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類·時時寄托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西麓西湖十詠,多感時之語,時時寄托,忠厚和平,真可亞于中仙。下視草窗十闋,直不足比數矣。如 《探春》(蘇堤春曉)云:“搔首卷簾看,認何處六橋煙柳。”《秋霽》(平湖秋月)云:“對西風憑誰問取,人問那得有今夕。應笑廣寒宮殿窄。露冷煙淡,還看數點殘星,兩行新雁,倚樓橫笛。”《掃花游》(雷峰夕照)云:“可惜流年,休與朝鐘暮鼓。” 《驀山溪》(花巷觀魚)云:“宮溝泉滑,怕有題紅句。鉤餌已忘機,都賦與人間兒女,濠梁興在,鷗鷺笑人癡,三湘夢,五湖心,云水蒼茫處。”《齊天樂》(南屏晚鐘)云:“御苑煙花,宮斜露草,幾度西風彈指。”似此之類,皆令人思。讀之既久,其味彌長。諸詞作于景定癸亥歲,閱十余年,宋亡矣。三湘夢三句,推開說,先生其有遺世之心乎?(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 卷二)
【詞例】
驀 山 溪
花巷觀魚
陳允平
春波浮淥,小隱桃溪路。煙雨正林塘,翠不礙、錦鱗來去。芹香藻膩,偏愛鯉花肥,檐影下,柳陰中,逐浪吹萍絮。宮溝泉滑,怕有題紅句。鉤餌已忘機,都賦與人間兒女。濠梁興往,鷗鷺笑人癡。三湘夢,五湖心,云水蒼茫處。
【解析】寄托是詩詞表情達意的一種藝術手段,它常是借景詠物而寄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亦即所謂借景寓意、詠物托意。這與詩詞之含蓄不同。含蓄指含意不盡,意在言外。陳允平這首西湖十詠組詞,表面上寫西湖十景,鋪敘各自景物特征,如寫春曉景象的蘇隄春曉; 寫千頃平鋪的平湖秋月……。然而作者又有寄托,構成了借景寄意,言在此而意在彼。這首詞寫在景定癸亥年。此后十余年,南宋就滅亡了。陳允平借歌詠西湖十景,寄托對祖國的深情、感嘆南宋王朝的危亡,以及超塵出世之思。陳廷焯氏看到了這一點,標出以供鑒賞者思考。
《驀山溪》(花巷觀魚)一詞是寫西湖十景之一的花巷觀魚。詞人先勾勒景象特征。湖波蕩漾,春水浮泛淥草; 煙雨林塘,隱約可見桃花溪路; 翠色淥葉,不防礙錦鱗穿棱,來往游弋從視覺形象中重點推出描寫意象主體,錦鱗游魚,照應了花巷觀魚。下面則轉筆寫感受,湖中水芹、水藻時泛香膩,透入肺腑。盡管如此詞人還是偏愛鯉魚花色與肥美,仔細觀察花巷檐下,柳陰中,錦鱗逐浪,吹吸水面萍草與柳絮。上片至此歇拍,借桃花溪路,柳陰重重,重筆描寫錦鱗游弋在西湖之中,自由自在,來往戲游,活潑天真之趣,故而引發了作者的偏愛,但更激起了作者深思; 羨慕游魚的自由天真之趣,暗示出自己在國家危亡之時,遠憂近慮,重重壓抑,無法解脫。借觀魚而抒憂,并寄托理想,有國事之憂。
詞的下片抒情,連用典故,抒發自己花巷觀魚所引發出的人世感慨。首用宮女紅葉題詩,尋覓意中人之故實。詞人寫怕有紅葉題詩之人,人間宮女的哀苦,事實上南宋宮廷幽閉著無數長年不見天日的宮女,暗示南宋皇帝的腐敗荒淫,不顧國事,導致民族危亡。其次用忘機的故實,雖在湖邊垂釣,但已無機心,心同自然,沒有名利之求,此種思想都賦給了人間的兒女,意味著自己看破了人間爭名奪利,欲超塵出世、脫離的苦海。故而進一步指出與鷗鷺為盟,永無機心。至惹鷗鷺恥笑人們思想呆癡。機心太重。最后再用夢游三湘、泛游五湖的出世隱居的典故,再斥由機心引誘出的爭名奪利的危險,應效春秋時越國的范蠡,功成身退,不為名利惹來殺身之禍。遠游三江五湖,追求自由適性的人生,不再作朝代更替,皇位轉移的犧牲工具。這就是陳氏所指出的:“先生其有遺世之乎?”是也,詞人借連用典故,感慨人世男女情欲,名利、爭權奪勢,造成了人間的苦惱,社會紛爭,戰亂不已,王朝更替。告誡人們忘掉機心,超凡出世,脫離這苦恨的人間,追求逍遙自由。
陳允平這種遺世獨立之思,無疑是受老莊思想影響,但更是南宋危亡之時士大夫思想的折光。既不滿意社會混亂,統治者昏庸腐朽,又對元蒙統治者仇恨,決不為元蒙統治效力。于是就產生超塵出世的思想,從老莊思想那里找到武器,借花巷觀魚而抒發大感慨,吐露出亡國前的哀思。
上一篇:詠物類·如絮浮水似沾非著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抒情類·工致悲憤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