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通俗演義》解說與賞析
甄偉
《西漢通俗演義》的全書情節(jié)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卷一由“勝秦師異人被虜”至“趙高矯詔立胡亥”共九回書,為本書的開端部分,這部分主要敘述秦趙交戰(zhàn),秦王異人被虜為質開始,寫呂不韋幫助異人回國及謀取秦王位的過程,寫異人之子嬴政即位統一戰(zhàn)國及殘酷的剝削壓迫全國人民的情況。最后以嬴政之死,趙高篡權與李斯合謀殺扶蘇立胡亥而結束第一部分。這部分既是《西漢演義》故事發(fā)展的前奏及序幕,也是《西漢演義》故事主要矛盾的形成和開端,故此,這部分故事結尾寫出了全國反抗暴政斗爭的如火燎原的形勢:“以此盜賊蜂起,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吳、楚之間,無一處無兵馬。陳勝吳廣起兵于蘄,武臣起兵于趙,劉邦起兵于沛,項羽起兵于吳,四海縱橫,天下變亂。”
由第一卷“芒碭山劉季斬蛇”到第七卷“楚霸王烏江自刎”共七十回,是本書情節(jié)的主要部分,即楚漢相爭的故事。這部分故事又分前后兩部分,前部分由“芒碭山劉季斬蛇”至“項羽違約僭王號”,雖然劉、項矛盾已經形成和發(fā)展,但主要是以劉、項聯合的形成取得反秦斗爭的勝利和秦王朝的滅亡。后一部分主要寫以劉邦為代表的漢與以項羽為代表的楚互相斗爭及劉邦勝利,項羽失敗滅亡的過程。
《西漢通俗演義》最后一部分是由第七卷“漢王改韓信封楚”開始到第八卷最后一回“漢惠帝坐享太平”為止共十六回,既寫了劉邦滅楚后和殘余的分裂勢力斗爭及其勝利,又寫了書中主要人物各種不同的結局,成為本書情節(jié)的尾聲。
《西漢通俗演義》在西漢歷史的真人真事基礎上,經過藝術提煉剪裁虛構了主要情節(jié)和人物,反映了反秦農民斗爭的勝利和西漢統一大帝國的建立,歌頌了適應歷史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適應和滿足千百萬人民群眾爭取和平生活反對戰(zhàn)爭和動亂的愿望要求而竭盡全力進行斗爭的英雄人物——劉邦、張良、蕭何等正面形象,也懷著同情和贊賞態(tài)度表現了英雄人物項羽、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悲劇結局。因此這是一部不壞的古代歷史演義小說。
《西漢通俗演義》不只具有宏偉復雜的組織結構,而且結合情節(jié)矛盾發(fā)展變化塑造了幾個性格還清晰的人物形象。比較突出的則是項羽、劉邦、張良、蕭何、韓信幾個主要人物。
項羽開始通過禹王廟舉鼎降桓楚、于英的情節(jié)寫出他的勇和力,繼之在項藉被章邯戰(zhàn)死之后,全軍面臨潰散的關頭,通過他殺卿子冠軍宋義和破釜沉舟渡河救趙的情節(jié),及九敗章邯并接受范增諫阻而允許章邯投降的情節(jié),把他塑造為一個杰出果斷的軍事統帥。也正因為這樣,也成為反秦斗爭的統帥和領袖,把反秦斗爭引向最后的勝利。但作者也描寫刻劃了他性格中的致命弱點,暴虐殘酷、政策上短視、用人上不專、無能。章邯降后坑秦卒二十萬,進咸陽殺已經投降無大過的子嬰,掠奪宮中的財寶,焚燒秦宮室及阿房宮,都表現了他的殘暴酷虐。勝秦后退守彭城分封諸侯而不思統一全國,則反映了他在政策上的短視。使韓信長期屈于執(zhí)戟郎官,發(fā)揮不出他的才能,范增雖竭盡心力為其籌畫,但言不聽計不從,最后終于受反間而被棄至患疽而死,表現了他用人的不專和無能。他的缺點正像劉邦在任命韓信為大元帥的誓文中說的那樣:“今項藉乃亡秦之續(xù),橫暴西楚,乘鴟張之勢,踵崩壞之余,大肆兇惡,恣意狂悖。背約為王,弒君獨霸,劫墓取財,開宮戀女,屠戮咸陽而百里火飛,焚燒阿房而萬民恐怖,真為強橫,實乃獨夫。”他的性格特征也像韓信分析的那樣:“項王暗啞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耶!項王見人慈愛恭敬,言語嘔嘔,人有疾病則涕泣分食,至使有功當封爵者,印刻來忍不能予,此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霸天下而制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放逐義帝而過無不殘滅,名雖為霸,實失天下之心。”正因為如此,霸王的結局必然是悲劇的,形成諸侯反叛,眾叛親離,失掉民心,最后雖奮勇殺敵但無面目回江東,被普通的田父欺騙,陷入大澤自刎而死。
劉邦雖出身農民,只是一亭長,并且“幼而失學”,“力弱無勇”,“貧不能自贍”,好酒及色。但在政治上他能“專尚仁義,不尚殺伐,廣攬英雄,撫安百姓”,因而得到懷王信任,派他和項羽共同伐秦。和下屬、部下的關系,謙恭和藹,善于傾聽有益的意見,因此雖然見酈食其和英布都前倨后恭,但真心信任,發(fā)揮了這些文臣武將的作用。進咸陽他也曾想享受秦皇帝那種奢侈荒淫的生活,但最后卻終于聽從樊噲張良的“逆耳忠言”,而封府庫宮室,還軍灞上。雖然韓信入漢,蕭何三薦而不被重用,但當韓信逃走,蕭何夏侯嬰追回,見到張良角書之后終于重用韓信為興漢滅楚大元帥,取得伐楚的最后勝利。尤其是當項羽失敗滅亡之后,漢政權還處于分裂狀態(tài)的時候,劉邦堅韌不拔的遠征趙代滅陳豨,偽游云夢擒韓信,遠征吳楚滅英布,最終奠定了漢帝國統一的基礎,說明劉邦確實是封建社會一位開國的君主,有為的英雄。因而從他進咸陽開始就得到天下各階層的擁護和愛戴,最后他才能取得反楚興漢戰(zhàn)爭的不斷勝利。
張良是六國貴族之后,他從青年時代就從事反對暴秦的斗爭。盡管他參加反秦斗爭有為韓國貴族復仇的目的,但當輔佐劉邦之后卻適應歷史發(fā)展潮流,反對勝利之后立六國為王,形成諸侯割據之勢,主張建立地主階級的統一政權。即他向劉邦建議漢要“一統疆宇為四海之主”。同時他也深刻地認識到地主統治階級為爭奪權利斗爭的尖銳性和殘酷性,因此當反楚斗爭勝利之后立即激流勇退,保全了一生的名節(jié)和地位。他所以要這樣做,就基于對封建社會統治階級人際關系的本質認識。他說:“世之貪富貴者,樂功名之即成,喜榮華之眩目,坐享崇高,一呼百諾,妻妾滿前,笙簧盈耳,遂謂平生之志,此為極矣。豈知位極人臣,天下所忌。處高未有不危,處滿未有不溢。君疑其權重,天惡其太盈,投間抵隙者,得以用其心,起讒生謗者,得以乘其弊。一旦天顏動怒,眾口交攻,無計可挽,無地可逃,身既就戮,妻子為奴,富貴榮華,轉眼皆空矣。豈如我今日,靜觀云水,笑傲江湖,壺中日月,隱居一室,萬慮沉消。雖臨寂寥之濱,而胸中快樂。”張良確被作者描寫成統治階級地主階級政治家中的一個智者形象。
與張良相對立的形象則是作者著力描寫的韓信形象。
韓信出身微末,年少時乞食于漂母,受惡少胯下之辱,因而奮志投奔項梁軍隊,但未被重用,一直為楚之執(zhí)戟郎官。楚漢相爭中為謀自己出路,棄楚歸漢,被漢王信任,拜為大將。奪大散關,降董翳、司馬欣,逼章邯自刎,攻進咸陽,占領關中,為反楚戰(zhàn)爭勝利打下基礎。漢王在彭城與楚王作戰(zhàn)的時候,他又因漢王沒重用而郁郁寡歡,劉邦彭城失敗,退軍榮陽,困守城皋的時候,他又懷有貳心坐視不救。只在滿足他權力地位要求后,才出兵援漢王,楚漢決戰(zhàn)之際,韓信占領了燕趙齊全部領土,權勢欲更為膨脹,必須漢王封他為三齊王并取得實權,他才領導九里山圍殲楚項羽的垓下之戰(zhàn)。當蒯徹向他建議利用楚漢相爭形勢,據兵自立,參加權力角逐,他卻又感激漢王知遇之恩而拒絕走這條獨立爭天下道路。以后幾經曲折直到被擒后他才悟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的道理而后悔莫及。到長安降封為淮陰侯,并沒消失政治野心,故此陳豨出征,他示意陳豨反漢,爭取內外勾結,奪取已統一的漢政權,最后被謝公著告密,死于未央宮長樂殿鐘室之中。
作者寫出了封建政治斗爭中最高統治者必須剪除功臣,不致威脅王朝政權的真實。韓信的死有其必然性,但也因功而受戮贏得了后代讀者同情和憐憫,漢三杰(韓信、彭越、英布)的悲劇形象及其悲劇情節(jié)一直影響許多小說戲曲的創(chuàng)作。例如至治新刊《三國志平話》開篇即以這故事為內容,用因果報應解釋三國的來源,《水滸傳》的結束也以此故事批評宋江等的被害。
蕭何則是《西漢通俗演義》塑造的有別于張良、韓信的另外一種性格。忠于皇帝,忠于漢皇朝,毫不計較個人利益,忠心耿耿維護王朝利益。從沛縣起義,退守漢中,進兵咸陽,一直到死都沒有任何異心。為了興漢滅楚,不顧劉邦反對三薦韓信,最后冒著饑餓疲勞連夜追回韓信。在劉邦滅掉項羽之后,他積極協助劉邦維護漢朝統一,因此謝公著告發(fā)韓信連結陳豨反叛時,他并沒有幫助韓信,反而和呂后合謀斬了韓信。甚至晚年因賣上林土地給老百姓,被劉邦治罪下獄,也沒有怨言。至于臨死還薦與自己有過矛盾的曹參代替自己為相,則又表現了他因公廢私的美德。
《西漢通俗演義》的語言運用也有自己的特色。它的特點正像庸愚子評論《三國志通俗演義》語言時說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這種語言是古代講史藝人與下層書會才人吸收古代書面文學語言和民間口頭文學語言的養(yǎng)分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學語言。這種語言雖和由人民群眾口語提煉出來的話本小說語言不同,但它是群眾極易接受的語言。
《西漢通俗演義》在藝術上的缺點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不能擺脫歷史史實的束縛,做不到取繁化簡,不能突出主要矛盾和主要人物,進行集中描寫,因而陷于繁雜和瑣碎。其次,主要人物缺乏個性化。
上一篇:《蜃樓志》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覓燈因話》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