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次五經
《五藏山經傳》卷五載:“此經所志,自上洛東絕大河達于諸山也?!痹趨握{陽看來,這一卷說的主要是,今河南洛水流域上游至黃河之間一系列的山脈。
【原文】
中次五經薄山之首,曰茍林之山,無草木,多怪石。
【譯文】
中央第五列山系薄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做茍林山,山上不生長花草樹木,到處是奇形怪狀的石頭。
【原文】
東三百里,曰首山,其陰多榖、柞(zuò)(1),其草多(zhú)、芫(2)。其陽多琈之玉,木多槐。其陰有谷,曰機谷,多(dì)鳥,其狀如梟而三目,有耳,其音如鹿,食之已墊(3)。
【注釋】
(1)柞:柞樹,也叫蒙子樹、鑿刺樹、冬青,常綠灌木,雌雄異株,初秋開花,花小,黃白色,漿果小球形,黑色。
(2):即山薊是一種可作藥用的草,有蒼術、白術兩種,蒼術是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可以入藥。白術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可以入藥。芫:即芫華,今名芫花,瑞香科植物,落葉灌木,因樹形矮小,被看作草。花可以藥用,根可以毒死魚。
(3)墊:一種因低下潮濕而引發的疾病。
【譯文】
往東三百里,有座山是首山,山北面有茂密的構樹、柞樹,這里的草以草、芫華為多。山南面盛產琈玉,樹木以槐樹居多。這座山的北面有一條峽谷,叫做機谷,峽谷里有許多鳥,形體像貓頭鷹,長著三只眼睛,還有耳朵,發出的叫聲如同鹿鳴叫,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療下濕病。
【原文】
又東三百里,曰縣(zhū)之山,無草木,多文石。
【譯文】
再往東三百里,有座山是縣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色彩斑斕的美麗石頭。
【原文】
又東三百里,曰蔥聾之山,無草木,多(bàng)石(1)。
【注釋】
(1)石:即玤石,是僅次于玉石的石頭。
【譯文】
再往東三百里,有座山是蔥聾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石。
【原文】
東北五百里,曰條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藥、亹(mén)冬(1)。
【注釋】
(1)芍藥: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開花,與牡丹花相似,可供觀賞,而根莖可以入藥。亹冬:俗作門冬,百合科植物,有兩種,一種是麥門冬,又叫沿階草,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須根常膨大成紡錘形,可入藥;另一種是天門冬,也叫天冬草,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地下有簇生紡錘形肉質塊根,可入藥。
【譯文】
往東北五百里,有座山是條谷山,這里的樹木多是槐樹和桐樹,而草以芍藥、門冬草居多。
【原文】
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陰多蒼玉,其陽有井(1),冬有水而夏竭。
【注釋】
(1)井:井是人工開挖的,泉是自然形成的,而本書記述的山中的所有均為自然事物,所以,這里的井指泉眼下陷而低于地面的水泉,因形似水井而這樣稱呼。
【譯文】
再往北十里,有座山是超山,山北面多產蒼玉,山南面有一眼水泉,冬天有水而到夏天枯竭。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櫄(chūn)木(1),其草多芃(2)。
【注釋】
(1)櫄木:據古人說這種樹與臭椿樹很像,高大的樹干可以作車轅。
(2)芃:艽(jiāo)之訛,就是秦艽,草本植物,花紫色,根可入藥。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有座山是成侯山,山上是茂密的櫄樹,草以秦艽居多。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堊(è)。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有座朝歌山,山谷里多出產優良堊土。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槐山(1),谷多金錫(2)。
【注釋】
(1)槐山:應為稷山,位于今山西省稷山縣。
(2)錫:這里指天然錫礦石,而非提煉的純錫。以下同此。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有座槐山,山谷里有豐富的金和錫。
【原文】
又東十里,曰歷山(1),其木多槐,其陽多玉。
【注釋】
(1)歷山:即上文的歷兒山。
【譯文】
再往東十里,有座歷山,這里的樹大多是槐樹,山南面盛產玉石。
【原文】
又東十里,曰尸山,多蒼玉,其獸多麖(jīng)(1)。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注釋】
(1)麖:指鹿科動物馬鹿或水鹿,似鹿而小一些,體黑色。
【譯文】
再往東十里,有座山叫尸山,山上多產蒼玉,這里的野獸以麖居多。尸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南流入洛水,水中有很多優良美玉。
【原文】
又東十里,曰良余之山,其上多榖柞,無石。余水(1)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河;乳水(2)出于其陽,而東南流注于洛。
【注釋】
(1)余水:應作“乳水”。
(2)乳水:應作“余水”。
【譯文】
再往東十里,有座山是良余山,山上有茂密的構樹和柞樹,沒有石頭。乳水從良余山北麓發源,然后向北流入黃河;余水從良余山南麓發源,然后向東南流入洛水。
【原文】
又東南十里,曰蠱尾之山,多礪石、赤銅。龍余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洛。
【譯文】
再往東南十里,有座山是蠱尾山,山上盛產粗磨石、黃銅礦。龍余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南流入洛水。
【原文】
又東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榖、柞、棘,其草多藷藇(yǔ)蕙(1),多寇脫(2)。黃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璇(xuán)玉(3)。
【注釋】
(1)藷藇:也叫山藥。它的塊莖不僅可以食用,并且可作藥用。蕙:一種香草。
(2)寇脫:五加科植物通脫木,一種生長在南方的草,有一丈多高,葉子與荷葉相似,莖中有瓤,純白色。其干燥莖髓通稱草,可入藥。
(3)璇玉:古人說是質料成色比玉差一點的玉石。
【譯文】
再往東北二十里,有座山是升山,山上有茂密的構樹、柞樹、酸棗樹,而草以山藥、惠草居多,還有許多的寇脫草。黃酸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北流入黃河,水中有很多璇玉。
【原文】
又東二十里,曰陽虛之山,多金,臨于玄扈之水。
【譯文】
再往東二十里,有座陽虛山,山上盛產金,陽虛山緊鄰玄扈水。
【原文】
凡薄山之首,自茍林之山至于陽虛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禮:太牢,嬰用吉玉。首山(shén)也(1),其祠用稌、黑犧太牢之具、蘗(nié)釀(2);干儛(3),置鼓(4);嬰用一璧。尸水,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雞于下,刉(jī)一牝羊(5),獻血。嬰用吉玉,采之(6),饗之(7)。
【注釋】
(1):同“神”,神靈。
(2)稌:稻米。蘗釀,蘗,生芽的谷物,釀酒用的發酵劑。蘗釀就是用酒曲釀造的醴(lǐ)酒。這里泛指美酒。
(3)干儛:古代在舉行祭祀活動時跳的一種舞蹈。干,即盾牌,是古代一種防御性兵器。儛,同“舞”。干儛就是一種武舞,舞者手拿盾牌,表示莊嚴隆重。
(4)置鼓:擊鼓來應和節奏。
(5)刉:亦作“刏”。劃破,切割。牝羊,母羊。
(6)采之:用彩飾裝點祭品。
(7)饗之:請神來享用。
【譯文】
總計薄山山系的首尾,自茍林山起到陽虛山止,一共十六座山,綿延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是諸山的宗主,祭祀升山山神的典禮為:在毛物中用豬、牛、羊三牲作祭品,祀神的玉器要用吉玉。首山,是神靈顯應的大山,祭祀首山山神用粳稻、整只純黑的豬、牛、羊、蘗釀的美酒;要有配以擊鼓,手持盾牌起舞的儀式;祀神的玉器用一塊玉璧。尸水,是上通到天的,要用肥壯的牲畜作獻祭的祭品;用一只黑狗作祭品供在上面,用一只母雞作祭品供在下面,取一只母羊的血作為祭物。祀神的玉器要用吉玉,并用彩色飾物裝點,請神享用。
上一篇:《山海經·中次二經》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山海經·中次八經》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