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讀書雜志》82卷,《余編》2卷,清王念孫撰。王念孫,字懷祖,號石臞,江蘇高郵人,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他是乾嘉時代著名的經學大師,精通文字、音韻、訓詁之學,與其父王安國、其子王引之乃3世家學,人稱高郵王氏之學。
《讀書雜志》是王氏考校古籍文字訛誤、辯正音訓異同的一部學術性筆記。全書共論及9部經史典籍,其中論《逸周書》9卷、《戰國策》3卷、《史記》6卷、《漢書》16卷、《管子》12卷、《晏子春秋》2卷、《墨子》6卷、《荀子》9卷、《淮南子》23卷,最后1卷是考訂漢代碑刻的“漢隸拾遺”。此書在嘉慶十七年至道光十一年間陸續刊行。作者去世后,其子王引之又刻其遺稿為“余編”2卷,其中所論為《后漢書》、《老子》、《莊子》、《呂氏春秋》、《韓子》、《法言》、《楚辭》和《文選》8部書。王念孫考證經史大多較為精審,如考《漢書·地理志》“宜春,南水東至新淦入湖漢”句,引《水經注》為證,謂“南水”當為“牽水”,因漢隸“牽”字與“南’相似而誤;考《史記·吳王濞列傳》“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鑄錢”句,引《史記正義》、《漢書》及《文選》“吳都賦”,“蕪城賦”注為據,謂“益鑄錢”當為“盜鑄錢”之誤;考《荀子·蠶賦》“喜濕而惡雨”句,根據蠶性惡濕的特點,指出“喜濕有誤,又據《太平御覽》所引《荀子》此文,“喜濕”實作“疾濕”,糾正了《荀子》傳本的錯誤。這些考證都頗有見地,對整理和研究古文獻幫助很大。作者治學態度極為嚴謹,如《漢書·武帝紀》“內長文所以見愛也”一句,宋人所見古本“內長文”作“而肆赦”,王氏雖認為“而肆赦”于上下文義甚合,但因沒有版本根據,所以仍不敢輕下斷語。
此書最通行的是商務印書館的《國學基本叢書》本,1985年中國書店據此影印再版。
上一篇:《說文大字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貝多芬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