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真假猴王》解說與賞析
“真假猴王”的故事見于《西游記》第57回至58回。
“真假猴王”在藝術上是很有特色的。首先,故事情節曲折多變,引人入勝,極富魅力。這段情節從孫悟空誅殺草寇惡人被唐僧視為“不仁”,師徒之間發生尖銳的矛盾沖突,悟空又一次被逐走,唐僧則失去護佑落筆,為假悟空的出現提供了條件。當“孫悟空”突然降臨,竟變臉發怒喝罵唐僧,掄鐵棒將他“砑”昏在地,搶走包袱,揚長而去,讀者在感到意外、驚異之余,很快就會覺得,此刻出現孫悟空是十分可疑的,以后的情節發展中真假猴王之辨更是回環曲折,波詭云譎。假悟空與真悟空不但“形容如一”,而且“神通無二”,這就引發讀者急待知道真假辨清的結果,沒想到向來法力廣大的觀世音無計,李天王的照妖鏡失效,唐僧的緊箍咒也不靈驗,使人們的期望一而再、再而三地落空。因此,當地府辨認時,人們對陰君無從查勘早在意料之中,對地藏推薦“諦聽”辨聽當然也不抱任何希望,然而這一次諦聽卻辨出來了,令人意外,情節又為之一波折。正當人們等待下文結果時,作者卻宕開一筆,寫諦聽不肯“當面說破”,因“不能助力擒他”,“恐妖精惡發,搔擾寶殿,致令陰府不安”,這除了反映六耳獼猴怪兇惡無比外,也表現出諦聽的世故老到,頗堪玩味。真假猴王之辨寫得回蕩旋轉,一波三折,給讀者以莫大的審美愉悅。
其次,在情節構思上也有獨到之處。真假悟空間矛盾的特殊性——辨認真假十分困難,決定著處理矛盾的表現方法的特殊性,作者正是在十分有限的篇幅內,讓孫悟空接連不斷地上天入地,奔仙山、赴圣境,巧妙地將廣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幾乎濃縮在同一個畫面中,——這在通常情況下是難以做到的,這里的每個重要場面都與前面的重大情節相聯系、相照應,給讀者創造了一種以有限的精力自然而然地回憶以前某些故事綱要的方便條件,獲得特殊的藝術享受。比如,到天宮請玉帝辨真假,使人想起五百年前的“大鬧天宮”,到陰司又使人想起他曾使“四海千山皆拱狀,九幽十類盡除名”,到落伽山和靈山見觀音和如來,則能讓人聯想起孫悟空在前此西天途中除妖斗爭的關鍵時刻到這里尋根求援的許多情節;至于唐僧逐趕孫悟空,最終又受到教訓接納其歸隊,又不禁使人聯想起“三打白骨精”。“真假猴王”的故事,既是全書“連環式”結構中單獨的一環,又有其廣泛“輻射”的獨創性。
再次,在孫悟空的性格刻劃上,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揭示其真實的思想感情,賦予人物以豐富的人情味。一開始,就寫出孫悟空無辜被逐后“惱惱悶悶”、“無依無倚”的復雜心境: “欲待回花果山水簾洞,恐本洞小妖見笑,……;欲待要投奔天宮,又恐天宮內不容久住;欲待要投海島,卻又羞見那三島諸仙; 欲待要奔龍宮,又不服氣求告龍王”。在唐僧無情地念緊箍咒再次逐走他后,孫悟空忽然省悟了:“這和尚負了我心”! 當寫到他來到落伽山潮音洞口,善財童子跟他開了個玩笑時,作者極其自然地描寫了“滿懷悶氣”的孫悟空“變臉”“怒發”的神態:“咄的一聲,把善財童子喝了個倒退,道:‘這個背義忘恩的小畜生,著實愚魯! ……轉倒這般侮慢! ……’”待他望見觀音,想起自己為保唐僧西天取經,“舍身拼命,救解他的魔障,“怎知那長老背義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緣,更不察皂白之苦!”就再也“止不住淚如泉涌,放聲大哭”。這是孫悟空僅有的幾次哭泣之一。“男兒有淚不輕掉,只是未到傷心處。”孫悟空既是神魔世界頂天立地、樂觀豁達的英雄好漢,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著普通人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唐僧的顛倒是非、絕情絕義,使孫悟空忍受如此巨大、深沉的屈辱、痛苦、悲傷和憤懣,此刻,百感交集,涌上心頭,不哭,不足以渲泄滿腔情感,不足以獲得心理平衡。這哭聲,正是孫悟空真實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豐富的人情味的生動體現,使孫悟空的形象更加可愛、可親。作者筆下的孫悟空形象,是猴、是神、更是人。
此外,在生動的情節和鮮明的形象中富有深邃的哲理內涵,也是一個顯著特點。由于世界上事物的復雜性,現實生活中往往存在這樣的現象:真的事物以假的面目出現,假的事物卻以真的面目出現,一時真假混淆,難以辨清。”真假美猴王”就象征著這種情況。你看,假悟空打昏唐僧,搶走包袱,拼湊假取經班子,被沙僧誤認為真的;“假作真時真亦假”,無辜的孫悟空卻被沙僧認作假悟空看待,差點挨打。假悟空以真自居,孫悟空有口難辨。混戰中,你說你是真猴,我說我是真猴,越攪越亂,從天宮到地府,觀音到唐僧,均不能辨,這真是一幅真假混淆的社會現象的生動圖畫。然而,六耳獼猴最終還是在如來面前顯出了原形,被孫悟空一棒打死。這就形象地告訴人們:盡管事物真假一時混淆,但隨著事物發展過程的逐步推移,在客觀事物面前,事物的真假終究會大白,假必滅,真必存。“真假猴王”揭示的這個生活哲理,是能給人們以深刻啟示的。
上一篇:《虞初新志·看花述異記》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觚賸·睞娘》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