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番草》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灰白色的寬闊的天后宮橋下,
灰黑色的沉默的蘇州河在流著:
我們這悠久的生命下,
疲倦了的時間在流著……
日子是水一般地流去,流去,
問不了那些是歡樂;那些是苦惱,
剩下來的,是這堅固的肉體,
立在時間的上面,如像是橋。
如像橋,在水面上浮著的映影,
我們的生命也有脆弱的靈魂;
這生命底影響,浮在時間的濁流上,
隨濁流的動蕩不住地變形。
讓時間帶去了往日的戀吧,
讓時間帶去了歡樂與苦惱吧……
在時間的上面,是這堅固的肉體
立著,而又嘆息著,如像是橋。
番草即是后來聞名于臺灣文壇的鐘鼎文。他三十年代的詩創作接近當時以戴望舒為首的所謂現代派,大多抒發一種憂郁和感傷的情緒。這首詩總的基調也不外乎此,詩人緣情寫景,情景相生,感慨自己灰暗的生活,既有悔艾,又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深沉喟嘆。
詩題為《橋》,這橋即指上海的河南北路橋,橋的北堍原有天后宮(后因改建中學,其中大殿被拆遷至松江方塔公園),故俗稱“天后宮橋”。詩的開端描繪了河南北路“橋”和蘇州河“流水”的意象,但詩人卻非實寫“橋”和“流水”,而是以此作喻,一喻“我們這悠久的生命”,一喻“疲倦了的時間”。
“灰白色的”橋與“灰黑色的沉默的”河,正是象征著矛盾重重缺乏光彩的生命與充滿悔艾的似水流年。當詩人說自己“脆弱的靈魂”“浮在時間的濁流上,/隨濁流的動蕩不住地變形”,誰還分得清哪是橋,哪是生命,哪是河,哪是歲月呢?看得出,這種表現手法有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但是嚴格地說來,把象征體與象征義并列出來的寫法又非純粹的象征主義式的象征,因為這派異域詩人是很強調以迷離惝恍的意象讓讀者自己去悟出象征意義的。顯然詩人是以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經驗作內應來學習西方詩歌的,所以這首詩中的象征看起來更像古詩中起興的手法,所謂“興中有比”是也,它是中西藝術經驗融合的產物。
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首詩又并不過于隱藏自我和客觀化,像某些象征主義詩人提倡的那樣。雖然總體上是象征,但有時詩人又忍不住站出來直歌:“讓時間帶去往日的戀吧,讓時間帶去了歡樂與苦惱吧……”從這里我們又看到了新詩初期風行一時的浪漫主義詩風的影子。詩人自己曾經撰文說,如果沒有浪漫主義的情愫,便缺乏性靈;如果沒有象征主義的渲染,便缺乏形象。也許可以說,這首詩正是他自己這種詩學主張的實踐,它的詩質是介于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之間的。盡管這首詩寫得婉曲,卻并不晦澀,詩人只是在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著力,它的境界像詩人的大多數詩作一樣,是半透明的。
這首詩還有一個引人注意的方面,即詩人用來形容心靈以及它的“客觀對應物”所用的詞語都很黯淡、低沉:“灰白色的”、“灰黑色的”、“疲倦了的”、“脆弱的”、“濁”……這些詞語強烈地襯映出情感的狀態,顯然,抒情主人公對自己過往的生活,對似水流年是不滿的,因為他曾經迷惘于污穢的環境,曾經“隨濁流的動蕩不住地變形”,他感到自己的靈魂是“脆弱的”,他意識到自身的矛盾,而且更使他苦悶的是他還知道自己無法逃避人性異化的社會給他靈魂帶來的裂痕。所以,盡管我們聽到詩人在強自寬慰,但還是體味到了他的自責,他對自己的深深憂慮和對時間的一種畏懼,這種畏懼不是因為青春易逝的壓迫,而是指向人的存在,與他的生命價值相關。從詩人的內心矛盾中,我們看到了社會的黑暗,這不是由詩人直接控訴出來,而是通過外界在他心里引起的苦悶而曲折地反映出來。
上一篇:《桂林山水歌·賀敬之》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梅雨潭的新綠(二)——并懷念朱自清先生·趙瑞蕻》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