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言》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鄭應觀的代表作。鄭應觀(1842~1922),本名應官,字正翔,號陶齋,別號憶憂生,慕雍山人、羅浮待鶴人,廣東香山縣(今中山縣)人。早年攻讀孔孟經書,應試不中,棄而學商,曾前后任英商買辦,并自營商務,受挫后從事著述。
《盛世危言》初刊于1894年,是在作者《救時揭要》(1873)和《易言》(1880)二書的基礎上擴寫而成的論文集。全書意在起衰振弱,挽救危局。由于作者目睹了晚清黑暗腐敗、孱弱垂危的現實,親身經歷了太平天國直至五四運動的各個重大歷史事件,又有經營近代企業的社會實踐經驗,使他眼界大開,對西方列強侵華的手段和方式逐漸有了認識,從中領悟到必須“初則學商戰于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出于強烈的愛國熱忱,書中全面論述了作者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思想,提出一整套改革方案:在政治上主張變封建專制制度為君主立憲式的民主制度,并相應進行政府的吏治、財政改革;經濟上,主張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以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以招集商股為主,同時引進外資,加速實業建設;外交上,以實力為后盾,運用公法進行平等外交;軍事上,主張加強海防,建立正規軍與民兵相結合的軍事體制,并提出新式軍隊如何建立的設想。其中心思想是變中國的落后為先進,變封建專制為民主,恰當地反映了形勢的要求。成為“富強救國”的一部影響深遠的奇書。當時的洋務大臣張之洞曾稱:“論時務之書雖多,究不及此書統籌全局擇精語詳”。并說此書“上而以此輔世,可為良藥之方;下而以此儲才,可作金針之度”。(《增補盛世危言統編序》)。
全書正文57篇,附錄,后記30篇,合為87篇,作者自敘說:“治亂之源,富強之本,不盡在船堅炮利,而在議院上下同心,教養得法。興學校,廣書院,重技藝,別考課,使人盡其才。講農學,利水道,化瘠土為良田,使地盡其利。造鐵路,設電線,薄稅斂,保商務,使物暢其流”。蔡元培推譽此書:“時之言變法者,條目略具矣”。但是,明明是處于阽危之勢的衰世,卻被說成盛世,書其名《盛世危言》并非以危言聳動眾聽,而是為了免遭時忌,盛世實為衰世,危言實為“救世箴言”,濟世的良方。作者因此在自序中說:“不必究其言出誰何,而第問其有益乎時務與否,應亦盛世所弗禁也”。此書手定本有3種:5卷本(1894),14卷本(1895),8卷本(1900),其間繼續增益,不僅出于客觀形式的變化,也反映出作者思想的變化。1921年又出版《盛世危言后編》。此書是近代出版書籍出版本最多者之一,多達24種。在戊戌維新運動中更是廣為傳播,在社會各界均引起強烈反響,沾溉了數代人,從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到毛澤東均嗜讀此書,以求救國之道。
上一篇:《鹽鐵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石田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