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海外四經·海外東經》鑒賞
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
①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柤、甘華,百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②。
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③。一曰在丘北。
奢比之尸④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君子國⑤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文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⑥,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虹虹⑦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
朝陽之谷,神曰天吳⑧,是為水伯。在虹虹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黃⑨。
青丘國⑩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⑪。一曰在朝陽北。
帝命豎亥步⑫,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黑齒國⑬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⑭,十日所浴⑮,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雨師妾⑯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
玄股之國⑰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鷗,使兩鳥夾之。一曰在雨師妾北。
毛民之國⑱在其北,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
勞民國⑲在其北,其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為人面目手足盡黑。
東方句芒⑳,鳥身人面,乘兩龍。
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詔太常屬臣望校治,侍中光祿勛臣龔、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主省。
〔注釋〕①(jié):同嗟,嘆息聲;或作“發”。②在堯葬東:即位于《海外南經》最東端的狄山“帝堯葬于陽,帝嚳葬于陰”。③坐而削船:郝懿行注謂:“削當讀若稍,削船謂操舟也。”其實,此處“削船”即造船。④奢比之尸:奢比部落的遇難者,從其又名肝榆之尸來看,似乎有著不幸遭遇。⑤君子國:君子國人“衣冠帶劍”與《海外西經》的丈夫國相同,其差異在于君子國“其人好讓不爭”。⑥薰華草:“薰”或作“堇”,堇又名蕣。⑦虹虹:俗稱美人虹。中國民間稱虹為兩頭龍,人們看到彩虹,就想象是長著兩個頭的龍在吸水。⑧天吳:當地居民供奉的水神。⑨背青黃:經文誤作皆“青黃”。⑩青丘國:此處青丘國疑即位于南山一經第8節的青丘山,其民已進入男耕女織的文明社會。⑪其狐四足九尾:狐本四足,經文仍稱“其狐四足”似有誤,疑原文當作“白足”。⑫帝命豎亥步:此處之帝指帝禹,豎亥是測繪工程師。 ⑬黑齒國:有染黑牙齒習俗的部落。⑭湯谷上有扶桑:湯谷的字面意思是熱泉,其實質是專指太陽東升的地方,又稱“暘谷”。扶桑的字面意思是大樹,其實質是專指十個太陽棲息的地方。⑮十日所浴:十日的字面意思是有十個太陽,其實質是專指十日一旬的歷法;十日所浴即十日一旬歷法的演示。⑯雨師妾:專職求雨的女巫。⑰玄股之國:其民大腿以下盡黑,可能是以魚皮為衣的緣故,也可能是故意把腿涂成黑色,其目的與巫術宗教有關,或者具有保護腿部的作用。⑱毛民之國:表面看是當地民眾的體毛發達,實際上可能是以加工制作皮毛產品為特征。⑲勞民國:其民多做苦工。⑳東方句芒:《海外東經》之神。
【鑒賞】《海外東經》是《海外四經》的最后一經,記述的是從東南方到東北方的人文景觀。遙遠的東方有大人國,那里的人們正在制作遠航的船。更有趣的是君子國,那里的人喜歡吃肉,出門時都要穿禮服戴禮帽,還要佩戴寶劍;據說君子國的人非常講禮貌和謙讓,其實這是因為他們身旁總有兩只像寵物一樣的花紋老虎,因此誰也不敢冒犯他們。黑齒國的人牙齒都故意染成黑色,因為他們認為黑牙齒才是美麗健康和富貴時髦的標志。玄股國的居民喜歡穿魚皮制成的衣服,因此看起來兩腿都是黑漆漆的。
《海外東經》的起始點亦即第一處景點丘是一處帝王陵墓,其方位在《海外四經》第一經《海外南經》的終端景點,亦即東南隅的狄山的北面。此處經文缺失記述丘的墓主人是誰的內容,根據《海外南經》關于狄山的記載,帝嚳葬于狄山的北面來看,丘的墓主人應是帝嚳。帝陵是由墓地、墓林、墓丘三種景觀共同構成的:墓地埋葬死者及陪葬物,墓林環繞并保護墓地;而墓丘則可能是人工堆筑的祭祀臺,祭祀時要供奉干鮮果品,因此要在這里種植多種果樹,例如桃、梨、紅果、棗之類。
《大戴禮·帝系篇》記有:“黃帝產玄囂,玄囂產蟜極,蟜極產高辛,是為帝嚳。帝嚳產放勛,是為帝堯也。”《皇覽·墓冢記》云:“帝嚳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中。”《呂氏春秋·安死篇》稱:“堯葬構林。”構林地屬成陽,袁珂注謂“故城在今山東省濮縣東南”。濮縣今名濮城,位于濮陽東約百里。
君子國人的特點是衣冠齊整、佩劍,講道德講禮讓,喜養寵物,用今天的話來說即一派彬彬有禮的紳士風度。《藝文類聚》八十九卷引《外國圖》云:“君子之國,多木堇之華,人民食之,去瑯邪三萬里。”《說文》曰:“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博物志·外國》則稱:“君子國人,衣冠帶劍,使兩虎,民衣野絲,好禮讓不爭。土千里,多薰華之草。民多疾風氣,故人不蕃息。”兩者一說君子國人壽長,一說君子國人壽短,如果從“薰華草,朝生夕死”的影射意義來看,君子國人不大像是長壽的。
第6節的虹虹“各有兩首”,袁珂認為系指虹霓雙出。《毛詩正義》引《郭氏音義》云:“虹雙出色鮮盛者為雄,雄曰虹;暗者為雌,雌曰霓。”并指出古人以虹隱喻愛情,以虹霓同現為“陰陽交”。戰國時楚國詩人宋玉《高唐賦》描寫巫山神女自稱“旦為朝云,暮為行雨”,聞一多認為朝云即朝虹,神女即虹霓之所化。《詩·候人》:“薈兮蔚兮,南山朝;婉兮孌兮,季女斯饑。”袁珂認為正是用虹象征少女對愛情的饑渴。
雄虹又稱正虹,紅光在外圈,藍紫光在內圈。雌霓又稱副虹,紅光在內圈,藍紫光在外圈。由于虹在自然界是一種常見的景觀,而且是一種沒有實體的氣象景色,因此本處經文所述的“各有兩首”的虹虹,似應是當地人供奉的虹霓神,亦即中國式的愛神或婚姻神。
第7節的朝陽之谷,當是其山谷方向朝著日出的東方。水伯天吳所在地是虹虹北面的“兩水間”,這種地貌在《海外四經》里通常是巫師舉行巫術活動的特定場所,已見于女祭、女戚等。因此,所謂天吳的形貌“八首”云云,實際上是巫術活動中的一種化裝造型,大約是八個人,身穿青黃色衣,身后帶著青黃色尾飾,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形狀。由于天吳的職責是水伯,因此這種八人造型應當與水有關,有點像是一組水利小分隊在巡查河堤,又像是八個人坐在同一條船上奮力向前劃,船身上還畫有青黃色的圖案,或許這正是后世跑旱船、龍舟競渡的雛形。
第8節中,狐本四足,經文仍稱“其狐四足”似有誤,疑原文當作“其狐白足”。《吳越春秋·越王吳余外傳》云:“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時之暮,失其制度,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證也。’涂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于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謂之女嬌。”據此,九尾白狐當是涂山族的圖騰神或婚姻神,而禹與涂山氏的聯姻實際上也是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的聯姻。
第9節提到了帝命豎亥步。郝懿行注引劉昭注《郡國志》云:“《山海經》稱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于西垂,二億三萬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又使豎亥步南極北盡于北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山海經·禹曰》亦稱:“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上述記載表明,帝禹時代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測繪工作,主持上述測繪工作的工程師是大章和豎亥,古代有用職務作為人名的習慣,大章即繪大圖者,豎亥即豎立標桿測量者。
算,古代的計算器。巫字,其形象是兩人持繩測量,又像兩人上下于天。相傳禹因腿疾而走路的步伐特殊,被稱為禹步,巫者多學禹步。其實,步乃丈量用具,一步長六尺,其形若弓,即將兩根直桿一端銜連住,另一端連接一條六尺繩,用者撐開兩根直桿即得六尺,然后一桿支地并轉身將另一桿移到下一點又得六尺,這種測量步伐才是禹步的本意。
關于大地測量的數據,中國古代典籍里并不一致。2006年日本出版了一本《〈山海經〉的比較研究》,其第62頁表2列出了多種中國古籍記述的大地測量數據。其中,《山海經·中山經末尾(禹曰)》、《管子·地數》、《呂氏春秋·有始》、《淮南子·墜形訓》、《河圖括地象》、《爾雅·釋地》均是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述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呂氏春秋·有始》記述四極之內,東西五億有九萬七千里,南北五億有九萬七千里。《淮南子·墜形訓》記述自東極至于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自北極至于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詩含神霧》記述東西二億三萬三千里,南北二億三萬一千五百里。《河圖括地象》記述東西二億三萬三千里,南北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河圖括地象》記述南北二億三萬五千五百里。《春秋命歷序》、《爾雅·釋地》記有神農時,東西九十萬里,南北八十一萬里。
第10節的黑齒國以居民齒黑為主要特征。牙齒變黑,一是食物所致,今日臺灣原住民有嚼食檳榔的習俗,久之牙齒則被染黑;二是以齒黑為美而染成,即紋身繪身擴展到牙齒上,《文選·吳都賦》劉逵注引《異物志》:“西屠以草染齒,染白作黑。”啖,既指自己吃,也指給別人吃,此處當指喂給蛇食物;蛇是古代巫術活動的重要道具,因此需要養蛇。此外,亞洲許多國家都有祭祀家蛇和養蛇護家的習俗。
第11節的湯谷又稱陽谷,郭璞注:“谷中水熱也。”扶桑又稱扶木,《文選·思玄賦》注引《十洲記》:“葉似桑樹,長數十丈,大二十圍,兩兩同根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之扶桑。”“十日所浴”表明這里是舉行演示太陽運行巫術活動的地方,演示者即《大荒南經》記述的“生十日”的羲和,而湯谷、扶桑則是演示場景和道具。這是因為,古人直觀看到火熱的太陽升于東海之上,便推測想象太陽升起的地方是一處熱水沸騰的山谷,并稱之為湯谷。與此同時,由于古人采取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記日,十日為一旬,周而復始,便認為天上共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東升西落,其模擬場景即“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據此可知“扶桑”當有“不喪”、“無傷”之義,亦即該樹不會被太陽炙傷。
第12節提到了雨師妾。按《海外四經》慣例,此處雨師妾當是國名,這里的代表人物的特點是身穿黑衣或將身體涂成黑色,手持蛇或龜,戴蛇狀耳環。從形貌來看,其人當是巫者;從名稱來看,其職責與求雨有關;從性別來看,當是女性。以古人的思維來說,風雨雷電既可以由相應的自然神管轄,也可以由巫者來操縱。從今天的科學技術發展來說,呼風喚雨并非完全不可能,它實際上屬于人工影響天氣技術,例如人工降雨、防雹、驅霧等,而對大氣環流的人工導向研究則仍然在探索和嘗試中。
第13節中的毛民國,郭璞注:“今去臨海郡東南二千里,有毛人在大海洲島上,為人短小,而(面)體盡有毛,如豬能(熊),穴居,無衣服。晉永嘉四年,吳郡司鹽都尉戴逢在海邊得一船,上有男女四人,狀皆如此。言語不通,送詣丞相府,未至,道死,唯有一人在。上賜之婦,生子,出入市井,漸曉人語,自說其所在是毛民也。《大荒(北)經》云:‘毛民食黍’者是矣。”從其情節來看當非虛構。事實上,人類原本渾身有濃厚的毛發,后來由于用火取暖,住在居室內,以及紋身、繪身、穿衣服(出于保暖、防曬、避蟲咬傷害等,以及化裝、美容、巫術的需要)等多方面的原因,體毛逐漸退化。不過,不同地區人的體毛退化速度有早有晚,體毛退化的程度有輕有重,體毛退化的人如果重新回到野生狀態仍然會再生出濃厚的體毛,此外返祖現象亦會使人長出濃厚的體毛。毛民國之名可能與體毛重有關,也可能與毛革加工有關。
第15節提到了勞民國。郭璞注:“食果草實也,有一鳥兩頭。”郝懿行指出“郭注此語疑本在經內,今亡”,并注謂:“今魚皮島夷之東北有勞國,疑即此,其人與魚皮夷面目手足皆黑色也。”關于勞民國名稱的來源,袁珂引《淮南子·地形訓》高誘注:“勞民,正理躁擾不定。”意思是該地人脾性躁動不安。或許,所謂勞民國人“面目手足盡黑”,有可能是開采煤礦的苦力,以致裸露在外的皮膚都被煤炭粉塵染黑。由于《海外四經》在記述諸景點時彼此首尾普遍存在著相互銜接關系,因此勞民國位于《海外東經》所述諸景點之末,其方位在東北隅,按慣例也應與《海外北經》的末處景點、同樣位于東北隅的“北海內有獸”存在相互銜接。但是,兩處經文均未提及兩者的銜接關系,可能是經文缺失,也可能是所記述景點(勞民國和北海)的實際地理方位確實相距較遠。
第16節提到了東方句芒。《尚書大傳》云:“東方之極,自碣石東至日出榑木之野,帝太昊、神句芒司之。”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句芒為東方之神,同時也是春神和木神。春秋戰國時期,相傳神句芒曾顯形,為秦穆公賜壽19年,則句芒又為生命之神。海外四經之神多有“乘兩龍”的特征,可能是雙腿繪有龍的圖案,也可能是雙足踏在大魚背上進行巫術表演,類似今天馴海豚的人踩在兩條海豚背上進行表演一樣。
第17節的文字乃丁望、王龔、劉秀(亦名劉歆)等學者受命校定完成《山海經》時所寫,時在公元前6年。此前一年,王莽推薦劉歆(漢代學者劉向之子)繼承父業,主持古籍整理校定工作,劉歆將群書分類編成《七略》(輯、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伎)上奏朝廷。
綜觀整個海外四經,《海外南經》諸景自西南向東排列,其首端的結匈國與《海外西經》的滅蒙鳥相鄰;《海外西經》諸景自西南向北排列,其末端的長股國與《海外北經》的無啟國相鄰;《海外北經》諸景自西北向東排列,其末端的北海位于東北隅;《海外東經》諸景自東南向北排列,其末端的勞民國亦位于東北隅。上述地理方位銜接關系表明,《海外四經》的撰寫者有著某種程度的人文地理知識。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撰寫者既沒有提及自己的身份和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沒有提及中心區與海外諸景的距離,以及海外諸景彼此之間的距離,甚至沒有提及著名的地理方位參照標志點,例如華山、嵩山、泰山等。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我們不清楚《海外四經》的地理中心在哪里,以及中心區的范圍大小,因此也就難以搞清海外諸景的地理方位。大體而言,《海外四經》諸景可能在秦嶺以南、陰山以北、六盤山以西、泰山以東。從其文字具有說圖性質來看,好像是對著一處壁畫回廊進行的說明,或許這正是撰寫者沒有提及自己的身份和所處地理位置的原因所在。
《海外四經》的撰寫時間(或者資料來源的時間,下同)也是一個難解之謎。幸運的是,《海外四經》記述了一位具有歷史時間標志的人物,他就是夏啟。據此,我們可以推知其撰寫時間在夏啟之后。與此同時,由于《海外四經》沒有記述夏啟之后的夏王,也沒有記述商朝及其以后的人物和事件,因此其撰寫時間應當在商朝之前。也就是說,《海外四經》的撰稿人(包括繪圖者)可能是生活在與夏啟同時或稍后一段時間的學者,他以當時夏朝所管轄區域為中心,依次記述周邊國家或族群的情況,其關注的不是那些國家的人口、物產,而是那里人們的服飾特點和特殊習俗,具有旅游者獵奇或博聞者搜異的性質。
《呂氏春秋·求人篇》記有:“禹東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攢樹之所,抿天之山,鳥谷、青丘之鄉,黑齒之國。南至交阯、孫樸、續之國,丹粟、漆樹、沸水、漂漂、九陽之山,羽人、裸民之處,不死之鄉。西至三危之國,巫山之下,飲露吸氣之民,積金之山,共肱、一臂、三面之鄉。北至人正之國,夏海之窮,衡山之上,犬戎之國,夸父之野,禺強之所,積水(羽)積石之山。”事實上,旅游考察活動,在禹之前有,在禹之后也有。我國古代的旅游之神,稱為祖神或道神。唐王灌《軒轅本紀》:“(黃)帝周游行時,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為祖神。”《宋書·禮志》注引崔實《四民月令》:“祖,道神也。黃帝之子曰累祖,好遠游,死道路,故祀以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風俗通義》:“共工之子曰修,好遠游,舟車所至,足跡所達,靡不窮覽,故祀以為祖神。”據此,《海外四經》的內容,或許得自遠游者的陳述。
《海外四經》所述諸國,流傳到漢代已經有所變化。《淮南子·地形訓》:“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肅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丈夫民、奇股民、一臂民、三身民。自西南至東南方,結胸民、羽民、讙頭國民、裸國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鑿齒民、三頭民、修臂民。自東南至東北方,有大人國、君子國、黑齒民、玄股民、毛民、勞民。自東北至西北方,有跂踵民、句嬰民、深目民、無腸民、柔利民、一目民、無繼民。”反映了西漢時期對海外諸國的認識。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海內五經·海內西經》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海外四經·海外北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