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類·不減陶令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起筆高絕,灑落如此,真名士也。抑揚頓挫,跌宕生姿,字字幽雅,不減陶令。(陳廷焯 《云韶集》 卷五)
【詞例】
沁 園 春
帶湖新居將成
辛棄疾
三徑初成,鶴怨猿驚,稼軒未來。甚云山自許,平生意氣; 衣冠人笑,抵死塵埃。 意倦須還, 身閑貴早, 豈為莼羹鱸膾哉?秋江上, 看驚弦雁避, 駭浪船回,東風更茸葇齋。好都把軒窗臨水開。要小舟行釣、先應種柳; 疏籬護竹,莫礙觀梅。秋菊堪餐,春蘭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
【解析】辛棄疾畢生為之奮斗的就是力主恢復中原失地,遺憾的是壯志未酬,一生坎坷。他預感到必將不會見容于茍且偷安的統治集團,而必有一天會被從官場逐出,為后路計,他在任江西安撫使時,便于上饒的帶湖之濱,修建一所居處,為將來歸隱之所,以稼軒名之,自號稼軒居士,以示去官歸隱務農之意。此詞便作于退隱前一年,即公元1181年新居將落成之時,全詞抒發了作者決心歸隱的心志和感情。頗有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 之意韻。
上片敘述何以歸隱。起句開門見山,不同流俗“三徑”,因西漢蔣詡于隱居門前開了三條小路,后世遂將 “三徑”作為隱士居處的代稱。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 中就有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三徑初成”,日后棲身有所,詞人于失意中自然有一份欣喜和安慰,但作者巧妙地以 “鶴怨猿驚,稼軒未來”婉轉達之。南齊孔雅珪《北山移文》中有:“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只是孔文是諷刺假隱士周顒隱而復仕,辛棄疾反用其意,說的是鶴猿盼歸隱,為全詞平添稚趣。“甚云山自許”以下四句,是從自己主觀態度著筆,訴說自己于官場 “塵埃”中的牢騷怨憤。既然平生大志未伸,只好是“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莼羹鱸膾哉?”,急流勇退,盡早抽身,免得讓人趕下官場。況且自己本心也并非是象西晉張季鷹(張翰)因思念家鄉美味鱸魚膾,莼菜羹棄官還鄉的,于心坦然無愧。此處既暗示了作者和統治集團無法合作,矛盾已不可調和的處境,又表現了作者的灑落胸懷。而結句“秋江上,看驚弦雁避,駭浪船回”,暗示自己歸隱的真正原因乃是躲避災禍,是別無選擇。
下片則充滿對未來的希冀和對未來歸隱生活的設想。“東岡”二句,是就新居構思,再修房屋為書齋置東岡之上,而且要 “窗臨水開”,既點出 “帶湖新居”之意,又照應上片的 “云山自許,平生意氣”的高雅情懷。“要小舟”六句。則表明作者欲過一種真正脫離塵世的高雅生活。竹、梅、菊、蘭,既表達了作者的審美情趣,又反映了作者的節操志向。竹、梅乃 “歲寒三友”中二物,從 “疏籬護竹,莫礙觀梅”即可看出作者對其傾向向往以及贊頌之情。至于蘭、菊,則是屈原和陶淵明終生喜愛之物,《離騷》 中就有“餐秋菊之落英”,“紉秋蘭以為佩”,《飲酒》詩中就有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句。一句 “留待先生手自栽”包含種花、種柳、植竹、插梅等多重涵義、實際上柳也是陶淵明喜愛之物,他不是曾寫過 《五柳先生傳》 并且以“五柳居士”自居嗎?明講種花栽樹,實言心志,幽雅高潔。堅持理想,保持節操確可由己決定,但未來命運卻并非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結句 “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含蓄地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理,即本不想棄官離政,對皇帝仍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又厭倦官場生涯。當然也反映了他不甘心就這樣歸隱,而不能復國,用世的心理。全詞就在矛盾的心境中結束。
全詞以心理感情活動為脈胳,帶湖新居為線索,先寫歸隱心理的緣由,感情漸漸起伏,由微喜轉而悵然,又由氣惱轉而憤慨,最后轉入低沉。
清陳廷焯 《云韶集》 對此詞評價,的是確論:“起筆高絕,灑落如此,真名士也。抑揚頓挫,跌宕生姿,字字幽雅,不減陶令。”
就全詞表達的思想和審美意蘊上看,和陶淵明詩文中所展示的思想頗為神似,“不減陶令。”
上一篇:風格類·天生好語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風格類·氣沖斗牛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