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法顯傳》的主要內容,《高僧法顯傳》導讀
《高僧法顯傳》,又名《佛游天竺記》、《佛國記》、《法顯傳》、《歷游天竺記傳》等。是重要的佛教傳記。1卷,東晉沙門法顯撰成于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歷代漢文大藏經均收入,明以后諸叢書也有刊本,另有單刻本多種。近代有多種法文和英文譯本。如1836年A. Remusat法譯本,1869年S. Beal、1886年J.Legge、1923年H.A.Giles、1957年李榮熙的英譯本,1936年小野玄妙日文《國譯一切經》譯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章巽先生的 《法顯傳校注》。
法顯(約337-422),俗姓龔,平陽武陽(今山西襄垣) 人。3歲出家為沙彌,20歲受大戒。常慨嘆當時傳譯的律本不全,決心前往印度尋求。他于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和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從長安出發,西度流沙,越蔥嶺,抵印度。遍歷北、西、中、東天竺,獲梵本經律論多種。后又泛海前往師子國 (今斯里蘭卡),住兩年,又獲多部梵本經律論。由海路回國,途中經耶婆提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于義熙八年 (412) 抵青州長廣郡牢山 (今山東青島嶗山)。前后凡14年,歷多種艱險,游30余國。次年,到達建康(今南京)。義熙十年(414),他追憶西行經過,把在各國的見聞記錄下來。又隔兩年,有人請他冬齋,重提游歷情況,勸他將前記補充整理,他便詳細改寫,遂成此書。
該書是中國古代高僧以親身經歷記載留學印度過程的第1部旅行記。它按時間順序,具體介紹了自發跡長安至度蔥嶺,北天竺、西天竺記游,中天竺、東天竺記游、師子國 (今斯里蘭卡)記游、浮海東返的完整過程。作者以翔實的資料,客觀地反映了5世紀初印度、斯里蘭卡以及西域各國的佛教情況,兼及這些國家的里程方位、山川地理、文化藝術、風土民情,以及當時印度笈多王朝的社會情況。有關佛教的記載,重點是當時西域各國 (如于闐、鄯善、竭叉等)、印度、斯里蘭卡的佛教傳播和佛教史跡。這些國家佛教大小乘的興衰、寺院的建置、僧眾的多寡、民眾的信仰,在該書中都有反映。如于闐國14大僧伽蘭4月的行像,竭叉國的般遮越師五年大會,巴連弗邑建卯月的行像儀式等重大佛事,均為作者所親歷。佛教史跡方面,該書記載了釋迦牟尼降生的迦維羅衛城(現通譯迦毗羅衛)、成道的伽耶城(即菩提伽耶)、初轉法輪的波羅城(現通譯波羅奈斯)、論議降伏外道的舍衛城、為弟子說法的王舍城、預告槃的毗舍離城、正式入滅的拘夷那竭城(現通譯拘尸那揭羅)等佛教圣地。對其中著名伽蘭如舍衛城的祗洹精舍,毗舍離國的大林重閣精舍、庵婆羅女園,波羅奈斯城的鹿野苑精舍等,均有細致描述。另外還記載了佛陀大弟子阿難分身塔,舍利弗本生村,阿阇世王、阿育王等所造塔,阿育王銘記及泥犁城石柱銘記,500結集石室,700僧檢校律藏紀念塔等遺跡。上述資料,或可與佛經所載相印證,或可與印度歷史相參照。本書有關世俗社會生活方面的記述則成為恢復當時印度社會面貌的重要資料。當時正是超日王在位時期,是印度笈多王朝的最盛時期。在摩頭羅國一節中,作者詳細記述了中天竺 “寒暑調和”、“人民殷樂”、刑法不用、去住自由的生產發展和社會繁榮的景氣以及舉國悉不殺生、不飲酒、不食蔥蒜、不賣牲口酒肉等受佛教影響的社會生活狀況。本書類似的記載,可補印度古史之所未詳。再者,本書記載的往返旅程,指出了當時東西商業交通和文化交流的一支主要路線。與法顯同時或稍后西行求法的僧侶,有的也曾寫下行記,但先后散失,只有本書得以保存流傳,因此它對后來去印度求法的僧侶,是一部必讀的著作,成為他們的旅行指南。唐代玄奘編撰的 《大唐西域記》、義凈著述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和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等,都曾以該書為參考。一些史地著作,也多援用此書材料,如 《水經 ·河水注》即曾利用本書有20余處,北起今新疆境內,南及印度河、恒河兩流域,包括地區很廣。
該書自近代起,深受國內外學者重視。歐洲法、英諸國和日本的學者,自19世紀前期以來,相繼從事對它的譯注和研究工作。國內學者有關本書的研究,如:丁謙 《晉釋法顯佛國記地理考證》 ( 《浙江圖書館叢書》第二集);岑仲勉《佛游天竺記考釋》(1934年,商務印書館);賀昌群《古代西域交通與法顯印度巡禮》、(195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
參考文獻
- 章巽: 《法顯傳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上一篇:《高僧傳》的主要內容,《高僧傳》導讀
下一篇:《高常侍集》的主要內容,《高常侍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