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藝概
藝術評論著作。清劉熙載撰。劉熙載(1813—1881年),字伯簡,號融齋,江蘇興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官至廣東提學使,晚年主講于上海龍門書院。一生以治經為主,旁通子、史、詩、賦、詞曲、書法等,尤精于音韻。主要著述有《古桐書屋六種》、《古桐書屋續刻三種》等。《藝概》分《文概》、《詩概》、《賦概》、《詞曲概》、《書概》、《經義概》等六卷,收在《古桐書屋六種》中。這是他歷年論藝的匯抄,據其自敘,知編定于晚年(同治十二年,1873)。劉熙載本于經學家的立場,論藝通于道:“藝者,道之形也。學者兼通六藝,尚矣;次則文章名類,各舉一端,莫不為藝,即莫不當根極于道。”而重道者談藝,又每不喜瑣細。此書亦然,其自敘云:“顧或謂藝之條緒綦繁,言藝者非至詳不足以備道。雖然,欲極其詳,詳有極乎?若舉此以概乎彼,舉少以概乎多,亦何必殫竭無馀,始足以明指要乎! 是故余平昔言藝,好言其概。”如《詩概》部分,古典詩學的四大論題——作家作品評論、體裁特征、作法規則和總旨原則,書中一應俱全,且排列有序。每一論題也都保持相對的完整性,如作家作品評論部分上起《詩經》,下迄兩宋,歷代重要作家包舉無遺。又如詩體主要論五言和七言、古體和律體;創作主要論“人品”和“格式”兩個方面。而“格式”又集中于音律和章句之法,“人品”則強調“正其性情”,“內持其志,而外持風化從之”這一詩教核心,從而確立了基本立場。這種逐層遞進的勾勒,使全書既要言不煩而又面目完整。劉熙載的評論識見精辟,往往能夠貫通眾說,兼取眾長,表現出古典詩學后期圓融周全的成熟性,這也促成了“概”之特征的實現,加大了全書的容量。如“長篇以敘事,短篇以寫意;七言以浩歌,五言以穆誦。此皆題實司之,非人所能興”,寥寥數語,幾乎道盡了古典詩體的主要美學性質。書中對作家的評析,也是中肯綮而少偏頗。如論杜甫曰:“杜詩只‘有’、‘無’二字足以評之。有者,但見性情氣骨也;無者,不見語言文字也。”以“但見性情”、“不見文字”概括杜詩,似不多見。但這樣評杜,正可以擺脫乾、嘉以來只講杜“法”的習氣。又曰:“少陵以前律詩,枝枝節節為之,氣斷意促,前后或不相管攝,實由于古體未深耳。少陵深于古體,運古于律,所以開闔變化,施無不宜。”這樣講杜“法”,高屋建瓴,便沒有“枝枝節節”的毛病。又論韓愈曰:“昌黎詩往往以丑為美,然此但宜施之古體,若用之近體則不受矣,是以言各有當也。”“以丑為美”一詞的內涵遠比“奇”、“怪”等詞豐富,這是對韓詩美學特征的更為規范的概括,不僅超越古人,也是今人猶待發掘論證的命題。此外,論李商隱“絢中有素”,論蘇東坡“曠多于豪”,論王安石“詩學杜得其瘦硬,然杜具熱腸,公惟冷面”,論西崑體“貴富實貴清,襞積非所尚”,論江西派“貴清實貴富,寒寂非所尚”,等等,精妙簡約。論詩如此,論文、賦、詞曲、書法、經義等亦大致如此。前人謂其“涉覽既多,會心特遠”,確非虛譽。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自然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藝苑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