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類·有點有染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淋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劉熙載 《詞概》)
【詞例】
雨 霖 鈴
柳 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解析】 點染是國畫的一種手法。中國繪畫是最空靈的精神表現,追求氣韻的生動,所以十分講究濃淡虛實,陰陽明暗,于是用筆時或點或染,點染相間,使畫面和諧、空靈。古典詩詞同古典繪畫藝理相通,也常用點染結合的手法,有的地方從正面點出,有的地方從側面渲染,或者有的地方概括點出,有的地方具體描繪,這樣,以景染情,以賓托主,從而增強抒情意蘊,更好地表現主題。
《雨霖鈴》 是抒寫別情的名篇。柳詞善用鋪敘,敘事、言情以完密妥貼見長。同時,他又能直中有曲,密中有疏,瀉中有留,而最終達到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柳永于平直細密中求曲折變化的筆法是多種多樣的,而在此篇,點染結合是他運用的技巧之一。這首詞一般認為是柳永離開汴京到南方去告別情人時所作。詞的上片鋪敘了長亭送別、都門帳飲,蘭舟催發,執手難舍等情景。在敘寫過程中,詞人用了兩種筆法,一種是毫無假借,直言表露,以純真熾熱感人。而另一種則是有點有染,把情感同生動的意象融合起來,以景物渲染離情。劉熙載說此詞下片“今宵”幾句為染,那是更為典型之處。而上片的首三句和歇拍也都是有點有染。“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長亭”一詞即點出送別,而秋日黃昏的黯淡迷茫,雨后的冷寂凄寒,秋蟬的凄切哀鳴,這一切在點明離別的時間地點之外,都帶有濃重的凄涼色彩,有時有地,有聲有色,又出于一對離人眼中,自然形成完整的意境,渲染出離別的悲哀,使詞一開始就形成凄涼的氛圍。這里是描寫環境景物,點出離別的時間地點,并渲染出了悲涼的氣氛,烘托了離情。有了這一層的點染,下面的平敘便不顯淺直。另外,歇拍處,用一“念”字領起,說明下面所寫是別時所想。“去去”,點明一程又一程地遠去。接著以 “千里煙波”,描繪設想中的水途之景。然后,接著這途程,他又想到那遙遠的江南:“暮靄沉沉楚天闊。”這里的千里煙波,暮靄沉沉的茫遠的楚天,都是詞人的想象。為了更好地抒寫離情,他因情設景,以虛寫之景,來渲染離情。離別在即,詞人想到登舟之后,行一程; 又一程,千里煙波,茫茫無盡。這自然道出了行途之苦,而另一方面,這不恰似詞人那迷漫無際的離愁嗎?煙波與楚天作為詞人想象中的抒情意象,都具有浩渺、迷茫的特征,而這正是對詞人空虛迷茫的內心情感的渲染和烘托。下片是詞人對別后情景的想象。過片以“多情自古傷離別”點明傷離,以“更哪堪”推進一層,又以 “冷落清秋節”渲染。這一層語意概括,總領下片。下面作者進一步設想別后的冷落凄清:“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幾句全是渲染之筆。詞人只用七個字,便勾畫出一幅可資想象的圖畫。這幅圖畫,不僅視覺形象鮮明,而且每個意象都飽含情韻,有著濃郁的抒情色調。二者和諧地組合,構成蕭瑟凄清的意境,而又將是滿懷悲涼的詞人初睜睡眼,顧盼尋覓之時所見所歷,那么,它的凄涼情調該是多么濃重啊。離別的悲哀被渲染到極至,并且余味雋永,含蓄不盡。
有點,可以使作品主脈明晰,有染,又可使主脈得到渲染烘托,被表現得更加生動多姿。點,這在每篇詩詞中都不可能缺少,而點出之后,又能染,這就是一種很高的技巧,所以有點有染的關鍵是有染,是點染的結合,因而,這一技巧的魅力,正在烘托渲染的佳致,正在點染相輔相間的妙合。而“點”,往往是抽象的情,“染” 往往是形象的景。清人江順詒對劉熙載的點染說非常推重,說他“得畫家三昧,亦得詞家三昧”。有點有染,就詩詞抒情的本質特征來分析,它的作用是使情感與意象契合,使抽象的情感借助于意象、意境,外化為審美的對象世界,讓讀者在得到情感信息的同時,也進入一個可以凝神觀照的審美意境。詩詞不能抽象的說事言情。明人朱承爵在 《存余堂詩話》 中說:“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聲音之外,乃得真味。如曰:‘孫康映雪寒窗下,車胤收螢敗帙邊。’事非不核,對非不工,惡,是何言哉?”只點出事情,抽象枯燥,不能稱為詩詞。相反,寫事言情以景物渲染、烘托,使點染結合,便可情景相生、相契,“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若溫庭筠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賈島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則道路辛苦,羈愁旅思,豈不見于言外乎?”(歐陽修 《六一詩話》)所謂染,正是以景染情,化景物為情思,使心境物化,也就是對抽象的情感進行形象的描繪。因而,古人論詩詞,總不離情景意境。“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 (謝榛 《四溟詩話》) “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 (王夫之 《姜齋詩話》)
言情,點染結合,除了化虛為實,使情感得到形象的表現之外,還有引發聯想,展延藝術境界,變有盡為無窮的藝術效果。“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王夫之 《姜齋詩話》)用于渲染烘托,帶有鮮明的審美特征的景物,也具有興象的特點,有起興感發的作用。興象玲瓏,包孕多重,引人聯想,使人玩味不盡。總地說來,有點有染從本質上說,歸之于情景交融的形象思維方式,而其藝術價值,正是體現了我國古典詩詞含蓄蘊藉的審美特征。
有點有染是寫詞經常用到的手法,只是對它的運用不一定那樣自覺,其形式也不一定很有規則。比如寫愁情,在詞中就有多種點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秦觀《千秋歲》)在這些詞句中,點與染,以比喻的形式聯系起來,以形象的景物做渲染烘托,使愁情的表達變得形象,微妙比這再復雜一些的,如賀鑄的《衡塘路》抒寫閑愁,“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首詞在當時就非常出名,作者以此被稱為“賀梅子”,黃庭堅作詩贊曰:“解作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羅大經《鶴林玉露》 云:“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為新奇,兼興中有比,意味更長。”賀鑄這幾句先點后染非常規則,被作為有點有染的典型范例。但,就其藝術表現而言,它頗有語痕,藝術境界并不完美,這也正是它人人可會,人人能道的原因。還有一種點染,要人心領神會,方見其妙,而其妙,又在可言不可言之間,此等詞作,點染化為一境。如秦觀的《滿庭芳》,寫離情別緒:“暫停征棹,聊共飲離樽。多少蓬來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雅數點,流水繞孤村。”詞人手把離樽之時,感思舊事,滿懷悵惘,瞻望前路,又無限迷茫,這種抽象的情感,正是通過“煙靄紛紛”和斜陽、寒雅、流水、孤村,這些生動的意象,和悠遠的意境的渲染,被表現得形象生動、含蓄雋永。這樣的點染,“景隨情至,情由景生。吐人所不能吐之情,描人所不能描之景。華而不浮,麗而不淫,誠為化工之筆。”(黃圖珌 《看山閣集閑筆》)
上一篇:結構類·搖曳有致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起結類·對起整煉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