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巒蕭寺圖
北宋· (傳) 李成作
絹本淺設色
縱一一一.八厘米
橫五六厘米
藏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
《晴巒蕭寺圖》(又稱《層巒蕭寺圖》)采取平易樸實的“全貌式”布局,平遠和高遠自然結合,層巒疊嶂,置景茂密,尺幅寬而丘壑緊,以形象的深入刻畫來豐富軸幅的構圖變化,以景物的漸次交疊來形成統一的畫面秩序。境界雄渾博大,以莊重見長;畫面實中求虛,平實中見靈巧。“畫為心源之文,有別于自然之文”。此軸上半部處理為“蕭寺”,結構精巧的古塔,和塔身相關處描繪了一組建筑,有走廊過道連接著各處房舍,每層塔周圍有欄桿可眺望四周的景物,層巒、瀑布、溪流、小橋歷歷在目。下半部是一組房舍和人物活動處。前后兩組建筑掩映有姿。此軸予人以完美的審美感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景式的布局形式。
《晴巒蕭寺圖》中,中近景樹叢多以曲姿造型,正是李成慣用的手法,特別是分枝姿態變化較多。在山水畫中,皴法最能顯示各家風格特點,樹法相對不甚明顯,故董其昌講:“畫中山水位置皴法,皆各有門庭,不可相通,惟樹木則不然?!?《畫禪室隨筆》)此圖樹木的布置、造型結構是近曲遠直,近處偃仰疏密,多曲而繁復,示蟠根老壯之意,有的“藤蔓依纏古木,窠叢簇扎山頭”,有的“枝條疏密交叉,挺干枯茂盤曲”,大都以濃重墨色勾勒,與記載稱李成“毫鋒穎脫”似相一致。樹木均以頓挫感很強的尖勁中鋒墨線描繪,樹身略見“勾斫”一類皴筆,鋒芒內斂,樹身“作節處不用墨圈,下一大點,以通身淡墨空過”(米芾《畫史》)。小節疤均用墨點成,小枝條用筆流暢,勁利挺健,基本上都用濕筆,無明顯的干濕濃淡變化。(美)高居翰形容此圖“山巒靜穆,枯樹兀立在稀嵐里,黑樹干清晰地矗立在前景,向后退去時,則漸淡成影而消失。曾為唐及唐前山水基本特質的溫暖顏色和魅人的細節,在此都被犧牲,以便成就一種新的莊嚴氣氛”(《中國繪畫史》)。這種“漸淡成影而消失”的手法,是指層巒也是指樹叢,以形成整體的藝術氣氛。
從此圖峰巒、山石畫法看,和范寬雨點、豆瓣一類皴筆的畫法明顯不同。范氏寫真山骨,雄健堅實,勾輪廓基礎上,內廓用繁復的皴筆,墨色也很重,黯黑沉厚,而“李成惜墨,如夢霧中”(米芾)。相對講,《晴巒蕭寺圖》皴筆就顯得疏朗而以柔潤面貌出現,這就可視為“惜墨”的手法了。圖中山石畫法均以細勁的中鋒線條框廓,然后內廓加皴,外廓線條和內廓皴筆較為協調,皴筆密在凹處,有線面交融之感,加深了清潤秀逸的境象。
晴巒蕭寺圖
圖中瀑布在畫面左方前后照應,直懸掛下,在造型上呈上下一氣之勢。上右方后山處亦有“懸巾”狀瀑布,富有“拙”意,而右下角崗阜、石隙、土坡處,水口從窄狹中回亙緩流,環繞彎轉而瀉,“兩崖逼而為瀑”。而水口處則用細勁的線條以示水紋動勢,河面大部空白以虛代實,不加修飾反見真趣。
下半部一組建筑由茅舍和過路通道將前后聯系起來。房屋均用“開膛式”傳統手法,人物進出一目了然,使觀眾欣賞得以滿足。簡陋的屋舍內有桌子、凳子,桌上放著茶碗,一人獨坐休息,兩人對飲而談,屋內有小攤處置,房前土坡上有一挑夫緩步而行。與茅舍相鄰有兩所水榭一類的建筑相并,近處一所的屋右角有旗子飄動,應是酒家之類標志。在這組建筑的前面有小橋橫架,對岸一主人騎驢,兩侍者隨后,一挑夫前導,徑直向橋上而來,在視覺趨向上有助于中心部分的集中。圖中十三個人用筆皆以圓渾整飭的中鋒概括,面部多用三點式,二點為眼,一點為口,人物大致上是粗細勻稱的線條繪就。此圖是以景物為主的山水畫,但也多少反映了那時的世俗生活的一個側面。
《晴巒蕭寺圖》的畫風,從現存許道寧、郭熙、王詵以及元時朱德潤、唐棣等作品,可以看到李成畫派的影響和發展。就《晴巒蕭寺圖》的畫面格局、筆墨氣息而論,無疑顯示出北宋初期的時代風尚,其藝術特色亦能在歷代著錄對李成的畫格評論中得到印證。此圖是否確為李氏真跡尚難定論,但對了解李成的畫格有極重要的價值。
李成生于五代后梁末帝貞明五年(919),死于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在北宋只活了八年,才四十九歲,他主要活動時間應是在五代末?!缎彤嬜V》中刊李成畫有一百五十九幅,從題材上來看,除“雪景”、“寒林”兩大主題之外就是四季山水,也有《晴巒××》等一類的好幾幅。其中《晴巒蕭寺圖》也在目,雖不一定就是納爾遜一阿特金斯美術館這一張,但可見這類題材也是當時人常畫的。宋劉道醇《圣朝名畫評》論李成畫格時指出:“其畫山巒疊翠,寺宇村舍交相輝映。”甚合此圖以理法為主,以神趣為歸的造型特點。
此圖畫面右上角有北宋末“尚書省印”(6.3厘米正方,白文,北宋1083—1126年間官印),印下部左右角均見殘缺。畫右下方有“朗庵心賞”、“棠邨審定”(白文),“鐵沙沈樹鏞鑒藏印”、“樹鏞審定”(均朱文)等鑒賞收藏印六方。
上一篇:《雪霽江行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讀碑窠石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