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類·敲問式·對問格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敲問式中……其有對方雖不指出,而其問題分明為對方而發,或對方已經明顯指出者,謂之“對問格”。(參“敲問式·自問格”條)
【詞例】
鷓 鴣 天
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
姜 夔
京洛風流絕代人,因何風絮落溪津?籠鞋淺出鴉頭襪,知是凌波縹渺身。
紅乍笑,綠長顰,與誰同度可憐春?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云。
【解析】本詞共提兩問,被問之人——“京洛風流絕代人”已明顯指出。兩問都屬“對問格”。“對問格”與其它幾種“問格”相比,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現在: 一“對問”所問的對象都是人,是人對人發問; 而其它“問格”卻不一定對人,有人對物問的,也有物對人問的,也有無所對的。二、“對問”所問之人都是近在眼前的,或在作者眼前,或在作品中發問人眼前; 而其它“問格”有的時空跨度很大。三、“對問”所提之問,或有疑而問,或請教而問,都是直陳其意,明白易懂; 而其它“問格”卻講究回旋蕩漾,有的移情入景。這三點就是“對問格”最基本的表現特征。本詞第一問“因何風絮落溪津”是問原因。作者在苕溪見到一位當年名動京城的絕代佳人,如今卻如風絮一樣飄落到此。故而提出“因何”這一問。這一問問得極有思致,也極有深意,問出了滄桑之感,亡國之悲,有見微知著,落葉知秋的立意。第二問:“紅乍笑,綠長顰,與誰同度可憐春?”是問行狀起居。“紅”,口也;“綠”,眉也。意思是:“你偶爾開口一笑,眉頭總是緊皺著,和誰一同度過這美好的青春呢?”這一問比較淺俗,大有惜花憐人、自作多情之意。詹安泰先生認為,“對問格”還有另外一種情況:“雖不標明被問之人,而被問者為誰,顯而易見”。比如歐陽炯 《浣溪沙》“獨掩畫屏愁不語,斜欹瑤枕髻鬟偏。此時心在阿誰邊?”是向這多愁善感的女子發問:“你現在在想誰?”他在另一首 《浣溪沙》 中云:“蘭麝細香聞喘息,綺羅纖縷見膚肌。此時還恨薄情無?”被問人顯為此依偎嬌喘之女,而問者之輕佻狎褻之態亦顯而易見。
以上,我們把“對問格”分為被問人指明的和不指明的兩種。但從審美欣賞角度看,這種句子還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即人物形象的刻畫描寫十分生動逼真。發問前先對被問人著力描寫,然后以問句相補充拓開詞意,使作品中人情態活現,聲容宛然。上引姜、歐各例都是如此。如白石在第一問前先用濃墨重筆大書一筆:“京洛風流絕代人”,突出表現了此人的身世不凡和美艷風流的儀態。在第二問前先以“紅乍笑,綠長顰”寫其多愁寡歡、芳容憂戚的情態,然后以問句另拓新意。這一審美特征在歐陽修的《南歌子》中表現得最為充分。詞云:“風髻金泥帶,龍紋玉掌梳。走來窗下笑相扶,愛道 ‘畫眉深淺入時無?’ 弄筆偎人久,描花試手初,等閑妨了繡工夫,笑問:‘雙鴛鴦字怎生書?’”上下片都是以問句結尾,而問句之前都著力描畫這位新娘嬌艷嫵媚的儀表和楚楚動人的神態。上片描寫側重于修飾打扮之外表美,故問夫婿以“畫眉深淺入時無?”下片側重從動態中揭示人物心靈,故問之以 “雙鴛鴦字怎生書?”真是妙趣橫生。這個新娘偎在新郎懷里,又要寫字,又要描花,全是為掩飾其內心的羞澀而矯柔作態,最后更以問語求教的方式極為巧妙地表達了她沉浸于新婚甜蜜之中的幸福感和對夫婿吐露的柔情蜜意,天真活潑中透露著一種聰敏機靈的狡黠。這樣表達愛情,真是別具巧思,極風流蘊藉之至。詞例證明:“對問格”的巧妙應用,不僅可以使作品藝術形象生動活潑,栩栩如生,而且一問出口,還可使全詞通篇皆活,姿態橫生,從而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欣賞價值和審美感受。
上一篇:修辭類·離合蟬聯式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修辭類·疊尾蟬聯式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