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次八經
《五藏山經傳》卷五載:“此經所志,荊州大江以北、漢東西諸山也。近江陵無高山,所有皆陵阜。”在呂調陽看來,這一卷說的主要是,今湖北境內長江以北,漢水流域以東以西的一系列山脈。因為湖北南部,江陵周邊沒有崇山峻嶺,只有起伏的小山包,與這一卷里的內容非常符合。
【原文】
中次八經荊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shǔ)檀(1)。雎(jū)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魚(2)。
【注釋】
(1)杼:杼樹,就是柞樹。
(2)文魚:指鱧科動物烏鱧,俗稱黑魚。
【譯文】
中央第八列山系荊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做景山,山上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這里的樹木以柞樹和檀樹為多。雎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南流入江水,水中有很多粟粒大小的丹砂,還生長著許多文魚。
【原文】
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牦(lǐ)牛(1),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yòu)(2)。漳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黃金,多鮫(jiāo)魚(3)。其獸多閭麋。
【注釋】
(1)牦牛:屬于牦牛之類一種毛皮純黑的牛。
(2)櫾:同“柚”。柚子與橘子相似而大一些,皮厚而且味道酸。
(3)鮫魚:就是現在所說的鯊魚,性兇猛,體型很大,能吃人。
【譯文】
往東北一百里,有座山是荊山,山北面盛產鐵礦石,山南面有豐富的黃金,山中生長著許多牦牛,還有眾多的豹子和老虎,這里的樹木以松樹和柏樹最多,花草以叢生的小竹子最多,還有許多的橘子樹和柚子樹。漳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南流入雎水,水中盛產黃金,并生長著很多鯊魚。山中的野獸以山驢和麋鹿最多。
【原文】
又東北百五十里,曰驕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鉤端(1)。神(tuó)圍處之,其狀如人面,羊角虎爪,恒游于雎漳之淵,出入有光。
【注釋】
(1)桃枝鉤端:桃枝和鉤端,小竹名。
【譯文】
再往東北一百五十里,有座山是驕山,山上有豐富的玉石,山下盛產青雘,這里的樹木以松樹和柏樹居多,到處是桃枝和鉤端一類的小竹叢。名叫圍的神仙居住在這座山中,形貌像人而長著羊一樣的角,虎一樣的爪子,常常在雎水和漳水的深淵里暢游,出入時會發出光亮。
【原文】
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女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黃金,其獸多豹虎,多閭麋、麖(jīng)、麂(jī)(1),其鳥多白鷮(jiāo)(2),多翟,多鴆(zhèn)(3)。
【注釋】
(1)麖:水鹿。麂,一種小鹿。
(2)白鷮:也叫“鷮雉”,一種像野雞而尾巴較長的鳥,常常是一邊飛行一邊鳴叫。
(3)鴆:鴆鳥,傳說中的一種有劇毒的鳥,體形大小如雕鷹,羽毛紫綠色,長脖子紅嘴巴,吃有毒蝮蛇的頭。用它的羽毛浸的酒是著名的毒藥。
【譯文】
再往東北一百二十里,有座女幾山,山上盛產玉石,山下盛產黃金,山中的野獸以豹子和老虎最多,還有許多的山驢、麋鹿、麖、麂,這里的禽鳥以白鷮最多,還有很多的長尾巴野雞,很多的鴆鳥。
【原文】
又東北二百里,曰宜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洈(guǐ)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漳,其中多白玉。
【譯文】
再往東北二百里,有座宜諸山,山上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多出產青雘。洈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漳水,水中有很多白色玉石。
【原文】
又東北二百里,曰綸山,其木多梓、枏,多桃枝,多柤(zhā)、栗、橘、櫾(1),其獸多閭、麈(zhǔ)、麢(lǐng)、(zhuò)(2)。
【注釋】
(1)柤:柤樹的形狀像梨樹,樹干、樹枝都是紅色的,開黃色花朵,結黑色果子。
(2)麈:即麋鹿,俗名四不像。麢,一種大鹿。:據古人說這種動物形貌與兔子相似,卻長著鹿腳,皮毛是青色。
【譯文】
再往東北二百里,有座綸山,在山中茂密的叢林中有很多梓樹、楠木樹,還有很多叢生的桃枝竹,還有許多的柤樹、栗子樹、橘子樹、柚子樹,山中野獸以山驢、麈、羚羊、居多。
【原文】
又東二百里,曰陸陒(guì)之山,其上多琈之玉,其下多堊,其木多杻橿。
【譯文】
再往東二百里,有座陸陒山,山下盛產琈玉,山下盛產堊土,這里的樹木以杻樹和橿樹居多。
【原文】
又東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水。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恒游于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1)。
【注釋】
(1)飄風:暴風,旋風。
【譯文】
再往東一百三十里,有座光山,山上到處有碧玉,山下多流水。神仙計蒙居住在這座山里,形貌是人的身體、龍的頭,常常在漳水的深淵里暢游,出入時一定有暴風急雨相伴隨。
【原文】
又東百五十里,曰岐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珉(mín)(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樗。神涉(tuó)處之,其狀人身而方面三足。
【注釋】
(1)珉:一種似玉的美石。
【譯文】
再往東一百五十里,有座岐山,山南面多出產黃金,山北面多出產白色珉石,山上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有豐富的青雘,這里的樹木以臭椿樹居多。神仙涉就住在這座山里,形貌是人的身子,面孔是方形,長著三只腳。
【原文】
又東百三十里,曰銅山,其上多金、銀、鐵,其木多榖、柞、柤(zhā)、栗、橘、櫾(yǒu),其獸多犳(zhuó)。
【譯文】
再往東一百三十里,有座銅山,山上盛產金、銀、鐵,這里的樹木以構樹、柞樹、柤樹、栗子樹、橘子樹、柚子樹居多,而野獸最多的是長著豹子斑紋的犳。
【原文】
又東北一百里,曰美山,其獸多兕、牛,多閭、麈(zhǔ),多豕(shǐ)、鹿,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譯文】
再往東北一百里,有座美山,山中的野獸以兕、野牛居多,又有許多山驢、麈,還有許多野豬、鹿,山上多出產金,山下多出產青雘。
【原文】
又東北百里,曰大堯之山,其木多松柏,多梓桑,多機(1),其草多竹,其獸多豹、虎、麢(líng)、(zhuò)。
【注釋】
(1)機:機木樹,就是榿(qī)木樹。是一種落葉喬木,生長很快,容易成林,木材堅韌。
【譯文】
再往東北一百里,有座山是大堯山,在山里的樹木中以松樹和柏樹居多,又有許多的梓樹和桑樹,還有許多機木樹,這里的草大多是叢生的竹子,而野獸以豹子、老虎、羚羊、最多。
【原文】
又東北三百里,曰靈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桃、李、梅、杏。
【譯文】
再往東北三百里,有座靈山,山上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有很多青雘,這里的樹木大多是桃樹、李樹、梅樹、杏樹。
【原文】
又東北七十里,曰龍山,上多寓木(1),其上多碧,其下多赤錫(2),其草多桃枝、鉤端。
【注釋】
(1)寓木:又叫宛童,即寄生樹,俗稱寄生草,桑寄生科植物。又分兩種,圓葉子的叫做蔦木,葉子像麻黃葉的叫做女蘿。因這種植物是寄寓在其他樹木上生長的,像鳥站立樹上,所以稱作寄生、寓木、蔦木。
(2)錫:和本書中所記載的金、銀、銅、鐵等都是指未經提煉的礦石或礦砂,這里的錫也是指未經提煉的錫土礦。以下同此。
【譯文】
再往東北七十里,有座龍山,山上到處是寄生樹,還盛產碧玉,山下有豐富的紅色錫土,而草多是桃枝、鉤端之類的小竹叢。
【原文】
又東南五十里,曰衡山,上多寓木、榖、柞,多黃堊、白堊。
【譯文】
再往東南五十里,有座衡山,山上有許多寄生樹、構樹、柞樹,還盛產黃色堊土、白色堊土。
【原文】
又東南七十里,曰石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多寓木。
【譯文】
再往東南七十里,有座石山,山上多出產金,山下有豐富的青雘,還有許多寄生樹。
【原文】
又南百二十里,曰若山,其上多琈之玉,多赭,多封石(1),多寓木,多柘(zhé)。
【注釋】
(1)封石:據古人說是一種可作藥用的礦物,味道是甜的,沒有毒性。
【譯文】
再往南一百二十里,有座若山,山上多出產琈玉,又多出產赭石,還有很多封石,到處長著寄生樹,還生長著許多柘樹。
【原文】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彘山,多美石,多柘。
【譯文】
再往東南一百二十里,有座彘山,有很多美麗的石頭,到處生長著柘樹。
【原文】
又東南一百五十里,曰玉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碧、鐵,其木多柏。
【譯文】
再往東南一百五十里,有座玉山,山上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多產碧玉、鐵,樹木以柏樹居多。
【原文】
又東南七十里,曰讙山,其木多檀,多封石,多白錫。郁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其中多砥礪。
【譯文】
再往東南七十里,有座讙山,這里的樹木大多是檀樹,還盛產封石,又多產白色錫土。郁水從這座山頂上發源,潛流到山下,水中有很多磨石。
【原文】
又東北百五十里,曰仁舉之山,其木多榖柞,其陽多赤金,其陰多赭。
【譯文】
再往東北一百五十里,有座仁舉山,這里的樹木以構樹和柞樹居多,山南面有豐富的黃金,山北面多產赭石。
【原文】
又東五十里,曰師每之山,其陽多砥礪,其陰多青雘,其木多柏,多檀,多柘,其草多竹。
【譯文】
再往東五十里,有座師每山,山南面多出產磨石,山北面多出產青雘,山中的樹木以柏樹居多,又有很多檀樹和柘樹,而草大多是叢生的小竹子。
【原文】
又東南二百里,曰琴鼓之山,其木多榖、柞、椒、柘(1),其上多白珉,其下多洗石,其獸多豕、鹿,多白犀,其鳥多鴆。
【注釋】
(1)椒:與上文所記椒樹指花椒樹者略有不同。據古人說這種椒樹矮小而叢生,如果在它下面有草木生長就會被刺死。
【譯文】
再往東南二百里,有座山是琴鼓山,這里的樹木大多是構樹、柞樹、椒樹、柘樹,山上多出產白色珉石,山下多出產洗石,這里的野獸,以野豬、鹿居多,還有許多白色犀牛,而禽鳥大多是鴆鳥。
【原文】
凡荊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雞祈瘞,用一藻圭,糈用稌。驕山,冢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瘞,嬰用一璧。
【譯文】
總計荊山山系的首尾,自景山起到琴鼓山止,一共二十三座山,綿延二千八百九十里。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鳥的身子而人的面孔。祭祀山神的禮儀為:在毛物中用一只公雞祭祀后埋入地下,并用一塊藻圭獻祭,祀神的米用稻米。驕山是諸山之宗主。祭祀驕山山神的禮儀為:用進獻的美酒和豬、羊來祭祀,然后埋入地下,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塊玉璧。
上一篇:《山海經·中次五經》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山海經·中次六經》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