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布列茲
法國作曲家、指揮家。1945年畢業于巴黎音樂學院,曾受教于梅西安。創作風格上經歷了多種變化,但始終追求新的音樂方向,一直是音樂潮流的先鋒。1945年在巴黎創立多曼音樂會,1965—1975年更以世界著名樂團指揮和音樂指導的身份往返于歐美之間,在介紹、傳播和提倡20世紀新音樂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布列茲曾在達姆施塔特受過全面的序列音樂影響。初期作品以勛伯格的十二音技法為基礎,結合斯特拉文斯基、梅西安的節奏手法以及威伯恩控制各種因素的手法。作品有兩首鋼琴奏鳴曲(1946、1948),女高音、合唱與樂隊《水中的太陽》 (1948)等。很快,他開始尋求對音樂加以全面控制的技術,以反對新古典主義音樂并使其脫離勛伯格。1951年起,采用一種被稱為“整體序列主義”的方法作曲,即把音高之外的其它因素從附屬于旋律的傳統關系中分離出來,全部加以序列化處理。如第一部為兩架鋼琴寫的 《結構》 (1952),在音高,時值,音量,力度諸方面都受控于安排好的序列。他聲稱這部作品免去了一切旋律、和聲、對位,因為序列結構已經使最基本的調式,調性概念不存在了,此類作品還有: 為十八件樂器寫的《復調×》 (1951),具體音響的 《練習曲 Ⅰ 、Ⅱ》(1951—1952) 等。
女低音與室內樂《無主的錘子》標志著他轉而寫作脫離嚴格結構形式的作品。雖然手法上仍與序列音樂有關,卻更加追求纖細輕松的格調和精美的音色。其后,他表現出對象征主義詩人馬拉美的敬重。《第三鋼琴奏鳴曲》 (1956—1957) 反映了馬拉美的美學思想,聲樂作品《馬拉美詩情即興曲》后被引用到女高音與樂隊《層層重疊》(1957—1962) 中,這部作品又稱《馬拉美畫像》。與此同時,布列茲采納了“偶然性”原理,上兩部作品即具有偶然性因素,對速度,力度和樂章的順序都給予演奏者選擇的自由。第二部兩架鋼琴曲《結構》 (1956—1961) 也是此類作品。
利用電聲和電子設備而獲得特殊的音響效果,是布列茲后期作品的一個特征。樂隊與磁帶《能量之歌》 (1958) 要使用三個樂隊,兩個指揮,一條改變歌詞讀音使之變得無法理解的磁帶以及錄在磁帶上的若干電子音響。揚聲器要放在每面墻中間,另外一個要掛在天花板上以變化不定的速度轉動。為八件樂器寫的《……爆發/不變……》 (1971),每個演奏員通過麥克風把聲音輸入一個混合箱內,由一個操縱者把變更了的或不變更的聲音傳送到大廳各處的揚聲器中。
1965年后,不斷增加的指揮活動使布列茲的創作受到影響。1970年,他被任命為BBC交響樂隊和紐約交響樂團指揮和音樂指導。70年代后期,他辭去指揮職務,擔任在巴黎成立的音樂與音響學研究所的所長,研究和促進音樂家和科學家在開掘新的音樂材料方面的合作。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梅西安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迪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