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次十一經
《五藏山經傳》卷五載:“此經所志,自湍汝而南旋,逾江東抵于越諸山也。”在呂調陽看來,這一卷說的主要是,自今河南東南部湍水、汝水流域,向南延綿,經安徽、江蘇,直到浙江南部,其間一系列的山脈。
【原文】
中次一十一山經荊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zhuān)水出焉,東流注于濟;貺(kuàng)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漢,其中多蛟(1)。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漆梓(2),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珉(mín)。
【注釋】
(1)蛟:據古人說長得像蛇的樣子,有四只腳,頭小細脖子,脖頸上有白色肉瘤,大的有十幾圍粗,卵有一二十甕大小,能吞食人。
(2)漆梓:漆樹和梓樹。
【譯文】
中央第十一列山系荊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做翼望山。湍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濟水;貺水也從這座山發源,向東南流入漢水,水中有很多蛟。山上多是松樹和柏樹,山下有茂密的漆樹和梓樹,山南面多出產黃金,山北面多出產珉石。
【原文】
又東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之山。潕(wǔ)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滎(xíng),其中多人魚。其上多梓、枏,其獸多麢、麋。有草焉,名曰莽(wàng)草(1),可以毒魚。
【注釋】
(1)莽草:就是上文所說的芒草,又叫鼠莽。
【譯文】
再往東北一百五十里,有座朝歌山。潕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南流入滎水,水中生長著很多人魚。山上有茂密的梓樹、楠樹,這里的野獸以羚羊、麋鹿居多。山中有一種草,名叫莽草,能夠用來毒殺魚。
【原文】
又東南二百里,曰帝囷(qūn)(1)之山,其陽多琈之玉,其陰多鐵。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多鳴蛇。
【注釋】
(1)囷:或作“菌”。
【譯文】
再往東南二百里,有座帝囷山,山南面盛產琈玉,山北面有豐富的鐵礦石。帝囷水從這座山頂上發源,潛流到山下,水中有很多鳴蛇。
【原文】
又東南五十里,曰視山,其上多韭。有井焉(1),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其上多桑,多美堊、金、玉。
【注釋】
(1)井:和上文所說的井一樣,是指自然形成的水泉,而非人工挖掘的水井。古人把四周高峻中間低洼的地形,或四面房屋和圍墻中間的空地稱作天井,因其形如井而露天。因此這里把處在低洼地的水泉叫做天井。
【譯文】
再往東南五十里,有座視山,山上到處是韭菜。山中有一口井,叫做天井,夏天有水,冬天枯竭。山上有茂密的桑樹,還有豐富的優良堊土、金屬礦物、玉石。
【原文】
又東南二百里,曰前山,其木多櫧(zhū)(1),多柏,其陽多金,其陰多赭。
【注釋】
(1)櫧:櫧樹,果實如同橡樹的果實,可以吃,木質因耐腐蝕常用來做房屋的柱子。
【譯文】
再往東南二百里,有座前山,這里的樹木以櫧樹居多,還有許多的柏樹,山南面盛產金,山北面盛產赭石。
【原文】
又東南三百里,曰豐山。有獸焉,其狀如猿,赤目、赤喙、黃身,名曰雍和,見則國有大恐。神耕父處之,常游清泠(líng)之淵,出入有光,見則其國為敗。有九鐘焉,是知(1)霜鳴。其上多金,其下多榖、柞、杻、橿。
【注釋】
(1)知:應為“和”。
【譯文】
再往東南三百里,有座山是豐山。山中有一種野獸,形體像猿猴,長著紅眼睛、紅嘴巴、黃色的身體,名字叫雍和,在哪個國家出現那里就會發生大恐慌。神仙耕父住在這座山里,常常在清泠淵暢游,出入時會發出光亮,在哪個國家出現那個國家就要衰敗。這座山還有九口鐘,它們都應和霜降而鳴響。山上有豐富的金,山下有茂密的構樹、柞樹、杻樹、橿樹。
【原文】
又東北八百里,曰兔床之山,其陽多鐵,其木多藷藇(1),其草多雞谷(2),其本如雞卵,其味酸甘,食者利于人。
【注釋】
(1)藷藇:即櫧(zhū)芧(xǔ),就是櫧樹和芧樹。芧樹,即櫟樹。果實叫橡子、橡斗。樹皮可以飼養蠶,樹葉可以做染料。
(2)雞谷:即蒲公英。下文夫夫山又作“雞鼓”。
【譯文】
再往東北八百里,有座兔床山,山南面有豐富的鐵礦石,山里的樹木以櫧樹和芧樹最多,而花草以雞谷草最多,它的根莖像雞蛋,味道是酸中帶甜,服食它會對人的身體有好處。
【原文】
又東六十里,曰皮山,多堊,多赭,其木多松柏。
【譯文】
再往東六十里,有座皮山,山上有大量的堊土,還有大量的赭石,這里的樹木多是松樹和柏樹。
【原文】
又東六十里,曰瑤碧之山,其木多梓枏,其陰多青雘,其陽多白金。有鳥焉,其狀如雉,恒食蜚(1),名曰鴆(2)。
【注釋】
(1)蜚:據古人講是負盤,又叫臭蟲,一種有害的小飛蟲,形狀橢圓,散發惡臭。
(2)鴆:鴆鳥,和上文所說的有毒鴆鳥不是一種鳥,是同名異物。
【譯文】
再往東六十里,有座瑤碧山,這里的樹木以梓樹和楠木樹居多,山北陰面盛產青雘,山南面盛產白銀。山中有一種禽鳥,形體像一般的野雞,常吃蜚蟲,名叫鴆。
【原文】
又東四十里,曰支離(1)之山。濟水(2)出焉,南流注于漢。有鳥焉,其名曰嬰勺,其狀如鵲,赤目、赤喙、白身,其尾若勺,其鳴自呼。多牛、多羬羊。
【注釋】
(1)支離:又作“攻離”。
(2)濟水:又作“淯水”。
【譯文】
再往東四十里,有座攻離山。淯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南流入漢水。山中有一種禽鳥,名叫嬰勺,形體像普通的喜鵲,卻長著紅眼睛、紅嘴巴、白色的身體,尾巴與勺子的形狀相似,它發出的叫聲便是自身名字的讀音。這座山中還有很多牛、羬羊。
【原文】
又東北五十里,曰祑(zhì)(diāo)之山,其上多松、柏、機、桓(huán)(1)。
【注釋】
(1)機:即榿(qī)樹。桓,桓樹,樹葉像柳葉,樹皮是黃白色。古人說它又叫無患子,可以洗滌衣服,除去污垢。
【譯文】
再往東北五十里,有座祑山,山上有茂密的松樹、柏樹、榿樹、桓樹。
【原文】
又西北一百里,曰堇(qín)理之山,其上多松柏,多美梓,其陰多丹雘,多金,其獸多豹虎。有鳥焉,其狀如鵲,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鳴自。
【譯文】
再往西北一百里,有座堇理山,山上有茂密的松樹柏樹,還有很多優良梓樹,山北陰面多出產青雘,并且有豐富的金,這里的野獸以豹子和老虎為最多。山中有一種禽鳥,形體像一般的喜鵲,身體是青色的,嘴巴白色,還有白色的眼睛白色的尾巴,名叫青耕,人飼養它可以抵御瘟疫,它發出的叫聲便是自身名字的讀音。
【原文】
又東南三十里,曰依轱(kū)之山,其上多杻橿,多苴(zhā)(1)。有獸焉,其狀如犬,虎爪有甲,其名曰獜(lìn),善駚(yāng)(fén)(2),食者不風(3)。
【注釋】
(1)苴:通“柤”。即柤樹。
(2)駚:跳躍騰撲。
(3)風:“天風”,即風濕癥。
【譯文】
再往東南三十里,有座依轱山,山上有茂密的杻樹和橿樹,還有很多柤樹。山中有一種野獸,形體像普通的狗,長著老虎一樣的爪子,身上又有鱗甲,名叫獜,擅長跳躍騰撲,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風濕癥。
【原文】
又東南三十五里,曰即谷之山,多美玉,多玄豹,多閭、麈,多麢、。其陽多珉,其陰多青雘。
【譯文】
再往東南三十五里,有座即谷山,這里多出產優良美玉,有很多黑豹,還有不少的山驢和麈,羚羊和也很多。山南陽面盛產珉石,山北陰面盛產青雘。
【原文】
又東南四十里,曰雞山,其上多美梓,多桑,其草多韭。
【譯文】
再往東南四十里,有座雞山,山上有很多優良梓樹,還有茂密的桑樹,而草以韭菜為最多。
【原文】
又東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1),帝臺(2)之漿也,飲之者不心痛。其上有金,其下有赭。
【注釋】
(1)清:或作“潛”。
(2)帝臺:治理一方之小天帝。
【譯文】
再往東南五十里,有座高前山。這座山上有一條溪水,寒冽而又特別清澈,是神仙帝臺飲用過的漿水,人飲用了它就可以不患心痛病。山上盛產金,山下有豐富的赭石。
【原文】
又東南三十里,曰游戲之山,多雘杻、橿、穀,多玉,多封石。
【譯文】
再往東南三十里,有座游戲山,這里有茂密的杻樹、橿樹、構樹,還有豐富的玉石,封石也很多。
【原文】
又東南三十五里,曰從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竹。從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其中多三足鱉,枝尾(1),食之無蠱疾。
【注釋】
(1)枝:分支的,分叉的。
【譯文】
再往東南三十五里,有座從山,山上有茂密的松樹和柏樹,山下有大量竹叢。從水從這座山頂上發源,潛流到山下,水中有很多三足鱉,長著開衩的尾巴,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不患癔癥。
【原文】
又東南三十里,曰嬰(zhēn)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梓、櫄(chūn)(1)。
【注釋】
(1)櫄:又叫杶樹,形狀像臭椿樹,樹干可用來做車轅。
【譯文】
再往東南三十里,有座嬰山,山上到處是松樹柏樹,山下有茂密的梓樹、櫄樹。
【原文】
又東南三十里,曰畢山。帝苑之水出焉,東北流注于瀙(qìn),其中多水玉,多蛟。其上多琈之玉。
【譯文】
再往東南三十里,有座畢山。帝苑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北流入瀙水,水中多出產水晶石,還有很多蛟。山上盛產琈玉。
【原文】
又東南二十里,曰樂馬之山。有獸焉,其狀如彙(wéi),赤如丹火,其名曰(lì),見則其國大疫。
【譯文】
再往東南二十里,有座樂馬山。山中有一種野獸,形體像一般的刺猬,全身赤紅如丹火,名叫,它在哪個國家出現那個國家里就會發生大瘟疫。
【原文】
又東南二十五里,曰葴(jiān)山,瀙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汝水,其中多人魚,多蛟,多頡(jiá)(1)。
【注釋】
(1)頡:據古人說是一種皮毛青色而形態像狗的動物。可能就是今天所說的水獺(tǎ)。
【譯文】
再往東南二十五里,有座葴山,瀙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南流入汝水,水中有很多人魚,又有很多蛟和頡。
【原文】
又東四十里,曰嬰山,其下多青雘,其上多金玉。
【譯文】
再往東四十里,有座嬰山,山下有豐富的青雘,山上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
【原文】
又東三十里,曰虎首之山,多苴(zhā)、椆(diāo)、椐(1)。
【注釋】
(1)椆:據古人說是一種耐寒冷的樹木,即使冬天也不會凋落。
【譯文】
再往東三十里,有座虎首山,山上有茂密的柤樹、椆樹、椐樹。
【原文】
又東二十里,曰嬰矦之山,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錫。
【譯文】
再往東二十里,有座嬰矦山,山上多出產封石,山下多出產紅色錫土。
【原文】
又東五十里,曰大孰之山。殺水出焉,東北流注于瀙水,其中多白堊。
【譯文】
再往東五十里,有座大孰山。殺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北流入瀙水,水中到處是白色堊土。
【原文】
又東四十里,曰卑山,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纍(lěi)(1)。
【注釋】
(1)纍:又叫做滕,古人說是一種與虎豆同類的植物。虎豆是纏蔓于樹枝而生長的,所結的豆莢成熟后是黑色,有毛刺外露,像老虎的爪子,而莢中豆子有斑點,就像老虎身上的斑紋,所以又叫虎櫐,即現在所說的紫藤。櫐,同“蘽”,蔓生植物。
【譯文】
再往東四十里,有座卑山,山上有茂密的桃樹、李樹、柤樹、梓樹,還有很多紫藤樹。
【原文】
又東三十里,曰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狀如鼣(féi)鼠(1),白耳白喙,名曰狙(qū)如,見則其國有大兵。
【注釋】
(1)鼣鼠:《爾雅》中所述鼠有十三種,此為其中之一,具體形態不詳。
【譯文】
再往東三十里,有座倚帝山,山上有豐富的玉石,山下有豐富的金。山中有一種野獸,形體像鼣鼠,長著白耳朵和白嘴巴,名字叫狙如,它的出現預示著那里將會發生大規模戰爭。
【原文】
又東三十里,曰鯢(ní)山。鯢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其中多美堊。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譯文】
再往東三十里,有座鯢山。鯢水從這座山頂上發源,潛流到山下,水中有很多優良堊土。山上有豐富的金,山下盛產青雘。
【原文】
又東三十里,曰雅山。澧水(1)出焉,東流注于瀙水,其中多大魚。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多赤金。
【注釋】
(1)澧水:今名潢河,流至光州東北的部分名叫白露河,或叫醴水。
【譯文】
再往東三十里,有座雅山。澧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瀙水,水中有很多大魚。山上有茂密的優良桑樹,山下有茂密的柤樹,山中還多出產黃金。
【原文】
又東五十五里(1),曰宣山。淪水出焉,東南流注于瀙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2),其枝四衢(qú),其葉大尺余,赤理、黃華、青雘,名曰帝女之桑。
【注釋】
(1)五十五里:或作“五十里”。
(2)大五十尺:合抱五十尺。
【譯文】
再往東五十五里,有座山名叫宣山。淪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南流入瀙水,水中有很多蛟。山上有一種桑樹,樹干合抱有五十尺粗細,樹枝交叉伸向四方,樹葉有一尺多大,有紅色的紋理、黃色的花朵、青色的花萼,名字叫帝女桑。
【原文】
又東四十五里,曰衡山(1),其上多青雘,多桑,其鳥多鸜(qú)鵒(yǔ)(2)。
【注釋】
(1)衡山:此山并非是南岳之衡山。
(2)鸜鵒:即八哥。
【譯文】
再往東四十五里,有座衡山,山上盛產青雘,還有茂密的桑樹,這里的禽鳥以八哥居多。
【原文】
又東四十里,曰豐山,其上多封石,其木多桑,多羊桃(1),狀如桃而方莖,可以為皮張(zhàng)(2)。
【注釋】
(1)羊桃:或作“鬼桃”。
(2)為:治理。這里是治療的意思。張:通“脹”。水腫。
【譯文】
再往東四十里,有座豐山,山上多出產封石,這里的樹木大多是桑樹,還有大量的羊桃,形狀像一般的桃樹,莖干是方的,可以用它醫治人的皮膚水腫病。
【原文】
又東七十里,曰嫗山,其上多美玉,其下多金,其草多雞谷。
【譯文】
再往東七十里,有座嫗山,山上盛產優良玉石,山下盛產金,這里的草以雞谷草最為茂盛。
【原文】
又東三十里,曰鮮山,其木多楢、杻、苴,其草多亹(mén)冬(1),其陽多金,其陰多鐵。有獸焉,其狀如膜犬(2),赤喙、赤目、白尾,見則其邑有火,名曰(yì)即。
【注釋】
(1)亹冬:就是現在稱作薔薇的蔓生植物門冬,其花,果、根都可入藥或制造香料。
(2)膜犬:據古人說是西膜之犬,這種狗的體形高大,毛發濃密,性情猛悍,力量很大。
【譯文】
再往東三十里,有座山是鮮山,這里的樹木以楢樹、杻樹、柤樹最多,花草以薔薇居多,山南陽面有豐富的金,山北陰面盛產鐵礦石。山中有一種野獸,形體像膜犬,長著紅嘴、紅眼睛、白尾巴,它的出現預示著地方上會有火災,名字叫即。
【原文】
又東三十里,曰章山,其陽多金,其陰多美石。皋水出焉,東流注于澧水,其中多脃(cuì)石(1)。
【注釋】
(1)脃石:一種又輕又軟,易斷裂、破碎的石頭。脃,即“脆”的本字。
【譯文】
再往東三十里,有座章山,山南陽面多出產金,山北陰面多出產美麗的石頭。皋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澧水,水中有許多脃石。
【原文】
又東二十五里,曰大支之山,其陽多金,其木多榖柞,無草木。
【譯文】
再往東二十五里,有座大支山,山南陽面有豐富的金,山上樹木大多是構樹和柞樹,但沒有長草。
【原文】
又東五十里,曰區吳之山,其木多苴。
【譯文】
再往東五十里,有座區吳山,這里的樹木以柤樹最為繁茂。
【原文】
又東五十里,曰聲匈之山,其木多榖,多玉,上多封石。
【譯文】
再往東五十里,有座聲匈山,這里有茂密的構樹和大量的玉石,山上還盛產封石。
【原文】
又東五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砥石。
【譯文】
再往東五十里,有座大騩山,山南陽面多出產黃金,山北陰面多出產細磨石。
【原文】
又東十里,曰踵臼之山,無草木。
【譯文】
再往東十里,有座踵臼山,不生長花草樹木。
【原文】
又東北七十里,曰歷(1)石之山,其木多荊、芑(qǐ),其陽多黃金,其陰多砥石。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首虎爪,名曰梁渠,見則其國有大兵。
【注釋】
(1)歷:或作“磨”。
【譯文】
再往東北七十里,有座歷石山,這里的樹木以牡荊和枸杞最多,山南陽面盛產黃金,山北陰面盛產細磨石。山中有一種野獸,形體像野貓,卻長著白色的頭和老虎一樣的爪子,名叫梁渠,它的出現預示著那個國家將會發生大戰爭。
【原文】
又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中有美赭。其木多苴,多(méi)。其陽多金,其陰多鐵。
【譯文】
再往東南一百里,有座求山,求水從這座山頂上發源,潛流到山下,水中有很多優良赭石。山中到處是柤樹,還有矮小叢生的竹。山南陽面盛產金,山北陰面盛產鐵礦石。
【原文】
又東二百里,曰丑陽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鳥焉,其狀如烏而赤足,名曰(zhǐ)鵌(tú),可以御火。
【譯文】
再往東二百里,有座山是丑陽山,山上有茂密的椆樹和椐樹。山中有一種禽鳥,形體像一般的烏鴉卻長著紅色的爪子,名叫鵌,人飼養它可以防火。
【原文】
又東三百里,曰奧山,其上多柏、杻、橿,其陽多琈之玉。奧水出焉,東流注于瀙水。
【譯文】
再往東三百里,有座奧山,山上有茂密的松樹、杻樹、橿樹,山南陽面盛產琈玉。奧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瀙水。
【原文】
又東三十五里,曰服山,其木多苴,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錫。
【譯文】
再往東三十五里,有座服山,這里的樹木以柤樹居多,山上有豐富的封石,山下多出產紅色錫土。
【原文】
又東百十里(1),曰杳山,其上多嘉榮草,多金玉。
【注釋】
(1)百十里:或作“三百里”。
【譯文】
再往東三百里,有座杳山,山上有很多嘉榮草,還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
【原文】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凡山,其木多楢、檀、杻,其草多香。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1ìn),見則天下大風。
【譯文】
再往東三百五十里,有座凡山,這里的樹木以楢樹、檀樹、杻樹最多,而草類主要是各種香草。山中有一種野獸,形體像普通的豬,卻是黃色的身體、白色的頭、白色的尾巴,名叫聞,一出現天下就會刮起大風。
【原文】
凡荊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凡山,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狀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祈瘞,嬰用一珪,糈用五種之糈。禾山(1),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瘞,倒毛(2);嬰用一璧,牛無常。堵山、玉山,冢也,皆倒祠(3),羞毛少牢,嬰毛吉玉。
【注釋】
(1)禾山:這一山并未在文中出現,不知是哪一山的誤寫,疑為“云求山”的誤寫。
(2)倒毛:毛指毛物,即作為祭品的牲畜。倒毛就是在祭禮舉行完后,把豬、牛、羊三牲倒著身子埋到土里。
(3)倒祠:也是倒毛的意思。
【譯文】
總計荊山山系的首尾,自翼望山起到凡山止,一共四十八座山,綿延三千七百三十二里。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豬的身體人的頭。祭祀山神的禮儀為:在毛物中用一只公雞來祭祀后而埋入地下,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塊玉珪獻祭,祀神的精米用黍、稷、稻、粱、麥五種糧米。禾山是諸山的首領。祭祀禾山山神的禮儀為:在毛物中用豬、牛、羊齊全的三牲作祭品,進獻后將牲畜倒著埋入地下;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塊玉璧獻祭,但也不必三牲全備。堵山、玉山,是諸山的宗主,祭祀后都要將牲畜倒著埋掉,進獻的毛物是用豬、羊,在祀神的玉器中要用一塊吉玉。
上一篇:《山海經·中次六經》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山海經·中次十二經》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