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海外四經·海外北經》鑒賞
海外自東北陬至西北陬者①。
無綮之國②,在長股東,為人無綮。
鐘山之神,名曰燭陰③。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綮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一目國在其東,一目中其面而居④。一曰有手足⑤。
柔利國⑥在一目東,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國,人足反折。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深目國⑦在其東,為人舉一手一目,在共工臺東。
無腸之國⑧在深目東,其為人長而無腸。
聶耳之國在無腸國東,使兩文虎⑨。為人兩手聶其耳,縣居海水中,及水所出入奇物。兩虎在其東。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博父國在聶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鄧林在其東,二樹木⑩。一曰夸父⑪。
禹所積石之山⑫在其東,河水所入。
拘纓之國⑬在其東,一手把纓。一曰利纓之國。
尋木⑭長千里,在拘纓南,生河上西北。
跂踵國⑮在拘纓東,其為人大,兩足亦大。一曰大踵。
歐絲之野⑯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
三桑無枝,在歐絲東,其木長百仞,無枝。
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東,洲環其下。務隅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一曰爰有熊、羆、文虎、離朱、久、視肉。平丘在三桑東。爰有遺玉、青鳥、視肉、楊柳、甘柤、甘華,百果所生。有兩山夾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
北海內有獸,其狀如馬,名曰騊駼⑰。有獸焉,其名曰駮,狀如白馬,鋸牙,食虎豹。有素獸焉,狀如馬,名曰蛩蛩⑱。有青獸焉,狀如虎,名曰羅羅。
北方禺強⑲,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
〔注釋〕①海外自東北陬至西北陬者:畢沅、袁珂均指出,此處經文所述方位應是自西北至東北,原文應作“海外自西北陬至東北陬者”,甚確。《海外北經》描述的是從西北方到東北方的民族分布情況。②無綮之國:“無綮”又作“無啟”、“無繼”,通常解釋為其國人無后裔。郭璞注:“其人穴居,食土,無男女,死即埋之,其心不朽,死百廿歲乃復更生。”③燭陰:此處燭陰在《大荒北經》中又稱“燭九陰”或“燭龍”。④一目中其面而居:面部中央只有一只眼睛,疑是舉行巫術活動時戴的面具。⑤一曰有手足:此五字應屬于鐘山之神。⑥柔利國:擅長表演雜技柔術的氏族、部落。⑦深目國:通常均將“深目”解釋為眼窩凹陷,屬于歐洲人種的特征。⑧無腸之國:郭璞注:“為人長大,腹內無腸,所食之物直通過。”郝懿行注:“《神異經》云:‘有人知往,有腹無五藏,直而不旋,食物徑過。’疑即斯人也。”⑨使兩文虎:聶耳國人驅使文虎為己服務,文虎可能是寵物,或者是披著虎皮的獵人。⑩二樹木:這里是說鄧林里有兩棵被視為神樹的大桃樹,類似度朔山之“屈蟠三千里”的大桃木。⑪一曰夸父:經文誤作“一曰博父”。⑫禹所積石之山:積石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工筑成的,此處為禹治水時在黃河上修筑的積石壩。⑬拘纓之國:“拘纓”或作“句嬰”,高誘認為“句嬰”即“九嬰”;郭璞解釋拘纓為手持冠纓,又懷疑“纓”當為“癭”。袁珂認為拘纓實應為“拘癭”,癭即頸部贅肉瘤,俗稱大脖子病。⑭尋木:《穆天子》卷六:“天子乃釣于河,以觀姑繇之木。”郭璞認為尋木即姑繇樹,是一種生長在黃河邊的大樹。⑮跂踵國:跂,多出的腳趾,踮起腳尖;踵,腳后跟。或謂跂踵為“支踵”、“反踵”。⑯歐絲之野:歐絲即“嘔絲”、“吐絲”,屬于巫術表演,以祈求蠶絲豐收。⑰騊駼(táotú):良種野馬。⑱蛩蛩(qióng):蝗蟲,蟋蟀;又音鞏(gǒng),百腳蟲,即馬陸。⑲北方禺強:《海外北經》之神。
【鑒賞】《海外北經》記述了從西北到東北的人文地理景觀,其中有幾處非常著名的人文景觀。第3節中的鐘山之神燭陰,在《大荒北經》中又稱燭九陰或燭龍,而在《西山經》中又稱鐘山之子名鼓,狀為人面龍身,被黃帝擊殺后化為鵕鳥。中國古籍對燭龍的記載比較豐富,其淵源應與人造光源的發明和使用有關。《楚辭·天問》:“日安不到?燭龍何耀?”《楚辭·大招》:“魂乎無北,北有寒山,逴龍(燭龍)赩只。”《淮南子·地形訓》:“燭龍在雁門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郭璞注引《詩含神霧》:“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往照天門中也。”《玄中記》:“北方有鐘山焉,山上有石首如人首,左目為日,右目為月,開左目為晝,閉右目為夜;開口為春夏,閉口為秋冬。”據此,袁珂認為燭龍屬于開天辟地之神,與后世盤古開天的傳說類似。所謂“身長千里”云云,或解釋為北極地區的極光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燭龍的形象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源于先民對長蛇(長龍)的敬畏。《北山經》中帝都山和錞于毋逢山西面的幽都山,守護神就是長蛇,而中國北方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色拉鄉查海村西的查海遺址已發現有8000年前的擺塑長龍。有趣的是,在美洲也有類似的擺塑長蛇。英國學者D. M. 瓊斯、B. L. 莫里努《美洲神話》(希望出版社,2007年)第20—21頁寫到,美國俄亥俄州亞當斯縣布洛斯河岸上一個狹長的地峽上,雕塑著一條長達440米的巨蟒狀土丘,是用黃土和石頭堆砌而成的,巨蟒的嘴里含著一個象征著宇宙創生的蛋,尾巴卷曲盤繞,是由阿德納人或霍普韋爾人在大約2000年前制作的。
第6節中提到,共工之臣曰相柳氏,此處文字記述的是共工部落聯盟主要成員相柳部落的事跡。相柳部落是由九個氏族組成的,他們分別遷徙到九個地方生活;遷徙所到的地方,都變成了濕地沼澤。禹消滅相柳,相柳的血(實際指相柳帶來的咸水)污染過的田地,不能夠種莊稼。禹多次開挖田地、排除積水都失敗了,不得已在這里建筑了眾帝之臺,它們位于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的地方。其中有一座共工臺,形狀為四方臺,臺前面的一角有一座蛇形雕像(即相柳),虎皮色,蛇頭威嚴地向著南方,因此南來的人不敢把箭指向共工臺。據此可知,眾帝之臺與埃及金字塔和美洲金字塔一樣,都是人類文明早期的偉大建筑。
顯然,這個古老的故事記錄著許多珍貴的遠古信息。眾所周知,遠古時期地廣人稀,各部落的生存空間余地很大;如果發生了長期、激烈的部落沖突,或遠距離的部落遷徙,那么通常都是因為自然生態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很可能是指土地嚴重鹽堿化。一般來說,土地鹽堿化,一是海水淹沒陸地,二是在低洼地的農田里的灌溉水量大而又蒸發量大。若為前者,相柳的故事則與先夏時期的海侵事件有關。若為后者,則表明相柳由于采取筑壩抬升河道水位以灌溉低洼地農田的方法,反而使本部落的農田鹽堿化,同時也使上游地區的農田鹽堿化,并觸發部落戰爭,從而給本部落招致毀滅性災難。
共工是先夏時期的著名部落,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指出:“對于共工氏的傳說頗不一致:有恭維它的,也有詆毀它的。可是不管是恭維與詆毀,它的傳說幾乎全同水有關。”由于“共工”連讀之音即“鯀”,因此也有學者認為共工即鯀。
第7節中的深目國,“深目”通常可理解為眼窩凹陷,屬于歐洲人的典型相貌。其實,中國古代也將窺管稱為深目,經文“為人舉一手一目”,實際上是用一手持窺管放在一眼上遠望之狀,而以管窺物則源于古代捕獵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川省廣漢三星堆出土了眾多“凸目”造型的青銅面具,其“凸目”造型正是使用窺管的真實寫照。《淮南子·泰族訓》稱:“人欲知高下而不能,教之用管、準則說(悅)。欲知輕重而無以,予之以權、衡則喜。欲知遠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則射快。”馮立升在《中國古代測量學史》中指出,“金目”在漢代又稱“深目,所以望遠近,射準也”,并推測“金目”可能也是窺管一類的測望工具。
《路史·后紀五》注引《尸子》云:“四夷之民有貫胸者,深目者,有長股者,黃帝之德嘗致之。”據此,深目國當是從遠方遷徙到黃帝文明區域的部落族群。《尸子》一書系戰國時期楚人尸佼所著,20篇,記有少昊、禹、湯、徐偃王的故事,《漢書·藝文志》將其列于雜家。
第9節的聶耳之國,郭璞注:“言耳長,行則以手攝持之也。”袁珂注:“唐李冗《獨異志》云:‘《山海經》有大耳國,其人寢,常以一耳為席,一耳為衾。’則傳說演變,夸張又甚矣。”其實,所謂聶耳、長耳、大耳,均指耳部的裝飾或裝束,類似今日北方特別是極地人的防寒耳套,因為在高寒地區耳朵如果沒有耳套保護,很容易被凍傷甚至凍掉。據此,經文所述“使兩文虎”云云,很像是居住在北極地區的孤島上或浮冰上的愛斯基摩人,他們戴著大耳套,坐在狗拉或鹿拉雪橇上,正帶著獵犬去捕獵海獅、海豹。
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地學卷》中,對比了中國古代與歐洲古代有關怪人的傳聞。歐洲人最早有關怪人的文獻是公元前5世紀希羅多德的作品,公元3世紀索利努斯在《記聞集》中收集的怪人資料里,亦有類似刑天的無頭人和類似聶耳國的長耳人。
第10節提到了博父國,袁珂指出此處博父國即夸父國,所言甚是。進一步說,此處經文的兩段文字存在著前后顛倒問題,正確的文序應是:“博父國在聶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鄧林在其東,二樹木。一曰夸父。”這樣兩段話的意思才完整,而且也符合《海外四經》每段文字開頭為國名或地名的敘述慣例。
根據《大荒北經》、《海內經》等書的記述,袁珂認為:“則夸父者,炎帝之裔也。以義求之,蓋古之大人(夸,大;父,男子美稱)也。”從此處經文可知,夸父國人的特點正是身軀魁偉高大。與此同時,夸父左右手操蛇,則明顯是巫師的標志。與日逐走或作與日競走,入日或作日入。大澤,袁珂認為即《大荒北經》、《海內西經》所述大澤。鄧林、畢沅認為即《中山經》夸父山的桃林。
如何解釋夸父逐日的信息內涵?郭璞認為:“夸父者,蓋神人之名也。其能及日景而傾河渭,豈以走飲哉,寄用于走飲耳。幾乎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此以一體為萬殊,存亡代謝,寄鄧林而遁形,惡得尋其靈化哉!”其實,夸父逐日是遠古的一種驅逐“妖日”(包括太陽異常發光、新星爆發、特大流星隕星等)的巫術活動或表演,屆時巫師要表演追逐太陽、干渴而死的一系列場景,結束時眾人要象征性地展現妖日被驅逐、萬木復生的景象。也就是說,夸父逐日故事淵源與當時發生的天地大沖撞導致的自然環境大劫難有關,在中國,類似的著名神話傳說故事還有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共工撞倒不周山等。
第14節的跂踵國,郭璞注:“其人行,腳跟不著地也。《孝經·鉤命訣》曰‘焦僥、跂踵,重譯款塞’也。”高誘注《淮南子·地形訓》跂踵民為“踵不至地,以五指行也。”袁珂評論道:“大約跂踵本作支踵,支、反形近易訛,故兼二說。”并指出經文“兩足亦大”應作“兩足皆支”,《呂氏春秋·當染篇》“夏桀染于跂踵戎”即此處跂踵國。
跂踵又作大踵,“兩足亦大”實際上是說當地人穿著大尺寸的鞋。我國先夏時期的出土文物表明當時已經有鞋(包括皮靴),到了夏商周時人們已經普遍穿鞋。一般來說,鞋的起源,一是保護腳在行走或勞動時不受傷、不受寒以及防滑、防陷等,二是化裝狩獵(模仿動物的足跡),三是與服飾搭配(美化、巫術)。據此,生活在北方的跂踵國人,應當是以穿著大毛窩鞋(保暖)、大板鞋(防止腳陷入雪地)或穿著類似今日滿族人的高底鞋為顯著特征。或者也可指寒冷地區人的腳趾凍傷之狀。
跂踵又作反踵,《文選》王元長《曲水詩序》注引高誘注文則作“反踵,國名,其人南行,跡北向也。”《海內南經》中的梟陽國和《海內經》中贛巨人的特征亦為“反踵”。有趣的是,遠在南美洲巴西的原住民亦流傳著反踵的故事,有人故意反穿鞋子,逃避獵人的追殺。
此外,《東山經》中的跂踵山,其地即今日黃海的濟州島,如果跂踵國與跂踵山有關,《呂氏春秋·當染篇》“夏桀染于跂踵戎”的記載也與跂踵山有關,那么或可表明夏桀曾派人到過濟州島。
第15節提到了歐絲之野,所謂“女子歐(嘔)絲”,乃是古人祭祀蠶神時的一種巫術表演,由女巫(養蠶是女子之職)模擬蠶吐絲的樣子,中國古代蠶馬故事、《中山經》中關于宣山帝女桑的記述,均與古人選育和改良桑蠶品質的活動有關,而煮元宵吃的習俗亦源于煮蠶繭、祭蠶神。袁珂認為此處寥寥數字即蠶馬故事之雛形,《搜神記》卷14記有《太古蠶馬記》:古時一少女為見遠方的父親,許愿嫁給能把父親接回家的馬;其父回家了解真相后,將馬射殺,晾馬皮于院,少女踏在馬皮上,馬皮忽然卷起少女飛去,數日后人們在一棵大桑樹上找到少女,她與馬皮已化為蠶,其繭碩大異于普通蠶繭。
第17節的經文誤斷為三段,實原本應為一整段,且其文字順序為:“平丘在三桑東。務隅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爰有遺玉、青鳥、視肉、楊柳、甘柤、甘華,百果所生。有兩山夾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一曰爰有熊、羆、文虎、離朱、久、視肉。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東,洲環其下。”
務隅山在《大荒北經》作附禺山,西山一經亦記有符禺山,但是未言顓頊葬的內容。此外,在郭璞著《水經注》(其書已佚失,有部分文字誤入《山海經·海內東經》里)中,其文稱:“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四蛇衛之。”所謂“四蛇衛之”當指鎮守陵墓的神獸造型。在古史傳說里,顓頊是黃帝之孫、北方之帝,曾與共工戰,其墓地在今日河南省濮陽。《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覽》云:“顓頊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里中。”值得注意的是,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墓葬里出土蚌殼塑成的龍虎等圖案,其中有北斗圖造型,而《國語·周語下》稱:“星與日辰之位皆在北維,顓頊之所建也。”
根據此處經文,帝與嬪妃葬于同一處,可能始自顓頊;其陪葬物與帝堯、帝嚳類似,其中某些陪葬物有可能是用貝殼塑造而成的圖案,或者是祭祀場所的雕像、壁畫,也可能是象征性的明器,類似今日為死者燒的紙人紙馬紙轎車。遺玉,吳任臣認為即千年琥珀。青鳥或作青馬。“楊柳”有告別、離別之意,而柳枝的婆娑和柳葉的形狀又可以被人們賦予女性和生殖的內涵。范林,袁珂注:“范、泛通。《太平御覽》57卷引顧愷之《啟蒙記》曰:‘泛林鼓于浪嶺。’注云:‘西北海有泛林,或方三百里,或百里,皆生海中浮土上,樹根隨浪鼓動。’即此也。”據此,范林像是海中綠島,其實它是一大片墓地林,屬于顓頊葬所。從上述隨葬品和祭品來看,帝顓頊與九嬪的陵墓具有相當規模,應當會留下遺跡。
第18節的經文內容,疑原本應屬于北山經。北海,可指位于北方的大海或大湖泊,而北海內則指北海之南的廣大地區;此外“海”亦可泛指大原野,例如瀚海。駮,已見于西山三經中曲山,形貌習性與此處所述大同小異,唯這里稱“鋸牙”。眾所周知,鋸的發明對擴展木材使用范圍的價值甚大,事實上我國先夏時期盛行一時的彩陶及彩陶畫的忽然衰落、消失,就可能與鋸的發明有關,因為有了鋸,就可以制作大而平整的木板,并在木板上作畫。羅羅,吳任臣注:“今云南蠻人呼虎亦為羅羅,見《天中記》。”
第19節中北方禺強“珥兩青蛇”,意思是戴著青蛇形狀的耳環裝飾物;“踐兩青蛇”,可能是腳踏繪有蛇紋圖案的滑雪板,而早在一萬年前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就出現繪著獵人踏滑雪板追逐野牛、野馬的巖畫。此外,《大荒北經》亦記有禺強,《大荒東經》則記有黃帝后裔北海海神禺京。郭璞注:“(禺強)字玄冥,水神也。莊周(《莊子·大宗師》)曰:‘禺強立于北極。’一曰禺京。一本云:‘北方禺強,黑身手足,乘兩龍。’”袁珂認為禺京之為海神,其原形乃海洋中的巨鯨,并引《淮南子·地形訓》“禺強,不周風之所生也”謂其同時為風神,而且進一步指出《莊子·逍遙游》所謂鯤鵬之變:“似乎非僅寓言,實有神話之背景存焉。”
或許,其為風神時,稱為禺強,狀為人面鳥身踐兩蛇;其為海神時,稱為禺京,狀如人面魚身乘兩龍(郭璞注“黑身手足”袁珂疑為“魚身手足”之誤)。對于古代生活在海邊的漁民來說,同時祭祀海神和風神,并將其合而為一,亦在情理之中。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海外四經·海外東經》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海外四經·海外南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