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次二經
《五藏山經傳》卷五載:“此經所志,自孟津南行循伊水南岸諸山也。”在呂調陽看來,這一卷說的主要是,自今河南孟津南,沿伊水南岸一系列的山脈。
【原文】
中次二經濟山之首,曰煇諸之山,其上多桑,其獸多閭(lǘ)麋(1),其鳥多鹖(hé)(2)。
【注釋】
(1)閭:就是前文所說的長相像驢,長著羚羊角的山驢。
(2)鹖:鹖鳥。據古人說,鹖鳥像野雞而比它大一些,羽毛青色,長有毛角,天性好勇喜斗,一開始戰斗就會直到斗死為止。
【譯文】
中央第二列山系濟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做輝諸山,山上有茂密的桑樹,山中的野獸大多是山驢和麋鹿,而禽鳥以鹖鳥為多。
【原文】
又西南二百里,曰發視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礪。即魚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
【譯文】
再往西南二百里,有座山是發視山,山上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多出產磨石。即魚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流入伊水。
【原文】
又西三百里,曰豪山,其上多金玉而無草木。
【譯文】
再往西三百里,有座山是豪山,山上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而沒有花草樹木。
【原文】
又西三百里,曰鮮山,多金玉,無草木。鮮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鳴蛇,其狀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1),見則其邑大旱。
【注釋】
(1)磬: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譯文】
再往西三百里,有座山是鮮山,山上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但不生長花草樹木。鮮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北流入伊水。水中有很多鳴蛇,形體像一般的蛇,長著四只翅膀,叫聲如同敲磐的聲音,它的出現預示著地方上會遭遇大旱。
【原文】
又西三百里,曰陽山,多石,無草木。陽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面而豺身(1),鳥翼而蛇行(2),其音如叱呼,見則其邑大水。
【注釋】
(1)豺:一種兇猛的動物,體型似狼而小一些,身體一般是棕紅色,尾巴的末端是黑色,腹部和喉部是白色。
(2)蛇行:蜿蜒曲折地伏地爬行。
【譯文】
再往西三百里,有座山是陽山,山上到處是石頭,沒有花草樹木。陽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北流入伊水。水中有很多化蛇,形體是人的面孔,長著豺一樣的身子,有禽鳥的翅膀行動卻像蛇一樣爬行,發出的叫聲如同人在呵斥,在它的出現預示著那里要發生水害。
【原文】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1)。有獸焉,其狀如彘而有角,其音如號,名曰蠪(lòng)蚳(chí),食之不瞇。
【注釋】
(1)赤銅:指傳說中的昆吾山所特有的一種銅,色澤鮮紅如赤火。用這里生產的赤銅制作的刀劍是非常鋒利的,切割玉石如同削泥一樣。所謂神奇的昆吾之劍,就是由這種銅打造的。
【譯文】
再往西二百里,有座山是昆吾山,山上有豐富的赤銅。山中有一種野獸,形體像一般的豬卻長著角,發出的叫聲如同人號啕大哭,名叫蠪蚳,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不做噩夢。
【原文】
又西百二十里,曰葌(jiān)山。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有木焉,其狀如棠而赤葉,名曰芒(wàng)草(1),可以毒魚。
【注釋】
(1)芒草:又作莽草,也可單稱為芒,一種有毒性的草,形狀像石楠而葉稀。可能芒草長得高大如樹,所以這里稱它為樹木,其實是草。
【譯文】
再往西一百二十里,有座山是葌山。葌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北流入伊水。山上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盛產石青、雄黃。山中有一種樹木,形狀像棠梨樹而葉子是紅色的,名叫芒草,可以用來毒殺魚。
【原文】
又西一百五十里,曰獨蘇之山,無草木而多水。
【譯文】
再往西一百五十里,有座獨蘇山,這里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水流。
【原文】
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洛。有獸焉,其名曰馬腹,其狀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譯文】
再往西二百里,有座山是蔓渠山,山上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到處是小竹叢。伊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洛水。山中有一種野獸,名叫馬腹,長著人一樣的面孔和虎一樣的身子,發出的叫聲如同嬰兒啼哭,是會吃人的。
【原文】
凡濟山之首,自煇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鳥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
【譯文】
總計濟山山系的首尾,自輝諸山起到蔓渠山止,一共九座山,綿延一千六百七十里。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人的面孔,鳥的身子。祭祀山神要用毛物作祭品,再用一塊吉玉,把這些投向山谷而不用米祀神。
上一篇:《山海經·中次九經》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山海經·中次五經》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