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中山經·中山五經》鑒賞
中次五經薄山之首,曰茍床之山,無草木,多怪石。
東三百里,曰首山。其陰多構柞,其草多芫①,其陽多㻬琈之玉,木多槐。其陰有谷,曰機谷。多䲦鳥②,其狀如梟而三目,有耳,其音如錄③,食之已墊④。
又東三百里,曰縣斸之山⑤,無草木,多文石。
又東三百里,曰蔥聾之山,無草木,多石⑥。
東北五百里,曰條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藥、門冬。
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陰多蒼玉,其陽有井,冬有水而夏竭。
又東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櫄木⑦,其草多芃⑧。
又東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堊。
又東五百里,曰槐山,谷多金錫。
又東十里,曰歷山,其木多槐,其陽多玉。
又東十里,曰尸山。多蒼玉,其獸多麖⑨。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又東十里,曰良余之山,其上多榖柞,無石。余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陽,而東南流注于洛。
又東南十里,曰蠱尾之山,多礪石、赤銅。龍余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洛。
又東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榖柞棘⑩,其草多藷藇蕙,多寇脫⑪。黃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璇玉。
又東十二里,曰陽虛之山,多金,臨于玄扈之水。
凡薄山之首,自茍林之山⑫至于陽虛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禮:太牢,嬰用吉玉。首山,䰠也,其祠用稌,黑犧,太牢之具,蘗釀⑬,干儛⑭,置鼓,嬰用一璧。尸水⑮,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雞于下,刉⑯一牝羊,獻血;嬰用吉玉,采之,饗之。
〔注釋〕①(shù)芫:,山薊,有蒼術、白術,可入藥。芫音元(yuán),落葉灌木,淡紫色花,花蕾可入藥;又音言(yán),芫荽,俗稱香菜。②䲦鳥:䲦音地(dì),又音代(dài)。③錄:或作鹿。④墊:下濕病。⑤縣斸(zhú)之山:斸,本義為大鋤,引申為掘。⑥石:義不詳。⑦櫄木:櫄,同椿。⑧芃:音蓬(péng),草茂盛,獸毛蓬松;或謂芃原作芁(jiāo),即秦芁,可入藥。⑨麖(jīng):大鹿。⑩棘:酸棗。⑪寇脫:又名通草、通脫木、大葉五加皮等,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莖粗壯,不分枝,可入藥。⑫茍林之山:即茍床之山。⑬蘗(niè)釀:蘗,酒曲。蘗釀即用酒曲釀成的酒。⑭干儛:干即盾。干儛即持盾而舞。⑮尸水:應為尸山。⑯刉(jī):劃破,割,專指在祭祀中劃破帶毛的哺乳動物。
【鑒賞】中山五經即中部山區第五條山脈的考察記錄,共記述有15座山,5條河流,9處地望,15處礦物,20處植物,2處動物,其中有一些藥用植物和動物,以及多種礦產。當地居民舉行祭祀活動的規格比較高,采用的是最高規格的太牢之禮。其中,升山是當地人先祖墓地。祭祀首山之神,不僅用太牢,還要選黑牲,獻美酒,擊鼓,眾人持盾以舞。在尸山祭天,祭品有黑犬、雌雞,還要劃破母羊取其血涂抹祭壇、祭物,類似血祭習俗亦見《舊約·摩西五經》。尸,主持祭祀者或代表受祭祀的人神。在《五藏山經》26條山脈里,中山五經的祭祀規模僅次于西山一經。
本章第2節首山,是一座著名的山。相傳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的地方,就在今日河南省的靈寶縣境內。《史記·封禪書》:“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須,龍須拔,墮,墮黃帝之弓。”此外,河北盧龍縣東南,河南靈寶縣和偃師縣西北,甘肅隴西縣西南,亦各有首山。
第5節中條谷山的門冬,正體字為虋冬,因筆畫過多而用同音字稱為門冬。門冬又稱薔蘼,亦即薔薇,但因其名與天門冬相近而常被誤以為即天門冬。天門冬為多年生攀援草本,長約2米,俗稱“千條蜈蚣趕條蛇”,可入藥,養陰清熱,潤燥生津。
第6節的超山有一口水井“冬有水而夏竭”,屬于氣候地質現象,即氣候的變化導致地質結構產生了相應的變化,例如巖體的熱脹冷縮導致了水脈的通與斷。第9節的槐山出產錫,錫是制作青銅器的重要原料。第12節的良余山余水向北流入黃河,乳水向南流入洛水。據此可知中山五經所述山脈位于黃河與洛水之間,亦即秦嶺東段北支脈的崤山山脈,主峰千山海拔1902米,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澠池仰韶文化遺址亦出此山地中。第14節升山發源的黃酸水,其名或與制作硫磺、硫酸有關。
第15節的陽虛山與上一座山的距離為“十二里”,這是一個精確到個位數的數值,應該有著實測的依據。在中國人的古老記憶里,陽虛山這個地方與中國文字的起源和發展有關,因為倉頡就是在這里發明和改進文字的。郭璞注謂:“《河圖》曰:‘倉頡為帝,南巡狩,登陽虛之山,臨于玄扈、洛納,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出此水中也。”由于倉頡受黃帝之命創制文字,因此《水經注異聞錄·洛異》亦記有:“黃帝東巡過河洛,修壇沉璧,受《龍圖》于河,《龜書》于洛,赤文綠字。”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中山經·中山二經》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中山經·中山八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