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韻類·平仄皆葉韻的宋詞藝術(shù)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jù)】此闋(賀鑄《臺城游·南國》)平仄句皆葉韻,東山之創(chuàng)作也。錄之以備一格。
(俞陛云 《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詞例】
臺 城 游
水調(diào)歌頭
賀 鑄
南國本蕭灑,六代浸豪奢。臺城游冶,擘箋能賦屬宮娃。云觀登臨清夏,璧月留連長夜,吟醉送年華。回首飛鴛瓦,卻羨井中蛙。訪烏衣,成白社,不容車。舊時王謝,堂前雙燕過誰家?樓外河橫斗掛,淮上潮平霜下,檣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猶唱后庭花。
【解析】詞和音樂有著極其密切的關(guān)系,因而作詞亦稱“倚聲填詞”。詞調(diào)都表現(xiàn)一定的聲韻,表達一定的感情,所以歷代詞評家都很重視詞的節(jié)奏聲韻。劉熙載在《詞概》中說“詞有聲學”。李佳 《左庵堂詞話》 說:“俗稱作詞為填詞,此語便謬。填之云者,只視其句之長短,字之多寡,如數(shù)填足耳。音律之葉,平上去之調(diào),懵然不講,安有好詞。”
詞有許多體現(xiàn)不同聲情的詞調(diào),而詞的用韻又依調(diào)而別。龍榆生編撰的 《唐宋詞格律》 依韻腳將詞韻分為平韻、仄韻,平仄韻轉(zhuǎn)換,平仄韻通葉,平仄韻錯葉等五格。在編訂中以諸家所最習用者為定格,又分其句豆小有出入者為第一、第二等格。此外,又有習用平韻改作仄韻、仄韻改為平韻的變格。詞韻的復雜情況可見一斑。不僅如此,有些詞調(diào)還有平仄兩體,以及幾種體式。如 《少年游》,同一詞調(diào),而各家之作,多有出入。柳永的 《參差煙樹灞陵橋》,五十字,上下片各五句,上片三平韻,下片兩平韻。蘇軾的《去年相送》 又是五十一字,上六句,下五句,上下片各兩平韻。周邦彥的 《并刀如水》 又為別格,用韻與蘇詞類似,下片卻斷為六句。姜夔以此調(diào)寫的 《雙螺未合》 斷句用韻與前三格又為不同。可見,詞調(diào)皆有定格,又多變格。這正表明唐宋詞人于創(chuàng)作之時,不獨注重鎔冶詞意,而且著力于審其節(jié)律。如清人吳衡照在 《蓮子居詞話》中談《西林先生論填詞》 時所言:“詞之興也,先有文字,從而宛轉(zhuǎn)其聲,以腔就辭者也。洎乎傳播通久,音律確然,繼起諸詞人,不得不以辭就腔。”而以辭就腔,又不能“兢兢尺寸”,因而,要在“于音律無礙”的前提下,“融洽引伸”,調(diào)變字數(shù)、平仄,以適應(yīng)自己思想情感的表達。這樣,詞的韻律就定中有變,多可斟酌。
賀鑄的 《臺城游·南國本瀟灑》,詞調(diào)為“水調(diào)歌頭”。此調(diào)一般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如蘇舜欽《瀟灑太湖岸》、辛棄疾的《帶湖吾甚愛》。而蘇軾的 《明月幾時有》,便有所變化。雖然上下片依然四平韻,但分別于兩兩之間夾葉仄韻。上片在“今夕是何年”與“高處不勝寒”之間有“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兩句,“去”、“宇”兩仄韻夾葉其間。下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合”、“缺”兩仄韻夾葉其間。平韻夾葉仄韻,便能調(diào)其抑揚,使之頓挫有致,宛轉(zhuǎn)諧暢。而賀鑄的 《臺城游》 上下兩片,都變?yōu)槠截祈嵧ㄈ~:“南國本瀟灑, 六代浸豪奢。 臺城游冶, 擘箋能賦屬宮娃。 云觀登臨清夏, 璧月留連長夜, 吟醉送年華。 回首飛鴛瓦, 卻羨井中蛙。 訪烏衣, 成白社,不容車。 舊時王謝, 堂前雙燕過誰家?樓外河橫斗掛, 淮上潮平霜下, 檣影落寒沙。 商女篷窗罅, 猶唱后庭花。”(·表句, ◎表平韻, △表仄韻。)如此變化更能 “取其一抑一揚,得頓挫之音”(杜文瀾 《憩園詞話》)聲諧弦調(diào),鏗鏘瀏亮。
《臺城游》 是一首懷古詞。詞人游金陵臺城,感懷六朝舊事,慨嘆興亡,憂慮現(xiàn)實,不禁心潮奔涌,激情滿懷。慷慨的詞句,再配上這抑揚起伏又勻稱流暢的聲韻,使詞篇一氣揮灑,渾灝流轉(zhuǎn),別有一種激越感發(fā)的情調(diào),從而聲情并茂地表達了主題,不僅字字精切,而且聲聲鎮(zhèn)紙。正如龍榆生先生所言: “《水調(diào)歌頭》,普通作家,皆葉平韻,不葉仄韻。東坡之 ‘明月幾時有’ 一闋,‘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去’ 與 ‘宇’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含’ 與 ‘缺’ 葉; 已視他作為美聽矣。而方回此調(diào),不獨平仄兩葉,而又句句皆用同部之韻,聲情越發(fā)妙不可階。……全首皆用第十部韻,而又以 ‘麻’、‘馬’、‘祃’ 三聲通葉。麻韻本為發(fā)揚豪壯之音,宜寫悲歌慷慨,激昂蹈厲,吊古傷今之情,更以 ‘馬’、‘祃’ 之上去聲韻,相間互葉,輕重相權(quán),何等嘹亮亢爽! 聲調(diào)組織之美,吾于賀氏此作……真有 ‘觀止’ 之嘆。”(《論賀方回詞質(zhì)胡適之先生》) 。
詩詞在形式上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音樂美。謝眺曾對沈約說:“好詩圓美流轉(zhuǎn)如彈丸”。(《王直方詩話》)蘇軾在 《答王鞏》 中也說:“新詩如彈丸。”又在 《送歐陽弼》 中說:“中有清圓句,銅丸飛柘彈。”詩既如此,而“曲子詞”當又勝于詩。清人丁紹儀說:“自來詩家,或主性靈,或矜才學,或講格調(diào),往往是丹非素。詞則三者缺一不可。蓋不曰賦、曰吟,而曰填,則格調(diào)最宜講究……至性靈才學,設(shè)有所編,非剪采為花,絕無生氣; 即楊花滿紙,有類瞽詞。”(《聽秋聲館詞話》)他在“拍板”一節(jié)又說“歌(唱詞) 以木音為節(jié),古用柷敔,后世易以板,往往見于詞中。《六一詞》 云‘檀板未終人又去。子野詞云:‘緩板香檀,唱徹伊家新制。’ 《海野詞》 云:‘絲管暗隨檀板。’曰緩、曰隨、曰未終,其節(jié)奏猶可想見。”詞葉韻和律,聲韻優(yōu)美,便流轉(zhuǎn)諧暢。或活脫清脆,或掩抑凄緊,更能動人心弦。清人江順編輯的 《詞學集成》 卷八專言詞品,其中多有從審美角度對聲韻之情調(diào)品格的描繪。如郭頻伽在 《詞品十二則》 中描繪了“清脆”聲調(diào)的美感:“美人滿堂,金石絲簧。忽擊玉磬,遠聞清揚。韻不在短,亦不在長,哀家一梨,口為芳香。芭蕉灑雨,芙蓉拒霜,如氣之秋,如冰之光。”楊伯夔在 《續(xù)詩品十二則》 中描繪了“凄緊”聲調(diào)的美感:“送君長往,懷君思深。白日欲墮,池臺氣陰。百年寸暉,徘徊短吟。松篁幽語,獨客泛琴,聆彼七弦,瀟湘語音。落花醉枝,凄人燕心。”此外 《續(xù)詩品》 還有“結(jié)響”一則:“觀廬山瀑,聽廣陵濤。可以駭俗,未足含毫。春之嬌鳥,秋之寒蜩。碎玉清脆,落葉刁騷。曲終笛裂,風過瓊敲。孤猿三峽,一鶴九皋。”這些都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和諧聲律給予人們的美感體驗。詞貴協(xié)律審韻;“閱詞者不獨賞其詞意,尤須審其節(jié)奏,節(jié)奏與詞意俱佳,是為上品。”(孫麟趾 《詞逕》)
在兩宋詞人中有不少度曲妙手,柳永、周邦彥、姜夔于曲律最精,他們的詞“天賴人賴,長吟短吟,”字字精切,聲聲輕圓。不僅如此,兩宋詞壇還留下了一些在聲律方面別具一格的佳制,其韻調(diào)的聲情,絕好地體現(xiàn)了詞人的思想情感。如 《聲聲慢》 詞,歷來多為平韻。而李清照的“尋尋覓覓”一闋,卻全用仄韻,且全用入聲部韻,那四環(huán)往復,短促細切的聲調(diào),把她南渡后暮年生活中孤凄冷寂、悲哀怨苦的慘淡情懷,吐露盡致。此篇確如夏承燾先生所言,是“特別講究聲調(diào)的一首名作”。再如另一位南宋詞人蔣捷的 《一剪梅》,也是一篇特別具有音樂美的精品。《一剪梅》 為雙調(diào)小令,常格是上下片各六句,三平韻。蔣捷的 《一剪梅》 都是上下各六平韻,句句葉韻:“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瀟瀟。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diào),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這首詞寫作者在南宋滅亡后,飄落姑蘇,浪跡異鄉(xiāng)的見聞感受。那種一氣流轉(zhuǎn),活脫跳蕩的節(jié)律,恰好地表達了在永恒的時空中,世事的多變,人生的失落,以及面對這種變遷流逝的空空茫茫、無可如何的迷惘與彷徨。初讀輕圓流走,細味則凝重深沉。使人想到孫麟趾 《詞逕》 中的幾句妙語:“萬鈞之鼎,隨手移去,豈不大妙。”
寫詞選調(diào)用韻大有文章。平仄韻轉(zhuǎn)換,平仄韻通葉,平仄韻錯葉,往往富有抑揚之變,但并不能適合一切思想內(nèi)容; 句句平韻,似乎容易流瀉,少蘊蓄,而蔣捷的 《一剪梅》 詞卻因此而別有韻調(diào); 全用仄韻,并皆用入聲,更易滯澀,李漁在 《窺詞管見》 中特立一則說詞“最忌連用數(shù)去聲,或入聲,……讀其詞者,與聽口吃之人說話無異”,而李清照的 《聲聲慢》卻因此而成為詞壇奇篇。事實說明,“音律之學,尤具神解。”(吳衡照《蓮子居詞話》)不能一概而論,只能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周易·系辭》)
上一篇:用事類·融化唐詩的宋詞藝術(shù)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聲韻類·末字新雋響亮的宋詞藝術(shù)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