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暗接》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第二首琵琶之新聲,亦撩人之怨曲,滿腹離緒之人,何堪聽此,故有第三句。末句忽接寫月,正以見邊愁不盡者,對此“高高秋月”,但“照長城”,愈覺難堪也。句似不接,而意實相連,此之謂暗接。(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
【詩例】
從軍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解析】
語不接而意接的“暗接”方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運用得非常普遍,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李商隱的“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黃庭堅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陸游的“萬里關河孤枕夢,五更風雨四山秋”以及馬致遠的《天凈沙》等都是成功的范式。這種手法的特征在于:不強調文法嚴密的句意聯屬,疏遠平鋪直敘的敘述方式,放逐散文式的步法,追求舞蹈式的步法,意象與意象之間和結構與結構之間具有相當大幅度的轉折與跳躍,從而構成由詩欣賞者的審美想象去充實的大片空白,增添了詩作的含蓄美。西方現代派詩宗艾略特所謂的“壓縮的方法”,德國接受美學創始人沃爾夫崗·伊塞爾所謂的“本文中的空白”,所指與此相類。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充分顯示了暗接手法的藝術表現力和帶給詩作的藝術魅力。
隨著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詩境便在一曲樂聲中展開:“琵琶起舞換新聲”。雖系新聲,仍傳舊情,不過是新瓶裝舊酒而已,而且不是偶然如此,而是經常如此,總是如此,說明別情一直是軍中宴樂的基本旋律,新與舊的矛盾統一成為詩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總是關山舊別情”。喜新厭舊是審美的一般規律,一聽又是“關山舊別情”,該讓將士們感到厭倦了吧?否。有些東西是百聽不厭、百聽常新的,雖然“總是”如此,但并不影響每一次都讓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關山舊別情”對將士們就是如此,無論何時聽來都讓人動邊愁、添思情,既怕聽,又愛聽: “撩亂邊愁聽不盡”。
前三句就樂聲抒情,至“聽不盡”已達到高潮,那么結句該如何處理才能既收攏全篇,又另辟佳境,收“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之效呢?詩人匠心獨運,提交了一份非常優秀的答卷:“高高秋月照長城”。前三句都是就樂聲抒情,這一句忽結以寫景之句,看似不接,而實有內在的聯系。黃叔燦看到了個中奧秘: “ ‘撩亂邊愁’ 而結之以 ‘聽不盡’ 三字,下無語可續,言情已到盡頭處矣。‘高高秋月照長城’,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詩之最上乘也。”(《唐詩箋注》)這樣處理,至少有兩點優長:其一,化實為虛,化解了難以為繼的尷尬。既然那聽不盡的邊愁難以敘描,索性就不再敘描,而結以寫景之句,以景結情,讓讀者從“高高秋月照長城”之景中去體味不盡邊愁之情。暗接不是不接,舞蹈式的步法不是沒有步法,這是必須予以澄清的。其二,這樣處理,也增添了詩作的空靈美、淡遠美,避免了一味抒情可能帶來的過濃過厚的不足,所謂“繁濃不如簡澹,直肆不如微婉,重而濁不如輕而清,實而晦不如虛而明:不易之論也” (劉克莊《跋真仁夫詩卷》),誠不易之論也。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突接》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八句皆情》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