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經》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在印度古代,《盜經》作為盜竊的經典又被稱為“盜竊術教科書”。“扒手”一詞源于梵語中的“朱利”,釋慈延的《鄰女晤言》有:“梵語雜名云朱利草賊也。此草賊正相當于今之扒手”。因此扒手的秘訣書又譯作《朱利經》。《盜經》講述了盜竊術的第一步——潛入目標選取突破口,在不出聲音的地方,風雨剝蝕墻壁脫落之處,不會碰上女人的場所作為適宜突破口。四種破壁法:抽磚、打鑿、水浸、利器劈。盜賦做進身穴道的技巧及種類,在古梵語戲劇首陀羅迦的《小泥車》中,將此類穴道分為蓮花形、新月形、水槽形等7種。此外,還須準備必要的器具,用來偽裝,掌握用木偶人窺探動靜的方法等。判斷人是否真的睡熟了,要用在腋下暖過的手去試觸,為了撲滅燈火,可以將隨身攜帶的蜜蜂放出。《盜經》今已佚失,無從了解更詳細內容,流傳下來僅見名為《六西神室健陀之法》的殘本,六面神即印度教神話中的室健陀神(佛教中的韋馱天神),有六張面孔,被認為是盜賊的守護神。此書講述了室健陀的法則,盜竊隱蔽法、咒文咒法,藥草配制、在干地、濕地從容行走的方法。其中一些內容,如“用五色線在頭上打八個以上的結兒,你就能知道他人的心理”等顯然并無實用性。從印度最古詩歌集《梨俱吠陀》、咒語圣典《阿闥婆吠陀》到《佛本生故事》等,均有對盜賊的記載和有關趣味故事,由此可知《盜經》的價值。
上一篇:《百年孤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盛京刑部原檔》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