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李逵罵皇帝》解說與賞析
《水滸傳》第75回“李逵扯詔謗徽宗”,寫水滸英雄對待朝廷招安的態度,既重點突出了李逵形象,又活現了一系列人物性格。
“一個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現在怎樣做。” (恩格斯《致斐·拉薩爾》)作者在塑造李逵、宋江等形象時,就是在“做什么”和“怎樣做”上下功夫,通過對比、映襯的手法,刻畫了他們各自的性格。
首先,作者把不同性格的人物置于同一情境中加以對比,互相映襯,從而顯示出卑下與崇高,奴才與英雄之別。宋江是梁山好漢中性格最為復雜的人物,他的階級出身,他所受的傳統教育和他所經歷的曲折復雜的人生道路,決定了他是一個仗義疏財,受大家愛戴的英雄,同時又是一個害怕推翻皇權而渴望接受招安的奴才。聽到朝廷來人招降,他歡天喜地,對眾人說:“我們受了招安,得為國家臣子,不枉吃了許多時磨難,今日方成正果。”在朝廷命官陳宗善面前,他謙卑至極,唯唯諾諾,自稱:“文面小吏,罪惡迷天,曲辱貴人到此,接待不及,望乞恕罪。”這些言行暴露了他對朝廷溫順馴服的態度和他對朝廷招安政策的渴望、感激之情。李逵則完全相反,他較少受傳統思想的熏陶,對自己所堅持的正義事業從不懷疑。在大家聆聽皇帝詔書的時候,他敢于挺身而出,扯碎皇帝的詔書,拳打朝廷使臣陳宗善,并指著他的鼻子痛罵道:“你那皇帝正不知我這里眾好漢,來招安老爺們,倒要做大! 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 你莫要來惱犯著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寫詔的官員盡都殺了!”行動異常果決,語言驚天動地。與宋江卑躬屈膝相比,李逵顯得理直氣壯,慷慨激昂。誠然,沒有宋江這一形象的映襯,李逵那種耿直、剛烈、粗獷的性格和他那天不怕、地不怕的英勇氣概也能表現出來,但有了這層映照關系,不僅使宋江的形象顯得很卑下,李逵的形象顯得很光輝,而且從李逵希望由宋江來做皇帝,使讀者更深一層地看到水滸英雄無法找到正確領導的歷史悲劇。
其次,作者把并不對立,但各有性格特色或性格相近的人物放在同一情境中,互相映襯,突出主要人物超群出眾的氣魄。相反性格間的映照,猶如黑白色對比,色彩異常鮮明;而并不對立或相近的性格間的對比,則也能映襯出主要人物卓爾不群的特點。“李逵扯詔”之前,作者通過比較梁山其他好漢與李逵程度不同的憤怒,突出李逵異常剛烈的性格和勇猛斗爭的精神。張干辦和李虞候在山下狐假虎威,趾高氣揚,先是責怪宋江沒有親自前來迎接,后是百般辱罵梁山義軍;呂方和郭盛二人大為不滿,卻只能暗暗抱怨道:“是何言語,只如此輕看人?”在阮小七船上,陳太尉一伙“昂昂而已,旁若無人”,后來又拿藤條抽打唱歌的水手,阮小七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可只能以“倒船”、換御酒的方式暗暗給予戲弄和報復;在金沙灘,陳太尉一伙頤指氣使,耀武揚威,盛氣凌人,“五虎將”和“八驃騎將”怒不可遏,“都有心要殺這廝”,但“只得礙著宋江一個,不敢下手。”在忠義堂里,朝廷派來送詔書的使臣對梁山義軍采取極其輕蔑的態度,“宋江以下,皆有怒色”。以上描寫的四個場面,氣氛一次比一次緊張,眾好漢憤怒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強烈。作者寫其他好漢怒不可遏的場面,也是在為李逵的怒氣沖天作鋪墊。在梁山義士中,與李逵性格相近,以性情剛烈而聞名的人還有許多,如霹靂火秦明,花和尚魯智深等,他們對皇帝詔書的傲慢無禮和陳太尉一伙的狗仗人勢義憤填膺,在“做什么”方面和李逵相一致,但在“怎樣做”方面則有區別,因為他們始終沒有像李逵那樣,把滿腔的怒火噴發出來;他們之所以那樣,是由于“礙著宋江”,即擔心傷了與宋江之間的友情和義氣。李逵則不一樣,他不僅當著宋江的面扯碎詔書,拳打朝廷使臣,痛罵皇帝。與眾好漢因堅守信義而強壓心頭之火相比,李逵則敢于沖破“義”的約束,毫不掩飾地表達對敵憤慨的情緒。這樣,在眾好漢性格的映襯和烘托之下,不僅使李逵的光明磊落、敢做敢為的性格愈顯得光彩奪目,震撼人心,而且說明李逵強烈的反招安態度,不只是代表他一個人,他是發出了梁山眾好漢的共同心聲。李逵扯詔之后,作者又通過寫梁山其他頭領不甘忍受屈辱的斗爭行動,進一步表現李逵的斗爭精神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宋江吩咐“取御酒教眾人沾恩”,大家見所謂皇帝“御酒”乃是“村醪白酒”,一個個怒發沖冠,“魯智深提著鐵禪仗,高聲叫罵‘入娘撮鳥,忒殺是欺負人! 把水酒做御來哄俺們吃!’”劉唐“挺著樸刀殺上來”,武松“掣出雙戒刀”,穆弘、史進“一齊發作”,“六個水軍頭領都罵下關去了”,“大小頭領一大半鬧將起來。”群情沸騰,怨聲載道,猶如翻江倒海一般。他們不甘忍受朝廷侮辱,一齊發作的行動,顯示了梁山壯士威武不屈,奮勇斗爭的反抗精神,同時也反映出“李逵扯詔”的行為在忠義堂上掀起的巨大波瀾。在這一回里,如果說“李逵扯詔”的行動是梁山好漢與封建統治階級矛盾斗爭的高潮的話,那么魯智深等人的一齊發作則是雄奇的高潮推動起來的滔滔巨浪。他們的抗爭行動,反襯出李逵扯詔的壯舉產生的巨大力量和廣泛影響,從而進一步加強了李逵形象的藝術感染力。
最后,作者還用反面人物的自身對比,來反襯正面人物的崇高和偉大。在矛盾沖突中,反面人物前后相反的行為表現是十分具有反諷意味的,同時也很能反襯出正面人物精神力量的剛強度。陳太尉一伙剛到梁山泊時,居高臨下,不可一世;而離開梁山泊時,卻驚慌失措,狼狽不堪,“嚇得屁滾尿流,飛奔濟州去了”。造成他們前后巨大反差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梁山眾英雄同仇敵愾、奮勇斗爭的行動,特別是由于李逵英勇果決的斗爭,他的“扯詔”、“謗徽宗”的正義行為,猶如十二級颶風把陳太尉一伙的囂張氣焰一掃而光;而陳太尉等人前后截然相反的表現形態,不僅反映了他們自身色厲內荏、外強中干的虛弱本質,而且反襯出以李逵為代表的梁山英雄氣壯山河的巨大威力。
上一篇:《水滸傳·李逵》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三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