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的文獻·清代詞曲文獻·清詞別集
清代詞人之作既遠過前代,清詞別集也獨多,但查找不易。一些大型總集曾加以收錄,如前述《清名家詞》,基本上可以滿足一般的研究要求。不過清代總集之纂往往不甚注重版本,校勘也多流于粗疏,所以研究作家作品,仍應重視別集。以下僅就今人曾予整理的清詞別集略加介紹。曹貞吉的詞集今人雖無整理本,但因為它是《四庫全書》唯一收錄的一部清詞別集,有著特別的意義,故也附帶述及。
1.吳偉業(yè)(1609—1671),字駿公,晚號梅村,太倉(今屬江蘇)人。崇禎辛未(1631)中進士,任實錄纂修官。入清出仕,任秘書院侍講、國子監(jiān)祭酒,悔恨無已。詞今存105首,小令多類乎周、柳,長調(diào)則頗有似蘇、辛者,為清初詞壇的領(lǐng)軍人物。今人李少雍有校本《梅村詞》,收入夏承燾主編之《天風閣叢書》中,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一號金風亭長、小長蘆釣魚師,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早年曾參加抗清活動。康熙十七年(1678),應博學鴻詞舉,授翰林院檢討,復充明史纂修官,入值南書房。后因事被劾,告老歸里。著有《經(jīng)義考》300卷、《明詩綜》100卷、《曝書亭集》80卷等。朱彝尊是清代浙西詞派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杜詔《彈指詞序》評曰:“竹垞神明乎姜、史,刻削雋永,本朝作者雖多,莫有過焉者。”而王初桐《小嫏嬛詞話》卷三更推為“五百年來第一人”。朱彝尊詞以屈興國、袁李來所輯校之《朱彝尊詞集》最為完備(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該書計收詞660首,其中《眉匠詞》56首系采用臺灣中央圖書館三余讀書齋抄本,為朱彝尊早年作品被其刪削者;另收入光緒二十二年(1896)常熟翁氏所刊《曝書亭詞拾遺》3卷77首,以及新輯《曝書亭詞補拾》1卷11首,計比《四部叢刊》本《曝書亭集》所收詞多144首。該書每首詞后均附參考資料,或校訂異文,或引錄前人評語。全書有五個附錄,分別為別集本傳、序跋題記、《曝書亭詞手稿》原目及校勘記、詞評參考資料和校讀記,另外摭取朱彝尊論詞之語,成《曝書亭詞話》,亦附于書后。
3.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濟南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因避清世宗胤禛(雍正)諱,死后追改名為士正,乾隆時再改為士禎。18歲中舉,22歲成進士。先后任揚州推官、禮部主客司主事、侍講學士、戶部右侍郎、刑部尚書等職。王士禛為康熙間的文壇盟主,才情勃發(fā),著述宏富,于詞并非專門,但以其文壇地位,亦對當時詞壇起到重大影響。今人李少雍有校本《衍波詞》,以孫默《國朝名家詩余》所載《衍波詞》二卷為底本,分別校以康熙本《阮亭詩余略》、康熙本《紅橋唱和詞》、《百名家詞鈔》本《衍波詞》、道光本《衍波詞錄》、光緒本《阮亭詩余》、《榆園叢刻》本《衍波詞》、《山左人詞》本《衍波詞》、《四部備要》本《衍波詞》、《清名家詞》本《衍波詞》,共得詞132首,堪稱目前最完善的本子。李校本收入夏承燾主編之《天風閣叢書》,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附錄有《傳記》、《序錄》、《集評》、《年譜》等。
4.曹貞吉(1634—1698),字升階,一字升六,號實庵,山東安邱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官禮部員外郎。《四庫全書》所收清代詞人別集,僅曹氏一家。四庫本凡二卷,上卷134首,下卷105首。四庫館臣評其詞云:“大抵風華掩映,寄托遙深,古調(diào)之中,緯以新意,不必模周范柳,學步邯鄲,而自不失為雅制,蓋其天分于是事獨近也。”晚清陳廷焯評其在清初詞壇中“最為大雅”(《白雨齋詞話》卷三)。
5.顧貞觀(1637—1714),字華峰,一字遠平,號梁汾,無錫(今屬江蘇)人。曾祖顧憲成為晚明東林黨領(lǐng)袖。顧貞觀早年曾參加吳兆騫兄弟主盟的慎交社,康熙五年(1666),以南籍應順天府鄉(xiāng)試,中第二名。后掌國史館典籍。顧貞觀為清初詞壇一大家,徐珂《近詞叢話》謂其“考聲選調(diào),吐華振響,浸浸乎薄蘇辛而駕周秦”。秦賡彤序《彈指詞》則說:“展卷誦之,驚為自古詞家所未有,蓋唐宋以來詞格,凡幾變矣。先生之詞,窮其變而會通,而極其至。神明變化,開前人未開之境,洵乎為一代之詞宗。”《彈指詞》有雍正二年刊本、乾隆十八年重刻本、光緒四年枕經(jīng)葄重刻本,皆為二卷。又有光緒四年秦賡彤重刻本三卷,補遺1卷。今人張秉戍有《彈指詞箋注》,收詞245首,附錄有顧貞觀小傳、彈指詞各本序跋、彈指詞集評、顧貞觀年表、論文索引等。
6.納蘭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以避東宮允祁諱改為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其祖先本蒙古人,后滅納蘭部,占其地,遂改姓納蘭,明初附后金,隨清入關(guān),為滿洲正黃旗。康熙十五年(1676),殿試二甲七名,賜進士出身,授三等侍衛(wèi),尋晉一等。著有《通志堂集》等。納蘭詞在清初與陳維崧、朱彝尊、顧貞觀諸人齊名,汪元浩《跋納蘭詞》評云:“國初人才輩出,”納蘭詞為清詞研究的熱點之一,常見版本有張草紉《納蘭詞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趙秀亭、馮統(tǒng)一《飲水詞箋校》,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張秉戍《納蘭性德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1年版。
7.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揚州興化(今屬江蘇)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先后任范縣、濰縣知縣,以得罪豪紳去職。善畫竹蘭,系“揚州八怪”之一,又精書法。詞往往直抒胸臆,酣暢淋漓。今人趙慧文有校本《板橋詞》。該本以中華書局1962年《鄭板橋集》為底本,參校《板橋集》《鄭板橋詩詞鈔》《詞則》《國朝詞綜》等,允稱足本。全書共收詞119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顧春(1799—1877),字梅仙,一字子春,道號太清,滿洲鑲藍旗人,本為西林覺羅氏,因家庭變故,偽托榮府護衛(wèi)顧文星之女而改為顧姓。26歲時,嫁與奕繪為側(cè)室。顧春是清代著名女詞人,清末人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評。顧春有詞集《東海漁歌》,版本不一,如陳士可所藏抄本、西泠印社活字本、竹西館刊行四卷本、日本內(nèi)藤炳卿所藏抄本六卷等,而以日本所藏本最為足本。張璋綜合各本之長,于199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顧太清奕繪詩詞合集》,其中《東海漁歌》計收詞330首,為顧氏詞作最完備者。書后并有附錄若干種,分別是顧太清奕繪家族世系表、顧太清奕繪著作版本考、顧太清奕繪詩詞序跋集錄、顧太清奕繪年譜簡編、顧太清奕繪生平事跡輯錄、近代名人詩詞題賦、顧太清奕繪社會交往主要人物志、顧太清研究論文目錄等。
9.姚燮(1805—1864),字梅伯,號野橋,一號復莊。浙江鎮(zhèn)海人。一生著作宏富,經(jīng)學有《胡氏禹貢錐指勘補》《夏小正求是》等,史學有《漢書日札》等,釋道有《大藏多心經(jīng)注》《玉樞經(jīng)鑰》等,詞學有《詞律勘誤》《玉笛樓詞學標準》等,小說研究有《讀紅樓夢綱領(lǐng)》等,戲曲有《今樂考證》等。詩歌創(chuàng)作是清代創(chuàng)作力最旺盛的作者之一。他的詞,道光十三年29歲時刊行有《疏影樓詞》五卷,后來又有《續(xù)疏影樓詞》八卷,后者向未刊行。今人沈錫麟將二集整理標點,于1986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姚燮經(jīng)歷了鴉片戰(zhàn)爭、英法聯(lián)軍之役、太平天國風云等近代史上的大事,詞中都有所反映。其道光十三年自序五卷本有云:“余幼輒耽此,搜宋元以來諸名家集,沉浸討索,效之似,錮之益深。迨弱冠后,日與世涉,哀樂漸多,兼以友朋宴游,饑寒驅(qū)逐,每有感觸,即寄之。數(shù)年以往,共得千余闋,并少作刪存六一,厘為五卷,各以類從。”
10.朱祖謀(1857—1931),原名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號漚尹,又號疆村。歸安(今屬浙江)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歷官侍講學士、禮部侍郎、廣東學政。其詞從碧山入,又學蘇軾、吳文英,終以成其大,是公認的清季詞壇大宗師。校刊《疆村叢書》,身后門人輯有《疆村遺書》,均沾概詞林,厥功甚偉。其詞凡三卷,今人白敦仁有《疆村語業(yè)箋注》,巴蜀書社2002年版,附有張爾田、龍榆生所作序跋,及夏孫桐所撰行狀、陳三立所作墓志銘等。
11.夏孫桐(1857—1942),字閏枝,又字悔生、悔庵、無悔,晚號閏庵,江蘇江陰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與修國史會典。屢任會試同考官、鄉(xiāng)試副考官。歷任浙江湖州、寧波、杭州知府。民國初入清史館,任總纂。中年即工倚聲,近代詞家朱祖謀、葉恭綽、龍榆生等均對之評價甚高。其后人夏志蘭、夏武康著有《悔龕詞箋注》,2001年由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所收之詞有三部分組成,一為作者早年手定《悔龕詞》,二為作者晚年手定《悔龕詞續(xù)》,三為集外之作,合計182首,時間上跨越47年,可見清末民初不少史事。前有嚴迪昌序,后有墓志銘、夏氏詞評、詞作年表諸附錄。
12.陳洵(1870—1942),字述叔,號海綃,廣東新會人。早年以塾師為業(yè),客居江西近十年。30歲開始學詞,從吳文英入。中年得朱祖謀推賞,朱氏并解囊為刊行傳世,認為“新會陳述叔、臨桂況周頤,并世兩雄,無與抗手也”(《望江南》)。其后,又因朱氏的推薦,被廣東中山大學聘為詞學教授。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陳洵貧病交加,含恨而終。陳洵詞學夢窗,注入身世之感,在當時有盛名。今人劉斯翰有《海綃詞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此本以陳氏生前所刊二卷本及手訂而未及出版的1卷為底本,參校各本,并加補遺。附錄有三:《題詠詞序》《事略書札》《年譜簡編》。
13.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海寧(今屬浙江)人。兩次東渡日本,回國后先后任通州、蘇州師范學堂教習、國學圖書局編輯及清華研究院教授。在文字學、音韻學、史學、詞曲、《紅樓夢》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1927年投水自盡。其詞有不同版本,今人田志至有《王國維詞注》,搜集《觀堂集林》《人間詞》《苕華詞》《觀堂長短句》及《靜安詞》諸本,排比編校,得詞115首,并加以譯注,大致可見王詞全貌。該書由香港三聯(lián)書店1985年出版。
14.呂碧城(1877—1943),原名賢錫,字圣因,一字蘭清,法號寶蓮。安徽旌德人。幼遭家變,寄居外家,復遭退婚,于艱難困苦之中,彌增銳意進取之心。激于舅氏對其就讀女學的反對,乃離家出走,在《大公報》總理英斂之等人的幫助下,入《大公報》任職,積極參加當時的社會運動。1904年創(chuàng)辦了中國最早的女子學堂之一北洋女子公學,任總教習。民國以后,她居于上海,從事商業(yè),獲利豐厚。1920年以后,她先后在歐美等許多國家游學。晚年皈依佛教,潛心研究釋典。1943年病逝于香港。呂碧城的詞真實地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會風貌,表現(xiàn)了深刻的時代精神。居于國內(nèi),則關(guān)心民瘼;漂流海外,則系心故國。內(nèi)容深厚,風格遒勁,尤以海外諸作,奇情異彩,擴大了詞的表現(xiàn)范圍,是對詞史的新發(fā)展。所以錢仲聯(lián)品評近代詞人,以她為“近代女詞人中第一”(《近百年詞壇點將錄》)。呂碧城的詞在其生前曾多次單行或合刊,先后有《呂氏三姊妹集》(1905)《信芳集》(1918)《呂碧城集》(1929)《曉珠詞》(1937)等。今人李保民有《呂碧城詞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即以《曉珠詞》四卷為底本,參校各本,加以箋注。附錄有《傳記序跋》《諸家題贈》《雜載評論》《挽辭悼文》《呂碧城年譜》五個部分,頗堪參考。
關(guān)于清詞的研究,還有清人和近人所寫的一些帶有理論性的著作足資參考,這些著作,大都收錄在唐圭璋所編的《詞話叢編》中,但也有單行者,如郭則沄的《清詞玉屑》等。由于篇幅限制,對這些著作不再一一介紹。
上一篇:清代文學與社會文化·清代文學與地域文化·清代風俗論與文論中的地域意識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與經(jīng)學·經(jīng)學的確立與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