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遺恨五丈原》解說與賞析
《三國演義》的真正主角是諸葛亮。作者懷著滿腔的仰慕之情,發揮極大的藝術才華,傾注全部心血,把諸葛亮塑造為我們民族智慧的優秀代表,傳統美德的光輝典范,一個成功的藝術典型。他的一言一行都閃現著不凡的光彩,他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讀者的心。人們為他的高潔儒雅而悠然神往,為他的神機妙算而嘖嘖稱贊,為他取得的一個又一個勝利而拍手叫好;而當讀到“遺恨五丈原”(第104回)一節時,又為他的壯志未酬而發出沉痛的浩嘆。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諸葛亮是十分尊崇的,但限于“正史”的體例,他在《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諸葛亮之死時,只有那么干巴巴的幾句。而作為藝術家的羅貫中,則突破史傳的記載,盡力展開想象的翅膀,以蘸滿感情的筆觸,傳神盡意的描繪,創造出一個悲壯動人的篇章,使人物形象大為增色。
小說第104回,寫諸葛亮六出祁山,與魏國統帥司馬懿對峙于五丈原;諸葛亮因積勞成疾,吐血不止,自知生命垂危。在這最后的時刻,作者著力刻畫了諸葛亮崇高的內心世界。這種描寫,可以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寫諸葛亮向姜維、馬岱、楊儀布置自己死后的軍事調度。對于姜維,諸葛亮特別器重,把他視為自己的傳人,所以當姜維前來問安時,便將自己集平生所學寫成的書傳授給他;為蜀軍今后作戰的需要,又傳授給他連弩之法,并且特別叮囑他:“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對于馬岱,諸葛亮深知其忠勇可靠,所以特傳入帳,“附耳低言,授以密計”,并叮囑道: “我死之后,汝可依計行之。”對于楊儀,諸葛亮雖知其性情狷狹,不能容人,但亦知其作為丞相隨軍長史,多年參贊軍機,確實才干敏達,非常人可及,所以授以臨終大計,并授與一只錦囊,叮囑道:“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時,汝與臨陣,方開此囊。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也。”魏延后來的所作所為是否算是“反叛”,《三國演義》對這一情節的處理是否恰當,姑且不論,就本篇而言,這諄諄的囑咐和細密的布置,說明諸葛亮在生命旅途的最后關頭,首先想到的是蜀軍的安危和蜀漢的存亡。
第二層,寫諸葛亮向奉后主之命趕來問安的尚書李福交代后事。除了要求文武大臣“竭忠輔主”之外,他主要強調了三點:其一,“國家舊制,不可改易”,這是指要堅持多年來行之有效的一套方針制度;其二,“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輕廢”,這是指要維護蜀漢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其三,姜維“自能繼吾之志,為國家出力”,則預言了姜維在蜀漢今后的國運中砥柱中流的作用。簡要的言辭,寄托了諸葛亮希望蜀漢能夠長治久安的一片熱忱。
第三層,寫諸葛亮“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多年來,他率領這支軍隊,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赫赫功勛。他熟悉和愛護自己的將士,將士們也崇敬和愛戴他;他多么希望繼續率領這些忠勇的將士,踏破祁山,直搗長安,實現“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夙愿呵! 但是,條件已經不允許他這樣了,這已經是他最后一次巡視軍營! 此時此刻,他不禁“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寥寥十個字,融入了多少復雜的情思! 于是,諸葛亮懷著無限的感慨長嘆道: “再不能臨陣討賊矣! 悠悠蒼天,曷其有極!”這一聲長嘆,充分表現了諸葛亮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是呵,對于一個志在統一全國的政治家、軍事家來說,還有什么比拋下未竟的事業更令人難過的呢?
第四層,寫諸葛亮在病榻上親自書寫遺表,上達后主。在遺表中,他誠懇地告誡后主:“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隱,以進賢良;屏斥奸邪,以厚風俗。”在輔佐后主的十二年中,諸葛亮深切地感覺到,這位承襲父輩余澤的國君胸無大志,不思進取,庸懦無能,貪圖享受,既不能像其父劉備在遺詔中諄諄叮囑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又不能實踐自己在《出師表》中提出的建議:“咨諏善道,察納雅言。”事實上,如果沒有諸葛亮的盡心輔佐,這位糊涂國君不知會把朝政弄成什么樣子。所以,諸葛亮的遺表既表現了一個“兩朝開濟”的老臣的一片赤誠,更包含著他對蜀漢未來的深深憂慮。
第五層,寫諸葛亮又對楊儀授予保證蜀軍安全撤退的計策。這是諸葛亮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最后一次運籌用計,它不僅證明諸葛亮那驚人的智慧在生命之火即將熄滅之際依然光芒四射,而且進一步表現了諸葛亮至死不忘殺敵立功的拳拳之心。
這五個層次,寫得紆徐委婉,深情綿邈。在死神即將來臨之際,諸葛亮有多少事要辦,有多少話要說呵! 上至國君,下至部屬,近至眼前的退軍節度,遠至今后的方針大計,他都考慮到了;但對自己的妻兒老小,他卻很少顧及,僅僅在遺表中說明“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頃,子孫衣食,自有余饒”,決不要求分外的恩賜。他那情真意切而又周到細密的布置和思謀,極其鮮明地表現了他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奮斗精神。讀著這段文字,怎不使人蕩氣回腸!
在諸葛亮彌留之際,尚書李福再次趕到,詢問他對身后人事的安排。諸葛亮竭盡最后一口氣,推薦蔣琬、費祎為繼任的執政大臣。李福還想再問,病榻上已經不聞聲息——諸葛亮已經溘然長逝了! 這位在歷史舞臺上天矯騰飛了二十七年的“臥龍”,終于告別了他如此摯愛的人間!
寫到這里,作者心情十分沉痛,先后引用杜甫、白居易、元稹的詩句,贊揚諸葛亮“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歌頌他“托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嘆息他逝世以后,“空余門下三千客,辜負胸中十萬兵”。同時,作者插敘了被諸葛亮廢黜的廖立、李嚴得知噩耗后的悲痛情景,以襯托諸葛亮立身之嚴謹,處事之公正,感召力之強烈。不僅如此,作者還極力渲染了諸葛亮逝世時的悲涼氣氛:“是夜,天愁地慘,月色無光,孔明奄然歸天。”真是字字帶血,聲聲含淚,悼惜之情,溢于言表。
諸葛亮的去世,不僅完成了一個才華蓋世的英雄人物的命運悲劇,而且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中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因此,“遺恨五丈原”這一動人心魄的篇章,在使千百萬讀者感情激蕩的同時,不斷地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示和無窮的聯想。
上一篇:《聊齋志異·連城》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三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