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類·屬對工巧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元人陸輔之列“屬對三十八則”,其中有周邦彥的“穉柳蘇晴,故溪歇雨”;史達祖的“畫里移舟,詩邊就夢”。(《詞旨》上)
【詞例】
西 平 樂
周邦彥
元豐初,予以布衣西上,過天長道中。后四十余年,辛丑正月,避賊復游故地。感嘆歲月,偶成此詞。
穉柳蘇晴,故溪歇雨。川回未覺春賒。駝褐寒侵,正憐初日,輕陰抵死須遮。嘆事逐孤鴻盡去,身與塘蒲共晚,爭知向此,征途迢遞,佇立塵沙。追念朱顏翠發,曾到處、故地使人嗟。道連三楚,天低四野,喬木依前,臨路欹斜。重慕想、東陵晦跡,彭澤歸來,左右琴書自樂,松菊相依,何況風流鬢未華。多謝故人,親馳鄭驛,時倒融尊,勸此淹留,共過芳時,翻令倦客思家。
齊 天 樂
湖上即席分韻得羽字
史達祖
鴛鴦拂破蘋花影,低低趁涼飛去。畫里移舟,詩邊就夢,葉葉碧云分雨。芳游自許。過柳影閑波,水花平渚。見說西風,為人吹恨上瑤樹。闌干斜照未滿, 杏墻應望斷, 春翠偷聚。 淺約挼香, 深盟搗月, 誰是窗間青羽。 孤箏雁柱。問因甚參差,暫成離阻。夜色空庭,待歸聽俊語。
【解析】 上溯周秦典籍,下逮近代詩文,旁及歌謠民諺,無不經常采用屬對排偶形式: 即把結構相對,字數相等,語氣一致,內容相互關聯的兩組句子或詞組,連成一對使用。魏晉以還,聲律學興,屬對排偶從作者根據不同作品的要求自然而然的產生,發展到有意識的大量創作。劉勰首先從理論上綜述其因:“造化賦形,支體必雙; 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載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 《文心雕龍·麗辭》)他并總結出對偶的方法有言對、事對、反對、正對四種。至唐代的近體詩,對偶漸趨嚴格,從前流傳的訓蒙課本 《笠翁對韻》 開始就說:“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 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
從總體看,詞的對偶比詩簡單得多,而且如《十六字令》、《點絳唇》、《謁金門》、《減字木蘭花》、《浪淘沙》、《虞美人》、《好事近》、《南鄉子》等等,并不具備兩句字數相同、又并列在一起的對偶條件。故只有在 “遇兩句可作對時,便須對” (沈義父 《樂府指迷》)。王力 《漢語詩律學》 稱:“詞的對仗和律詩的對仗頗有不同:(一) 詞是長短句,許多地方不適宜于用對仗,故必須一連兩句字數相同的時候,對仗才是可能的;(二) 律詩的對仗有一定的地方,詞的對仗沒有一定的地方;(三) 律詩在原則上是以平對仄,以仄對平,詞則不拘。”況且,同一作者,同一詞調,同一位置,有的用對偶,有的不用。如《花間集》 收李珣 《巫山一段云》 兩首,其開頭兩句一作 “古廟依青嶂,行宮枕碧流”,對偶工整,一片畫景; 另一首作 “有客經巫峽,停橈向水湄”,完全不用對偶,輕倩自然。同為北宋的晏幾道和賀鑄,兩人同用 《鷓鴣天》 詞調,晏云:“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對偶十分工整; 賀云:“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就不是對偶句子,卻不失其強烈的藝術魅力。明乎此,對詞的對偶與否,應以實事求是為則。
現在試看周邦彥 “稚柳蘇晴,故溪歇雨”。辛丑,即宋徽宗宣和三年 (1121),上朔四十余年,至“元豐初,予布衣西上”,即元豐二年 (1079) 初自錢塘入都為太學生,相距已四十二年。據小序及詞意,知為這年正月重過天長(今安徽天長縣) 作。先年,方臘反,罷大晟府,故清真經天長抵達南京(今河南省商邱),八月,卒于鴻慶宮齋廳,時年六十六歲。一起三句寫途中所見,首二句對句說稚嫩的柳條在晴光中蘇醒,古老的溪流上雨點已經停歇了。“稚柳蘇晴”實際是晴光使稚柳復蘇之意,因詞序而置 “稚柳”于前,簡煉遒勁,且柳為花木類,下句的 “溪”為地理名,地理和花木相對,既穩健又樸素。再從“稚柳”和 “故溪”看,前者指柔弱的柳條,后者指從前的溪水,今昔之別可見。而“蘇晴”和“歇雨”,又顯示出時間的緩慢前進。詞人撲捉住特定的陰晴冷暖變幻不定的景象,逗出故地重臨“追念朱顏翠發”的暛嘆。下闋從故地的道路、天空、原野、喬木仍然“依前”——未發生多大變化,而興起羈旅飄泊,“翻令倦客思家”的種種感觸。所以開頭這八個字巧妙對句,潛線暗穿,于下闋仍可見出蛛絲馬跡來。《西平樂》詞調又名《西平樂慢》,柳永詞雙調102字仄韻,起二句“盡日憑高目,脈脈春情緒”,徑直抒情,不對偶。周邦彥雙調137字,平韻,起二句對偶,自春來大自然的景色著筆。
史達祖“畫里移舟,詩邊就夢”為《齊天樂》 的第三四句。李調元 《雨村詞話》 卷三特列 《史梅溪摘句圖》,將《齊天樂》 的第一二句“鴛鴦拂破蘋花影,低低趁涼飛去”視為佳句,曰“此皆史氏碎金也”。碎金與全金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既不可無,也還須其他條件。“畫里移舟”,即“移舟畫里”。“移舟”,寫船浮水面而動,是實;“畫里”,寫“身在畫圖中”,此“畫”是虛,說湖上景物如畫。“詩邊”應題“即席分韻得羽字”,寫秉筆賦詩,是實;“就夢”,非真的入夢,是虛,即神思來時,“冥冥濛濛,忽忽夢夢”(馬榮祖《文頌·神思》)。這里通過這一對句的或虛或實,或實或虛,相映相襯,從迷離惝恍的境界中,表現出詩人對湖上美景的陶醉,避免了一連五句徑直寫景的呆板。詞接寫船移柳陰中,水平花渚,一派宜人秋景,但西風漸至,不由引起人的無限思懷。下闋寫曾經手挼香蕊,月下深盟的一段往事; 如今蓬山遙隔,誰為青烏 (青羽) 殷勤傳遞書信呢?離恨難遣,最后以待歸希冀重見的心情作結。不過此巧對,對全詞并無很大關聯。姜白石《梅溪詞序》 稱史詞“奇透清逸,有李長吉之韻。蓋能融情景于一家,會句意于兩得”( 《中興以來絕妙詞選》 卷七引),此詞正達到了這種境地。
上一篇:修辭類·流動出于整齊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修辭類·屬對奇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