的旋律了。沒有疑問,在地獄里煉成的號角比一般的號角更動人,從受傷者心里溢出的歡樂比一般的歡樂更有生命力,更不要說高聳于雪線之上的蒼松翠柏和晝夜吐出芳香的曇花是如何耀人眼目、令人神往了。
此詩作于1979年第四次文代會期間,當時作者尚未正式平反和“歸隊”,只是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方在北京見到了部分出席文代會的代表。十一屆三中全會吹拂的春風,和文藝界朋友的重逢,使他激動得不能自已,萬千思緒,滿腹語言,終于在詩中結晶成一個崇高而堅定的詩人形象:戴上桂冠時“仰望著雪峰”——追求更高更大的目標;“穿著用蒺藜編成的鞋子”時“凝視著曠野”——永遠不背離養育自己成長的土地和人民。這不是別的,這是作者心目中詩人的極致和典范,也是他對詩歌界無數戰友的熱切期待和對自己的深長勉勵!
“叫春鳥的鳴聲”已經響起來了,無數受盡江青反革命集團摧殘而終于獲得新生的詩人又“噙著淚歡唱著走進勞動者的行列”,作者衷心地為他們祝福,另外,盡管自己暫時還處于詩歌隊伍之外,但“青春的熱血”已經在胸中翻滾,豐收的季節定會再一次來到。《給詩人》這個深情的結尾告訴我們:只要具有“赤子之心”,詩人們就能夠做到青春長駐,詩情不衰!
上一篇:《給戰斗者·田間》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綠燈·張學夢》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