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類·自成妙諦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通首總是隨遇而安之意。山縱好而行難盡,詩未成而雨已來,天下事往往如是。豈若隨遇而樂,境愈近而情愈真乎。語意如此,而筆墨入化。故隨手拈來,都成妙諦。末二句尤屬指與物化。(黃蘇《蓼園詞選》)
【詞例】
鷓 鴣 天
鵝湖歸,病起作
著意尋春懶便回,何如信步兩三杯。山才好處行還倦,詩未成時雨早催。
攜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開。誰家寒食歸寧女,笑語柔桑陌上來。
【解析】辛棄疾的詞,以悲壯慷慨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其主旋律,也有些是表現其寄情山水、曠達自適心情的。這首詞,便屬后一種情況。
作者在詞里敘寫了自己對于一次游春活動的見聞和感觸。上闋著重寫感觸。首兩句意為:起始有意去尋春,孰料行程未遠,便有慵懶之感。既然興致消盡,還不如回家休憩。信步歸途,累了不妨歇息片刻,飲上幾杯醇酒再說。這種瀟散灑脫的生活方式,比“著意尋春”的苦苦追求當然要舒適多了。在后兩句,詞人由這次“著意尋春懶便回”的經歷進一步想到,世上之事往往難以盡如人意,這正象游山正游到興致濃厚時,卻感到疲倦了; 面對山水美景詩興大發,正在揮毫賦詩時,卻有驟雨降臨,催促人趕快回去?!吧讲藕锰帯眱删?,詞人通過與“尋春”有密切關系的形象化語匯、意象,曲折地表達了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的感喟。
下闋,詞人描寫他“尋春”不成,踏上歸途的見聞。詞人手持竹杖,腳著草鞋,悠閑自適地“信步”歸去。但見路旁蒿草花正在怒放,紅紅白白的連成一片,煞是好看;在柔桑相夾的田間小徑上,三三兩兩的少婦笑語盈盈地迎面走來。詞人瞧見她們喜上眉梢的神態,不禁感染上了幾許興奮的情緒,心里暗想: 她們大概是趁寒食節回娘家去探望父母的吧。
“著意尋春”,應該說是有意義的事,然而,當忽然興盡時,也就不必一仍“尋春”的初衷,勉強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須知世上之事,因種種原因、條件的限制,其發展、變化、結果與人之“初衷”不相一致的頗多,而且,改變 “初衷”也未始不是一件好事。如詞人的這次“著意尋春”雖未有果,但他在信步返回時隨意小酌的悠閑,于無意間觀賞到 “朱朱粉粉野蒿開”的山野美景,感受到的“笑語寒食歸寧女” 的田家之趣,卻未始不是一種補償,也許,“著意尋春”倒未必有這樣的收獲。因此,黃蓼園認為此詞的主旨是 “隨遇而安”,不失為有見之言。盡管作者在詞里表露了自己達觀灑脫的人生態度和“無可無不可”處世哲學,但一點也未使用說理的筆墨,都是借助具體的動作和生動的畫面來藝術地表現,即使在抒發感觸的上闋也是如此。這就是“筆墨入化,自成妙諦”,詞人的藝術技巧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使人在有限的形象描寫里體味到無限的人生底蘊。所謂 “造化入筆端,筆端奪造化”。
從詞牌下作者自注可知,辛棄疾是在罷官閑居上饒帶湖期間,病后初愈作此詞的。作為一個壯懷激烈、文武兼備的愛國將領,他對于自己的被迫退閑,內心深感痛苦、郁悶、徬徨、沮喪,有時便免不了要用樂天知命、皈依自然的老莊思想來麻醉自己。這首詞,可以說正是受老莊思想影響的產物。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辛棄疾在帶湖閑居時期的思想是復雜的,矛盾的,也是變化的,并非始終抱“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對于淪陷的故鄉,對于抗金的事業,他還是時常系念于心。如他另一首也是作于“鵝湖歸,病起作”的 《鷓鴣天》詞里,就有這樣兩句:“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借寫自然景物的“醉”與“愁”,透露了他不能忘情外物、忘情國事的心緒。因此,我們不能單憑一首作品的思想傾向就抽象出作者的全部人生觀、世界觀。
上一篇:境界類·古今絕唱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境界類·命意不凡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