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樂毅列傳第二十·樂毅者,其先祖曰樂羊[1]。》鑒賞
樂羊為魏文侯將[2],伐取中山[3],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4]。樂羊死,葬于靈壽,其后子孫因家焉。中山復國[5],至趙武靈王時復滅中山[6],而樂氏后有樂毅。
樂毅賢,好兵,趙人舉之。及武靈王有沙丘之亂[7],乃去趙適魏。聞燕昭王以子之之亂[8],而齊大敗燕[9],燕昭王怨齊,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燕國小,僻遠,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禮郭隗以招賢者[10]。樂毅于是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禮待之。樂毅辭讓,遂委質為臣[11],燕昭王以為亞卿[12],久之。
【段意】 寫樂毅入燕經過。其先祖樂羊因功封于趙,樂毅早年即賢,擅長兵術,受趙人擁戴,不幸正值“沙丘之亂”,遂入魏。聞燕昭王廣招賢士欲報強齊伐燕之仇,便利用出使機會委質為燕昭王臣。
注釋
[1]樂羊:一作樂陽。[2]魏文侯:戰國時魏國國君,名斯,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3]中山:戰國國名,在今河北定縣、唐縣一帶,公元前406年被魏所滅。[4]靈壽:古邑名,原屬中山國,即今河北靈壽西。[5]復國:中山被魏所滅不久,又復國,遷都靈壽。[6]趙武靈王:趙國君,名雍,公元前325年即位,公元前299年傳位給少子何(趙惠文王),武靈王自號“主父”,親服戎裝,向西北開辟邊疆,公元前296年滅中山,前295年死于沙丘。復滅:指中山復國后,于公元前296年被趙武靈王所滅,此后中山屬趙。[7]沙丘之亂: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與長子章、少子何同游沙丘(今河北廣宗縣境),章乘機作亂,欲殺何自立,公子成等率重兵包圍沙丘,誅殺公子章,趙武靈王亦被餓死在沙丘。[8]燕昭王:名平,燕王噲之子,在位三十三年(公元前311—前279年),是戰國時期燕國最有作為的國君。子之:燕王噲相,曾勸燕王行禪讓之事,公元前316年燕王噲將王位禪讓子之,子之當政三年,燕國大亂。[9]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機攻燕,燕王噲及子之均被殺。[10]郭隗(wei):燕國賢人,曾建議燕昭王先尊自己為師,作為榜樣以招天下賢士。昭王遂為隗改筑宮邸,尊以為師。后果有賢士爭趨燕,燕因此而大強(見《燕世家》)。[11]委質:質,通“贄”,古人初見尊長時所送的禮品,此指向君主獻禮,以示愿委身為臣。[12]亞卿:僅次于正卿的高級職官。
上一篇:《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第十九·客卿范雎復說昭王》鑒賞
下一篇:《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1],人無不按劍相眄者[2].》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