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中山經·中山九經》鑒賞
中次九經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橿,其草多菊。洛水出焉,東注于江,其中多雄黃。其獸多虎豹。
又東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東北流注于海①,其中多良龜,多鼉②。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棠,其獸多犀象,多夔牛③,其鳥多翰鷩④。
又東北一百四十里,曰崍山⑤。江水出焉,東流注大江⑥。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麋麈。其木多檀柘,其草多薤韭,多藥、空奪⑦。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崌山。江水出焉,東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⑧,多䲀魚⑨。其木多楢杻⑩,多梅梓。其獸多夔牛、羚㚟、犀兕。有鳥焉,狀如鸮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竊脂⑪,可以御火。
又東三百里,曰高粱之山。其上多堊,其下多砥礪,其木多桃枝、鉤端。有草焉,狀如葵而赤華,莢實白柎,可以走馬。
又東四百里,曰蛇山⑫。其上多黃金,其下多堊。其木多栒,多橡章。其草多嘉榮、少辛。有獸焉,其狀如狐,而白尾長耳,名狼⑬,見則國內有兵。
又東五百里,曰鬲山⑭。其陽多金,其陰多白珉。蒲之水⑮出焉,而東流注于江,其中多白玉。其獸多犀象、熊羆,多猨蜼。
又東北三百里,曰隅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梓桑,其草多茈。徐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
又東二百五十里,曰岐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鐵。其木多梅梓,多杻楢。減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江。
又東三百里,曰勾檷之山⑯。其上多玉,其下多黃金。其木多櫟柘,其草多芍藥。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風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其木多棷椫⑰,多楊。宣余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江,其中多蛇。其獸多閭麋,多麈豹虎,其鳥多白鷮。
又東二百里,曰玉山。其陽多銅,其陰多赤金。其木多豫章、楢杻,其獸多豕鹿、羚㚟,其鳥多鴆。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夏啟而冬閉,是穴也,冬啟乃必有兵。其上多白玉,其下多白金。其木多樗柳,其草多寇脫。
又東一百四十里,曰騩山。其陽多美玉赤金,其陰多鐵,其木多桃枝、荊、芭。
又東二百里,曰葛山。其上多赤金,其下多瑊石。其木多柤栗、橘柚、楢杻,其獸多羚㚟,其草多嘉榮。
又東一百七十里,曰賈超之山。其陽多黃堊,其陰多美赭。其木多柤栗、橘柚,其中多龍脩。
凡岷山之首,自女幾山至于賈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瘞,糈用稌。文山⑱、勾檷、風雨、騩之山,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嬰毛一吉玉。熊山,帝⑲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嬰毛一璧;干儛,用兵以禳;祈,璆冕舞⑳。
〔注釋〕①海:此處“海”當指一處沼澤湖泊,可能即若爾蓋沼澤濕地;或者“海”字有誤。②鼉(tuó):即揚子鱷,俗稱豬龍婆,體長約2米,以魚、蝦、鳥、鼠為食,冬季蟄居穴中,皮可蒙鼓。先夏時期負責擊鼉鼓的樂官名鱓,此處鱓同鼉,《呂氏春秋·古樂》記有:“帝顓頊乃令鱓先為樂倡,鱓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③夔(kuí)牛:體重數千斤的野牛。④翰鷩:翰,野雞,山雞,文翰即赤羽山雞。此外,翰亦指長而硬的鳥羽,或指白馬。⑤崍山:即今日邛崍山,為岷江與大渡河的分水嶺。⑥大江:即今日長江。⑦空奪:寇脫。⑧怪蛇:郭璞注:“今永昌郡有鉤蛇,長數丈,尾岐,在水中鉤取岸上人、牛、馬啖之,又呼馬絆蛇,謂此類也。”鉤蛇即水蟒,永昌郡始設立于東漢,位于今日云南省保山一帶,與緬甸接壤。⑨䲀(zhì)魚:未詳。⑩楢(qiū)杻:或謂柔木,可用于鉆木取火;或謂剛木,可制車輪。⑪竊脂:此處竊脂是一種食取樹木分泌油脂的鳥類,故可減少山林失火。郭璞注:“今呼小青雀曲嘴肉食者為竊脂,疑非此也。”⑫蛇山:位于今日大巴山,“巴”即大蟒蛇,相傳巴蛇可以吞象。蛇山所出橡章疑原作“豫章”。⑬(sì)狼:狐狼。⑭鬲山:鬲音利(lì),先夏時期飲器,陶制,圓口,三空心足;又音革(gé),阻隔;又音厄(è),同軛,車轅前端駕在牲口頸上的橫木。⑮蒲之水:音薨(hōng)。⑯勾檷之山:檷音彌(mí),又音你(nǐ),絡絲工具。⑰棷椫(zōushàn):棷,麻干,聚草,可作薪柴;椫,白理木,古時用以制杓,以素色為貴。⑱文山:或作“汶山”,即岷山。⑲帝:經文誤作“席”。⑳璆(qiú)冕舞:璆,同球,美玉,亦指玉器,玉相擊聲;冕指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璆冕舞即持玉冕冠而舞,屬于文舞。
【鑒賞】《中山九經》即中部山區第九條山脈的考察記錄,共記述有16座山,8條河流,10處地望,34處礦物,56處植物,39處動物。《中山九經》的居民供奉馬身龍首圖騰神(奇怪的是《中山九經》諸山沒有一處直接提到馬),祭品有雄雞和精米。其中文山(岷山)、勾檷山、風雨山、騩山是先祖的墓地,祭祖掃墓時要獻上美酒、吉玉和羊豬少牢之牲。熊山是祭祀熊神(帝)的地方,祭祀時要獻上美酒、美璧,以及牛羊豬太牢三牲。如果舉行盛大的萬舞,舞者身穿戰服手持盾而舞,那是為了預祝戰爭獲勝,或者通過炫耀武力來驅逐災禍;如果是為了祈求福祥,舞者則身穿禮服手持玉而舞。
本章第1節中女幾山與《中山八經》的女幾山當是異地同名,類似的情況在《五藏山經》里多處出現。今日四川省西部邛萊山山脈南段的四姑娘山,在3500米的距離內有四座雪峰南北排列,宛若四少女頭披白紗,其海拔6250米,為青藏高原東部最高峰,或即此處所述的女幾山,而所謂洛水東注入之江當指岷江。
第2節的岷山、第3節的崍山、第4節的崌山均記述有“江水出焉”,這種情況在《五藏山經》中極為特殊,如果不是有文字訛誤,那么就可能是極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岷山、崍山、崌山和第6節的蛇山、第7節的鬲山均位于今日四川盆地的岷山和大巴山一帶,距離著名的三星堆、金沙文化遺址不遠。值得注意的是,在《五藏山經》考察撰稿時期,這里還棲息有大量的犀牛和大象,說明當時的氣候要比今日溫暖許多;而在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了數量可觀的象牙,可證明《五藏山經》的記述具有很高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第11節中的風雨山,顧名思義,其地形地勢應多風雨。今日大巴山山脈高峰之一的光霧山,海拔2507米,從這里發源多條水系,分別流入嘉陵江和漢水。俗話說,風有風口,水有水道;實際上,飛云亦有路,而云下不下雨則往往與地形有關。對于我國來說,南方來的風通常都攜帶著大量水汽,它們在向北移動的過程中,每遇到高山,部分水汽就會轉變成降水。具體來說,四川盆地之所以降水充沛,境內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水網密布,就是因為邛萊山、岷山、大巴山以及秦嶺起到了把南來水汽(主要來自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轉變成降水的作用。
第12節的玉山,是《五藏山經》記述的第三座玉山。前兩座玉山,一是《西山四經》第11節中西王母所居的玉山,二是《中山八經》第19節中的玉山。此外,《中山十一經》亦提及玉山之名。
第13節的熊山理應多熊,熊有冬眠習性,熊冬季出來活動屬于異常現象。眾所周知,大熊貓是我國特產,其毛色黑白相間,非常有特色,主要分布在秦嶺、岷山、大巴山一帶。由于此處熊山位于大巴山山脈,因此這里的熊有可能是指大熊貓。此外,熊神也可能是由當地人裝扮成大熊貓的樣子,并于夏季在熊穴里舉行祭祀熊神亦即戰神的活動。因此,如果人們冬季聚集在熊穴里,一定是發生了緊急情況,預示著將爆發戰爭。
值得注意的是,楚國先祖有名“穴熊”者,表明其以熊為圖騰神。《史記·楚本紀》稱“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此后高陽生稱,稱生卷章(老童),卷章生重黎。重黎之弟為吳回(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后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周文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其后世姓名多用“熊”字。據此,中山九經的熊山、熊穴、熊神,有可能記述的就是楚國先祖“穴熊”供奉圖騰神的活動。
第16節的賈超之山出產龍脩,郭璞注謂:“龍須也,似芫而細,生山石穴中,莖倒垂,可以為席。”袁珂認為這是關于黃帝與龍須的神話,《古今注》記有:“世稱皇帝(黃帝)煉丹于鑿硯山,乃得仙,乘龍上天。群臣援龍須,須墜而生草,曰龍須。”
上述數山按方位在大巴山山脈的東段,亦即神農架一帶。神農架主峰神農頂海拔3105米,相傳神農在此嘗百草,因山勢陡峭需搭架才能攀上高峰,故而得名。目前神農架地區有野生植物2000多種,野生動物570余種,還有白熊、白蛇、白金絲猴等多種白色動物,并盛傳有野人出沒。
中山九經所述區域即今日四川盆地的西部和北部諸山,古稱巴山蜀水,是古代巴人和蜀人居住的地方。在這一區域出土有200萬年前巫山人的生存遺跡,以及大量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其中,廣漢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銅器,至今未在中原見到同類造型器物,顯示出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古史相傳顓頊、鯀禹都曾居住在四川西部,蜀人先王有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鱉靈),巴人先祖有廩君。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中山經·中山三經》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中山經·中山二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