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閑話·首陽山叔齊變節》解說與賞析
本篇為《豆棚閑話》的第7則,講的是伯夷、叔齊的故事。小說的主題很明顯是諷刺那些在明清王朝交替的時代向新王朝屈膝投降的新貴。在表現手法上,主要運用自我暴露、映襯對比和正話反說等藝術手段,淋漓盡致地鞭撻投降者的丑惡嘴臉。
叔齊在山中不耐饑餓,思想動搖,既要變節,也得找個理由,作者先讓他在靈魂深處曝一次光。首先認為“家兄伯夷乃是應襲君爵的國主,于千古倫理上大義看來,守著商家的祖功宗訓是應該的”,而自己是次子,要求可以低一些。其次,他認為人生在世,所圖不過名利二字,拿圖“名”來說,有長兄在前,自己只能算是連帶及之,如此說來,忍饑挨餓,有點不大合算。再說如果“今朝起義,明日興師”,反抗周王朝,萬一失敗,后果更不堪設想。如果說以上所述僅僅是個人思想斗爭的話,那末,在下山途中,作者又讓叔齊在眾獸面前再曝一次光。當山中眾獸發現叔齊偷偷下山,一齊上前問詢。叔齊索性連當初進山的宗旨也不承認了:“前日雖則隨了入山,也不過幫襯家兄進山的意思,不日原要下山,他自行他的志,我自行我的事。不消說,我懊悔在山住這幾時。” 更有甚者,他不但自己要變節投降,還慫恿眾獸一起跟他走這條路。通過這兩次連續曝光,一個投降派的面目就暴露無遺了。
作品在刻畫叔齊的形象時,還處處把他和正面人物作對比描寫,使形象更加鮮明。當叔齊思想動搖時,“伯夷的念頭介然如石,終日徜徉嘯傲,拄杖而行,采些薇蕨而食,口里也并不道個饑字”。當叔齊夢中見那些商朝陣亡將士的陰魂飄來,不覺手忙腳亂,口里尚打算說幾句支吾的話,可是偏偏袖中的投降呈文落在地上,理所當然地遭到一頓痛斥,在正氣凜然的將士面前,讓反面人物的形象顯得更加渺小。不但如此,作品還巧妙地運用映襯手法。當叔齊思想動搖的時候,無獨有偶,隨他們兄弟入山的豺狼虎豹“到是真真實實守在那里,毫無異念。其中只有狐貍一種,善媚多疑,想也肚里餓得慌了,忽然省悟道:‘難道商家天下換了周朝,這山中濟濟蹌蹌的人都是尚著義氣,毫無改變念頭?只怕其中也有身騎兩頭馬,腳踏兩條船的,從中行奸弄巧。’”狐貍是狡猾的動物,正是它與叔齊成了心心相印的同道,二者互相映襯,取得強烈的喜劇效果。
“滿口詼諧,滿胸憤激”,這是紫髯狂客對本篇作品的總評。“明明鼓勵忠義,提醒流俗”,卻以反話出之,也是本篇的藝術特色之一。山中眾獸和商朝陣亡將士為叔齊該殺與否發生爭執時,澄世金仙的一番話很耐人尋味:“眾生們見得天下有商周新舊之分,在我視之,一興一亡,就是人家生的兒子一樣,有何分別?”當商朝將士對叔齊背恩事仇、不忠不孝的行為,表示切齒痛恨時,那金仙道:“道隆則隆,道污則污,從來新朝的臣子,那一個不是先代的苗裔?”這些貌似豁達,皮里陽秋的言論,其諷刺性是極強的,而且能啟發讀者深深的思索。
上一篇:《紅樓夢·顰卿絕粒》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聊齋志異·馬介甫》解說與賞析